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25年4月1日消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婭·卡拉斯在接受西班牙《世界報》(el mundo)採訪時表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將“挺過”唐納德·特朗普的總統任期。與此同時,卡拉斯指出,北約內部的貿易爭端中唯一的受益者將是中國。這一表態不僅反映了歐洲在美歐關係中的被動姿態,也揭示了歐洲在全球博弈中的複雜處境。
隨着特朗普連任壓力的增加,歐洲的選擇再次成為輿論焦點。從繼續依賴美國的保護,到炒作中國議題以轉移特朗普的注意力,這一系列策略背後隱藏着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困境。
歐洲的“認慫”:依賴美國的歷史慣性
北約的成立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其核心目標是對抗蘇聯的軍事威脅。作為北約的主導力量,美國在冷戰期間為歐洲提供了強大的安全保障,歐洲國家也因此形成了對美國的高度依賴。這種依賴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還延伸至經濟、科技等方面。
冷戰結束後,儘管蘇聯解體,歐洲的安全威脅有所減弱,但北約並未解散。相反,美國通過北約持續鞏固其在歐洲的影響力。歐洲國家雖然多次嘗試推動防務獨立,但始終未能擺脫對美國的依賴。例如,法國曾主張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但因內部分歧而擱淺。近年來,歐盟雖提出8000億歐元的防務預算計劃,但這一計劃因成員國之間的矛盾而進展緩慢。
特朗普上任後對北約的態度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被動局面。他多次批評北約成員國“搭便車”,要求將國防開支提高到gdp的2%,甚至威脅退出北約。儘管歐洲國家在表面上承諾增加軍費,但實際行動卻遠未達標。截至2024年,北約成員國中僅不到10個國家達到了2%的目標,其中包括美國、英國和波蘭。法國和德國等主要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仍低於這一標準。這種“口頭承諾、行動拖延”的策略,反映了歐洲在防務問題上的兩難處境。
炒作中國議題:轉移壓力的無效策略
為了應對特朗普的強硬態度,歐洲試圖通過炒作中國議題來轉移美國的注意力。卡拉斯的表態正是這一策略的體現。她希望通過強調中國在美歐貿易爭端中的“唯一受益者”角色,引起特朗普的關注,從而減輕美國對歐洲的壓力。
事實上,這種策略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就已出現。例如,2020年的七國集團(g7)外長會幾乎完全圍繞中國議題展開,歐洲國家試圖通過配合美國的反華立場換取特朗普的“溫和”對待。然而,事實證明,這種策略並未奏效。特朗普對歐洲的態度並未因此軟化,反而進一步加劇了歐洲的被動局面。
與此同時,中國在這一過程中保持了相對克制的態度。儘管歐洲內部對中國的態度並不一致,但中國並未直接介入美歐矛盾,而是選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等項目加強與歐洲的經濟合作。
美國“保護”的隱性代價
美國對歐洲的保護並非無償。事實上,歐洲為此付出了巨大的隱性代價。首先,在能源政策上,美國通過對俄羅斯能源的制裁,迫使歐洲增加對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依賴。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24年,美國lng對歐洲的出口量已佔歐洲天然氣進口總量的55%。這種能源依賴讓歐洲在經濟上進一步受制於美國。
其次,在數字經濟領域,美國科技巨頭幾乎壟斷了歐洲市場。從谷歌、亞馬遜到微軟,這些公司不僅控制了歐洲的數字基礎設施,還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
此外,在軍工產業領域,美國通過向歐洲傾銷武器進一步鞏固了其主導地位。以f-35戰鬥機為例,儘管這一武器系統價格高昂、維護成本高,且性能飽受質疑,但歐洲國家仍不得不購買。這不僅讓美國軍工複合體賺得盆滿缽滿,還進一步限制了歐洲本土防務工業的發展空間。
未來的選擇:歐洲的獨立之路能否實現?
面對特朗普的連任壓力,歐洲選擇繼續依賴美國的保護傘,看似是一種務實的策略,但實際上暴露了其在全球博弈中的被動地位。儘管歐盟提出了8000億歐元的防務預算計劃,但這一計劃因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而進展緩慢。與此同時,美國的“優先主義”政策已成為跨黨派共識,這意味着歐洲未來仍需面對美國的強硬態度。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或許可能成為美歐矛盾的間接受益者。如果中國能夠利用這一機會加強與歐洲的合作,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歐洲的戰略自主。然而,這需要歐洲在外交策略上更加靈活。
結語
歐洲選擇“認慫”,繼續依賴美國的保護傘,並試圖通過炒作中國議題博取特朗普的“手下留情”,反映了其在全球博弈中的被動姿態。從防務獨立的困境到美國的隱性控制,歐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美歐關係的走向、中國的崛起以及歐洲內部的團結程度,將共同決定歐洲能否真正實現戰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