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為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特朗普又變臉了!
日前,特朗普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採訪時表態:不會為了開啟談判而取消對中國加征的關稅。
5月6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再次重申中國立場——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中美關稅戰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
現在,對美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戰勝中國。
對於這個答案,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對一個美國上將道出了答案。
他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基辛格給美國人的最後忠告
時間要回到2023年的華盛頓,已是百歲高齡的基辛格突然現身於某個美軍活動現場助興。
誰想到本來開心的事,卻冷不防遭遇了一位軍官的嚴肅提問:“先生,我們如何才能戰勝中國?”
面對這個為難的問題,基辛格倒也沒有匆忙作答,而是沉思片刻後語重心長的回道:“在我看來,只有美國國民的意志力和凝聚力超過中國時,美國才有戰勝中國的可能。”
這個回答在一般人看來,好像有褒中貶美之嫌。但在了解中美國情差異的人看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實情和忠告。
因為基辛格是美國人,他的話一定是基於美國的立場、結合美國現狀說的。
但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了解中國的人,他提出的忠告也一定是基於對中國的優勢和成就的熟知。
基辛格說話當時的美國,正面臨著兩黨尖銳對立、民族矛盾重重、治安混亂不堪、社會嚴重撕裂等困境。所謂意志力和凝聚力,根本無從談起。
稍有常識的人都懂,當一個國家缺乏凝聚力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的;當一個社會產生割裂的時候,也是沒有任何意志力可言的。而這兩樣不可或缺的力量,恰恰是中國從來不缺的。
當然,這裡說的戰鬥包括、但不限于軍事方面,還有經濟、政治、外交等各方各面。
美國既然把中國當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那美國人就必須學會面對中國的最大的優勢。同時,還必須要充分了解自己最缺乏什麼、哪裡最薄弱。
所幸的是,基辛格對美國的弱點和中國的優點都很清楚;不幸的是,除了基辛格之外,有這種深刻認識的美國人少之又少。
所以,與其說基辛格的話是在漲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不如說他是在提醒所有美國人,不要以自己之所短、擊他人之所長。
基辛格何以認定如今的美國國民缺乏意志力和凝聚力,又何以認定中國的國民從來都不缺這兩種力量呢?
這就要從他擔任美國國家要職幾十年來,訪問過中國上百次後的心得說起了。
幾十年間百次訪中後的認識
可以說,上世紀的中國人都比較熟悉基辛格這個名字,因為他是貫穿中美建交整個過程的關鍵人物。
從1971年,基辛格首次秘密訪問中國開始,他就與這塊土地和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基辛格最早接觸的中央領導是周總理、葉劍英等人,通過和他們的一番簡短的交流,就顛覆了他過去對中國持有的僵化、刻板、缺乏靈活性的固有印象。
他從中國外交的禮貌、得體、不拘泥於形式中,看到了中美間可以打破對立僵持格局的希望。
此後,基辛格便一直奔走於中美兩國之間,為促進中美關係發展而不遺餘力。
也可以這麼說,是基辛格實現了美中關係破冰、促成了尼克松訪華、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
他從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經歷,感受到了這個飽受苦難、歷經曲折的國度所體現出來的堅強與韌性。
同時,他還特別留意中國在對外交流方面展現出來的戰略定力,以及對分寸和細節的掌控。
尤其是在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方面,基辛格對此感悟頗深。
在他看來,中國人民在政治上表現出來的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感,以及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統一性,是其他國家的國民無法比擬的。
這就使得中國人可以在任何困境與苦難面前,都能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
因此基辛格才敢斷言,中國從求發展到崛起複興絕非偶然,而是眾志成城之下的必然。
中國在列強壓迫下的堅韌不屈、在遭受侵略時的無畏反抗、在經歷挫折失敗後的痛定思痛、在貧窮困苦中的發奮圖強,無一不是這種意志力和凝聚力的體現。
如今這一切已經化成了中國的獨特魅力和國際競爭力,達到了可以與世界第一強國的美國相媲美的程度。
基辛格正是因為能夠看到這一點,所以才主張美中兩國能夠在和平相處的原則上進行良性競爭,達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的。
然而可惜的是,美國人當中與他持相同看法、具備同樣遠見的人,實在太少了。
回想基辛格逝去的那一刻,可能就是中美的一個時代的落幕了吧。
只是他最後的良言相告,美國人會聽進去嗎?
參考資料:
新京報:2023-11-30:基辛格:“我從歷史和教訓中觀察世界”
環球網:2023-05-26:社評:基辛格的務實與理性,是今天美國最欠缺的
環球網:2025-05-06:是否美國必須先降低關稅,中國才願意參與談判?外交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