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堪稱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它北臨俄羅斯、南接中國,領土完全被中俄兩國完全包住,根本不需要在軍事力量上有過多的投入。
生活在如此穩定的地方,按理說蒙古國的百姓應該非常幸福才對,可實際上,蒙古國人口350萬,但人均工資卻不足700元人民幣。
而“窮”不是蒙古國面臨的最大難題,前陣子的十二級大風、沙塵暴,才是這個看似遼闊無垠的國家即將面臨的危機。
有專家推測,要不了100年蒙古國將近80%的土地就會變成沙漠,到時候這個國家就會被黃沙掩埋,徹底消失!
這究竟是為何?
蒙古國沙漠化的成因
土地沙漠化,想必很多人都認為是環境的原因,但實際上,蒙古國的沙漠化問題,可以追溯到自然與人為因素的交織。
蒙古國位於內陸的蒙古,四季分明,乾旱和寒冷是其氣候的兩大特徵,長時間的乾旱天氣和低降水量使得土地缺乏足夠的水分支持,草原上的植被無法健康生長。
每年只有很少的降水量,這種自然環境使得土地的恢復能力極其有限,特別是在冬季,嚴寒的氣溫和少量的積雪,意味着水源的補給更為稀缺。
這些天生的自然條件,限制了植被的生長,使得土壤極易風化,成為沙漠化的潛在土壤。
然而,除了自然因素,人為活動也在加速這一進程。
一直以來,傳統牧業是蒙古國的支柱,可隨着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需求,過度放牧現象變得愈加嚴重。
無休止的放牧導致草地無法得到足夠的恢復時間,草原被踩踏、吃光,土壤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保護層。
每年的乾旱和沙塵暴加劇了這一進程,原本肥沃的草原逐漸變得貧瘠,當地牧民的生活,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安逸,他們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尋找新的牧草地和水源中。
據了解,在2022年時蒙古國的牲畜數量達到了6700萬頭,產仔數量為2400萬頭,加起來一共有9000多萬頭的牲畜。
按理說,擁有如此龐大的牲畜群,蒙古國完全可以成為荷蘭、新西蘭這種肉製品、奶製品出口國,但奈何他們的工業水平太過落後,根本無法將現有資源換成錢。
有些家庭為了糊口,只能養更多的牛羊,這樣一來牛羊只會越來越便宜,草原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最重要的是,蒙古國養的很多都是山羊,這種羊在吃草時會連根拔掉,這無疑會導致大面積的草地開始沙漠化。
大面積開採
蒙古國堪稱長在礦床上的國家,在全球綜合資源豐富排名第七,已知礦產種類超過80種,其中光是煤炭的儲量就排在全球第四。
除此之外,蒙古國還有儲量非常可觀的稀土元素、鈾礦,只不過這些礦產資源都被少數權貴壟斷,普通人只能放牧。
蒙古國作為內陸國,缺乏出海口,所以他們的資源運輸成本高昂,比如,一噸煤運到我國天津的成本是120美元。
而且,蒙古國內只有一條高速,連接着烏蘭巴托和賀西格新國際機場,只是這條高速還是我國中鐵四局幫他們建的。
如今,雖然蒙古國有着眾多礦產,但他們能利用的只有地下那3000多噸的黃金了,因為那些稀土元素、鈾礦對蒙古國現在的科技、工業技術來說,實在是沒什麼用。
所以,蒙古國就有近6000多個礦場挖黃金,這也導致當地的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政治矛盾
都說選擇大於努力,蒙古國雖然發展落後,但他完全可以選擇一個可靠的盟友來發展,而且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中俄都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可自從元朝滅亡後,蒙古人就一直受到朝廷的打壓,這就使得他們在政治和文化上對我國保持着警惕。
但歸根結底還是蒙古國自身不爭氣,蒙古國只有350萬人口,但卻又23個黨2個聯盟,這些黨派有親俄的、有親美的,總之大家想的都不一樣,所以就很容易發生矛盾。
如今,隨着草原逐漸退化,不少牧民被迫遷移到城市尋求新的生計,可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就業機會並未能及時跟上人口的增長,導致城市的貧民區不斷擴大。
原本依賴自然的牧民,面對城市化的壓力,開始難以適應全新的生活方式,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去尋找更好的機會。
與此同時,沙漠化帶來的環境災難不僅局限於蒙古國的邊界,沙塵暴的肆虐,使得周邊的中國、俄羅斯等國家也受到了影響。
在春季,強烈的沙塵暴吹襲着各國的土地,侵蝕着人們的健康,農作物的生長也遭到威脅。
每年,這種跨國的環境災害不僅給周邊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給數百萬人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蒙古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單憑一國之力,難以有效治理沙漠化問題,於是他們轉向了更加廣泛的全球合作。
蒙古國通過與中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合作,開始了跨國生態恢復計劃,這一計劃不僅緩解當地的沙漠化,又能促進周邊地區的生態穩定。
在這個過程中,各國的技術與經驗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與融合,中國在沙漠化治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在人工植樹造林、沙漠綠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俄羅斯則在水資源管理和濕地保護方面擁有獨特的技術,各方的合作,帶來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蒙古國:氣候與生態危機警鐘在鳴響——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