5月8日,包括基輔議員貢恰連科在內的多個烏方信息源顯示,前線烏軍接到了停火的命令。所以,儘管烏軍總參謀部宣布,俄軍700多次違反停火協議,以至於當天雙方交火154次,而且,俄軍也指責烏軍500多次違反停火協議,但除了庫爾斯克邊境線附近——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處於混戰狀態的杰特基諾地區之外,雙方1500多公里戰線上,卻也基本上保持了平靜狀態,而且,雙方都沒有對敵人的大後方實施遠程攻擊。一切都像是在復活節停火的故事:基輔先是反對,甚至還威脅加大進攻力度,但最終卻選擇了事實上的接受停火,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雙方一直指責對方在不斷地破壞了停火協議。
但無論如何,就像復活節停火一樣,哪怕是僅僅24小時的安寧,卻已經挽救了雙方至少2000名士兵的生命。只能是說,和平之花只要盛開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哪怕只是曇花一現式的短暫,卻也難掩其人性的光輝:在那一刻,沒有俄軍和烏軍之分,他們都是斯拉夫兄弟!那麼,基輔為什麼會在最後關頭,選擇了事實上先停火一天呢?原因應當有三個:
第一個,頂不住美國的壓力。此前一天,特朗普總統積極地評價了克宮72小時停火的建議,當天,他應當是和澤連斯基總統通了電話,重申了白宮急於從烏戰中脫身的態度。而且,在停火即將開始之前,烏總統辦公廳主任葉爾馬克,與白宮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烏克蘭問題特使凱洛格以及英、法、德三國領導人的安全顧問,開了一個在線會議,重點討論了克宮的72小時停火協議。會後,葉爾馬克雖然沒有公開同意這次停火,但也沒有公開拒絕,等於是欲拒還迎,羞答答地在客觀上同意了停火協議:基輔主觀上是要堅決打的,但盟友們都希望停火。
當然,白宮之所以支持停火,理由也非常簡單:紅場閱兵式上,不僅有克宮邀請來的27國貴賓,而且,克宮同時也邀請了美國二戰老兵參加紅場閱兵式,甚至還公開向美國駐俄大使發出了邀請,所以,美國代表也出現在紅場閱兵式上,將是鐵板釘釘的事實,白宮若是放任基輔攻擊紅場閱兵式,不僅會在國際社會上引來大麻煩,美國國內也不好交待,至於俄羅斯動用戰略武器的報復,更是烏戰爆發之後,白宮一直在努力避免的事情,否則,常規力量佔優的北約,不早就飲馬莫斯科河畔了?
第二個,背不動恐怖襲擊的鍋。克里姆林宮早就放話說,若是烏軍襲擊紅場閱兵,保證不讓基輔看到5月10日的太陽。然而,即使烏軍沒有襲擊閱兵式,誰也不能排除5月9日在莫斯科發生任何事件的可能性。所以,基輔早就提出一種說法:襲擊可能是俄羅斯人乾的。也就是說,基輔一直擔心:俄羅斯內部的恐怖分子,也有可能實施這種襲擊。所以,基輔在停火之前,把美、英、法、德的代表們聚到一起,算是表忠心,也算是提前向國際社會自證清白:在事實上支持停火,就為基輔提供了某種“不在場證明”,以防莫斯科真的會發生什麼事後,再把恐怖襲擊的大鍋扣到烏軍頭上。
第三個,烏克蘭軍民確實需要哪怕是很短的休整時間。基輔已經默認停火24小時,甚至還會繼續默認停火48小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無法忽視烏克蘭軍人強烈的戰爭疲勞感。對於大部分烏克蘭人來說,三天之內,可以不挨炮擊,總比坐在防空洞里看俄羅斯機場坍塌的視頻要舒服的多。至於前線的烏軍,由於無人機在空中的優勢,堅守“前線”陣地的烏軍士兵,實際上處於被圍困狀態:無論是想獲得補給,還是想獲得休整,他們都需要拿寶貴的生命去爭取。所以,哪怕是休戰三天,甚至是一天,也能為前線將士“走出無人機包圍圈”提供一個機會,可以心平氣和地進行輪換,運走傷員,接收補給。
然而,基輔默認停火的理由可以有千千萬,但烏克蘭激進分子刺激莫斯科無限升級衝突並拖北約下水的努力,卻不會停息。所以,基輔——甚或說是白宮——對烏克蘭激進分子的控制力,仍將是這72小時停火的最大變量。
不過,無論如何,此次停火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俄烏衝突已演變為代理人戰爭與全球秩序重構的複合體。基輔所謂的“妥協”,本質上仍是棋子被迫服從棋手利益的無奈選擇:白宮避免與克宮直接對抗時,基輔的戰術自主權必然受限。而克里姆林宮過“停火倡議”,成功將閱兵儀式轉化為外交舞台,既向國內展示國際支持,又給足了白宮面子,展現了其“戰爭外交化”的高超手腕。於是,這場停火的真正啟示,也就再次體現了移動互聯時代,個人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確實在加強:現代戰爭的勝負已不再局限於戰場!信息敘事權、盟友協調力、國內耐受力與危機管控能力,已共同構成國家戰略博弈的新維度。
於是,可以毫不猶豫的推斷:硝煙暫歇時,基輔的抉擇既是求生本能,也是戰略理性的體現。然而,當和平淪為大國博弈的砝碼,那些被24小時挽救的生命,終究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真正的和平曙光,或許只能誕生於權力結構的根本性變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