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北京的春風尚未完全驅散寒意,人民大會堂的台階前已聚集起世界的目光。
對中國人而言,兩會時間就像一種“政治節氣”,每年召開不僅是國家政治日程的“固定動作”,也是一場全民參與也惠及眾人的民主實踐。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每一個數據、代表委員的每一份議案提案,都與民生冷暖緊密相連。
今年的兩會,恰逢“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的關鍵節點,更被賦予承前啟後的特殊意義。
這種時間節點的疊加,讓兩會成為國家意志與民眾訴求交匯的樞紐——從民生保障到正風反腐,從人工智能到教育改革,從鄉村振興到環境治理,這裡的討論牽動着億萬人的期待。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3月3日,有網友向演員劉曉慶反饋有人在視頻號AI生成視頻假冒她。
劉曉慶轉發並配文:
“天哪,我點進去看了一下,畫面是我,聲音很像我,但不是我!這是怎麼做到的?大家以後不會搞不清楚哪個才是真的我了吧?”
這個話題,在今年的兩會上已有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認為,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深度偽造技術也快速發展,建議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合成內容標識管理規章制度的出台,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強制標識,同時明確對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服務商未履行標識義務的懲罰制度,加強深度合成內容標識技術標準和發布的管理。
這樣的呼應,在兩會的輿論場上早已是常態。
比如,前些天我的父母讓我幫他們看藥瓶上的說明,埋怨字太小根本看不清,今天我就看到代表在討論同樣的話題:“藥品說明書字太小、內容過於專業,讓老年人看不懂、看不清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多年!”
全國人大代表戴茵呼籲修訂《藥品說明書和標籤管理規定》,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包括說明書的字號大小、語言表述、排版格式等,為企業提供明確操作指南,也切實讓老年人能無障礙地閱讀藥品說明書。
這些案例揭示了兩會機制的深層邏輯:
它不僅是政策的“輸出端”,更是問題的“輸入端”,是國家治理的實驗室,制度創新的實踐場,也是民情民意的集散地,與民生相通,和社會共振。
回顧過去一年,兩會推動全國醫保個人賬戶跨省共濟、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存量房貸利率批量下調等一系列便民惠民舉措,讓民眾切實感受到了民生保障帶來的福利。
當農民工代表為“二代群體”發聲,當上海乾部討論如何當好“改革尖兵”,當普通市民通過“我為政府工作報告提建議”平台提交意見……每個人都在參與中重新定義“我們”的內涵。
兩會時間對中國人而言,最終是一場關於“共同體”的集體敘事。
這種參與感,或許正是中國式民主最生動的註腳。它不追求口號式的狂歡,而是在務實討論中凝聚共識;不迷信票決萬能,而是在協商溝通中尋求最大公約數。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種對話的力量,或許正是中國給予世界的最寶貴啟示。
作者:潘高峰
編輯:李爭
編審: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