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真要來了,特朗普7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若中國未能在4月8日前取消34%的關稅,那麼美國將從4月9日起,對所有中國產品徵收50%的關稅。
特朗普是美東時間4月7日上午發出的威脅,4月8日之前,即使算上8日當天,也就只給了中國48小時。
【特朗普是美東時間4月7日上午發出的新一輪對華關稅威脅】
他還強調,所有中美之間的有關談判都將被終止,而與其他國家的談判將立即展開。
特朗普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後,中國很快就宣布對美國所有產品徵收34%的關稅,是世界上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的國家。
宣布速度快,反制幅度大,覆蓋範圍大——這意味着中方已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經貿領域也有更強的韌性來應對特朗普的瘋狂舉動。同時,中方向全球各國傳遞一種鮮明的態度,對於違反國際規則的單邊行徑,我們會堅決反制到底。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反制“對等關稅”的國家】
而這恰恰讓特朗普坐不住了。在他看來,不應該有國家反抗,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應該“打不還手”,乖乖找美國談判,與世界上最大的甲方達成協議。
比如美國財政部部長貝森特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就表示:“不要驚慌,不要報復。只要你不報復,這就是最高數字。”
他透露,現在有近70個國家正在與美國接觸,而且誰先“服軟投降”,誰就能先達成減免關稅的協議。貝森特舉了日本的例子,稱由於“日本迅速向美國遞出橄欖枝,所以將獲得談判的優先權”。
特朗普這次給中國又加50%的關稅,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威脅其他想要反制的國家——其實主要就是歐盟。歐盟內部目前正在尋求就反制美國關稅的統一立場,首輪措施預計將針對價值2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
【歐盟首輪措施預計將針對價值2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
280億的數額,相比於美國去年對歐盟3340億歐元的商品額,連10%都不到。而且種種跡象表明,大部分歐美成員國還是希望通過談判爭取特朗普取消關稅,而不是關稅戰打到底。
換句話說,歐盟大概率會跟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一樣,在談判桌上向美國服軟,雙方簽一個協議了事。
這場特朗普對全世界190多個國家發起的關稅戰,最終還是會變成中美貿易戰2.0。
中方對此看得很清楚:特朗普現在就是奔着中國來的,妥協沒有出路。
特朗普威脅額外加征50%的關稅後,中國駐美大使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強調,施壓或威脅不是與中國打交道的正確方式,中方將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特朗普給了中國48小時考慮,等來了中國奉陪到底的答覆。
中國商務部也迅速發聲指出,中方已經採取的反制措施是為了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完全是正當之舉。美方威脅升級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再次暴露了美方的訛詐本質,中方對此絕不接受。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中國商務部:美方威脅升級對華關稅,是錯上加錯,再次暴露了美方的訛詐本質】
中方的邏輯很清晰:首先,對美國商品加征的34%關稅完全屬於“師出有名”,是正當之舉,因為是美國先出手的,沒有打不還手的道理。
其次,特朗普得寸進尺,試圖用自己的那套“交易的藝術”極限施壓,逼迫中國在48小時之內讓步——這種訛詐對中國不管用,哪怕是額外加征50%的關稅。
對中國額外加征50%關稅是什麼概念?4月2日的對華34%關稅,是在原本20%的關稅上加征的,總計54%。在此基礎上再加50%,那麼美國對中國所有商品的關稅將來到104%。
先不說大部分中國商品的價格即使翻一倍,也要比美國製造的商品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現在的問題是,面對即將落地的關稅,美國消費者準備好承擔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了嗎?美國的經濟能扛到什麼時候?
【對美國商品加征的34%關稅完全屬於“師出有名”,是正當之舉】
但不論如何,中方是一定會奉陪到底的。經歷了過去8年的中美持續的貿易爭端,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進口需求已經經歷了大規模重構。
就拿大豆來說吧,在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開始前,美國是中國進口大豆的第一大來源國,佔中國進口總量近35%。特朗普發起關稅戰後,這一比例逐年下降,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正在取代美國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也讓我國企業擁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市場選擇。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占貿易總額的50%,同比增長6.4%。
當然,中方“奉陪到底”的內涵不只是“扛住”,也會有“反制”。而關於這部分的內容,等到4月8日之後可能就會見分曉了——還是那句話,任何關稅都壓不垮中國,要為此付出最慘重代價只會是美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