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4日,就美國特朗普政府實施的“對等關稅”,中方直接發布了11項反制措施。緊接着,美國股市三大指數全部大跌超過5%,納指更是陷入了“技術性熊市”。與此同時,大量美國民眾衝進超市,搶購來自中國的商品,物價直接飆升30%。
對此,特朗普無法保持淡定,回應稱“中國最不該這麼說”。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對此,俄羅斯專家表示,中國還有招沒有對美國使出來,具體有哪些?
首先,特朗普語無倫次的這段話,疑似是看到我們34%的對等增加關稅,他當場“破防”了。特朗普怎麼也想不明白啊!越南打來了電話,其他國家不敢大聲說話,中國竟然敢對等反擊他,而且會來的這麼快、這麼猛烈。
中方強硬的做法,讓美股在暴跌的勢頭下,再跌了5%,根據華爾街日報統計美股市值兩日內蒸發6.4萬億美元,看到這樣的局面,讓特朗普徹底無奈了一小時內連發三帖。
他這三篇帖子的大概意思就是:
1、中方玩錯了,他們驚慌失措,這是他們最不能承受的結果
2、承諾自己的政策永遠不會變,因為這是致富的好時機
3、堅持下去,我們不能認輸
特朗普的此舉引發了外界的嘲諷,英國經濟學人更是貼臉開大。
嘲諷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在開歷史倒車,一棒子將美國打到了七十年代。更是頗具諷刺意味的把特朗普的標誌紅帽子,改成了屬於中國工人階級的藍帽子,上面寫道讓中國再次偉大,雖然傷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極強。
《經濟學人》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對中國有利,這是一種策略上的失敗。
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安德烈分析中美貿易戰時表示,中國對美國商品加征34%關稅,這顯示了中國的強硬姿態。這意味着中國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堅決維護自身利益。
安德烈認為,中國還有多種應對手段未動用,這表明中國在貿易戰中有更大的周旋空間和戰略優勢。
中國未亮出的“底牌”給了自身更多調整策略的空間,使得中國能夠更從容地應對複雜的貿易局勢。
安德烈指出,這場貿易摩擦並非中國有意發動,中國並不希望與美國發生衝突。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策略,期望通過對話協商找到解決辦法。
這顯示出,中國一方面堅定地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冷靜和理智,為和平化解貿易糾紛保留了可能性。
中國這種做法表明,雖然面對挑戰,但仍然願意溝通,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中國的反擊
中國的反制行動形成了一套有力的組合策略,它在經濟上對美國造成衝擊,同時表明中國有能力捍衛國家利益並進行反擊。
這些措施的特點是涉及面廣,多個政府部門協同行動,產生了強大的整體效果。這些措施針對性強,既鎖定了重要的美國企業,也瞄準了關鍵領域,打擊效果顯著。反制措施的規模與美方的行動對等,體現了中國反擊的合理性和自我約束。
在白宮,特朗普期待中國能主動打電話來示弱,他焦急地等待着。可是,電話一直沒有響,情況和他預想的完全相反。
他得到的消息是中國開始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不再退讓。
特朗普原本以為自己勝券在握,現在計劃全部被打亂,他的自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惱火和隱隱的不安。他開始意識到事情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此次中國反制行動的深遠意義,體現在對國際經貿規則的重塑。通過向WTO提交的爭端解決機制文件,中國不僅揭示了美國單邊加稅措施違反多項WTO核心規則,也提出建立“單邊制裁合規性審查”機制的倡議,力圖從制度上遏制全球經貿霸凌的蔓延。
中國的反制策略構建了一個“法律授權—專業評估—動態調整”的規範流程,並通過“實體層面—程序層面—戰略層面”的三維設計,展現出系統性和高效性。
全球的觀望
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都在關注,但各國都在觀望,沒有急着站隊。歐洲國家雖然不喜歡美國的單邊主義做法,但也只是說說而已,沒有實際行動。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經喊話歐洲,不要再對美國進行投資,但這事兒歐洲其他國家並沒有太當真。
總的來說,大家都在看形勢,想着怎麼才能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石破茂領導下的日本政府把中美貿易戰看作是一場嚴重的“國家危機”,這種態度反映出他們對日本經濟未來的隱憂。
加拿大新任總理則展現出迎難而上的姿態,明確表示不會在美國的壓力下屈服,預示着將會採取強硬的應對措施。
這表明各國領導人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和應對策略存在顯著差異。
世界各國選擇觀望,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美國的影響力讓他們有所顧慮。
更重要的是,他們也看到了中國正在崛起,並且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中展現出強大的實力和韌性。各國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情況,並以此調整自己的發展策略。
這些現象表明,國際形勢正發生重大改變,大國之間的競爭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這一輪關稅戰打下來,它帶來的結果是什麼?是美國被孤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新格局,將加速形成。為什麼?因為中國加征關稅只是單獨針對了美國商品,其他國家的任何商品,都可以暢通無阻的進入中國。中歐、中俄、中日韓、中非、中印、中澳、中國-東盟、中國-拉美等,將全面抱團,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美國的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