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啟幕之際,3月3日上午,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北京團代表陸續抵達北京會議中心駐地報到。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爆火,人工智能很自然地成為代表們熱議話題。
他們結合自身領域,暢通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發展,如北京白塔寺藥店連鎖有限公司總藥劑師張海鷗提到,社會藥師使用ai產品能提升用藥的效率與質量;全國人大代表、首發集團京開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榆垡收費管理所收費班長王爭認為,企業應激勵企業對一線職工進行ai智能教育培訓,有助於工作便利化。也有代表認為應該對人工智能保持“謹慎的愛”,全國人大代表梅花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顧衛英提到,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用好ai產品要掌握好度,實現人與ai相輔相成發展。
多名代表熱議人工智能賦能行業發展
“今年,我特別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飛速發展,在醫藥健康領域也有廣闊的前景。”張海鷗認為,ai產品的使用會提升藥師對公眾用藥安全合理性指導的工作效率和質量。“人腦畢竟不是電腦,它沒有那麼大的信息量,使用ai產品,可以在用藥安全、藥物的相互作用等方面提高效率。但也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自己的專業學習判斷能力,不能完全依賴ai 產品。”
高子程代表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在教育和養老等領域的應用。在教育領域,高子程代表認為,鑒於高校存在師資和校舍不足的情況,建議利用ai技術補充部分師資,使用網絡空間補充部分校舍,以提升教學質量、保障教學資源。“高校的學生每年都在增加,存在師資資源不足的情況。我覺得可以嘗試可以把最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最能啟迪智慧、最能夠使人開竅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學內容輸入程序里中,代替教師的重複性勞動。”高子程說。同時,在養老領域,善用人工智能生成物及ai技術,可提供醫療陪護、救助及情緒價值,提升老齡社會服務質量。
來自交通領域的90後代表王爭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經逐漸地進入各個行業、各個企業,包括應用到我們的工作當中,所以我覺得可以進一步激勵企業去對職工進行 ai 智能教育的培訓,這也有助於工作更加便利地開展下去。”
方復全代表:高校調整學科布局 讓人工智能為教育賦能
來自教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首都師範大學校長方復全今年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現在的確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平台,當然也是一個非常互相競爭的一個舞台。我們學校正在調整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科布局,目的是讓人工智能為教育賦能。”
方復全代表認為,一方面,根據人工智能的發展來對學科布局進行調整,形成人工智能跟教育、科技考古、人文社科、藝術學科的融合,換句話說就是人工智能+,形成一種多模式的人工智能跟現代學科以及和古老的人文、社科、藝術等學科的結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教好學生,來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能。因為我們的學生最後畢業出去以後,很多是走向基礎教育戰線的。作為教師,我想他們面臨有更重的任務,他不僅是自己要學好人工智能,他還要教會他未來的學生們。”方復全說。
顧衛英代表:使用ai傳承傳統文化要把握好度
顧衛英代表也十分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她認為,ai可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但如果使用過度有恐傳統文化的基因被扭轉,所以需把握好度,人與ai應相輔相成。“我是一個傳統文化工作者,現在人工智能在傳統文化領域已有所應用。這兩者,一個是最古老的,一個是最科技、最現代的。我特別關注它們怎麼能夠有機地結合?找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功能有沒有不可融合的地方……”顧衛英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比如在藝術領域,對崑曲等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用心用情,這是人工智能做不到的。“總體來說,我覺得對於人工智能,如果用得好、用得準確的話,是有可能助力我們傳統文化傳播與發展的,但是如果說僅僅是淺表化的替代,那麼就無法傳承好傳統文化。所以,在高科技時代,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要特別謹慎、特別小心地用好ai產品”顧衛英說。
伊彤代表:加強規劃布局人工智能安全風險防範體系
提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創新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伊彤表示,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同時,也要做好前瞻性的部署,加強規劃布局人工智能安全風險防範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產業智能化變革發展的同時,引發的技術風險也日益凸顯,已出現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虛假信息、換臉明星直播帶貨和實時換臉詐騙等違規違法行為,易對社會信用體系構成嚴重挑戰,也易對經濟安全造成破壞、給人民財產安全帶來風險。”伊彤說,因此,她提出,既要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產業賦能應用,更應關注人工智能安全技術的發展,統籌規劃建設能夠覆蓋多領域的人工智能安全風險防範體系,以提升對新興技術安全風險的防範應對能力,全面搶佔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領域戰略高地,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安全、可靠、可控。
具體來說,要嚴格人工智能工具、軟件監管治理,對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合成他人音頻、視頻的功能進行限制和管理,對人臉驅動、聲音克隆相關算法的傳播進行嚴格監管。壓實網絡平台管理責任,加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的標識管理,加大傳播受眾群體提示提醒力度,避免群眾發生誤判情況。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洋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峻
編輯/馬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