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稀土就是21世紀的‘戰略芯片’”,看似誇張,其實並不離譜。
有了它,精尖武器、高端電子、新能源汽車才能“動得起來”,沒有它,許多產業幾乎寸步難行。
俄羅斯宣稱的數字雖高達1000萬噸,而美國更是尷尬地只有180萬噸。
稀土之爭,如同圍棋里的一子落下,就足以影響整個盤面的勝負。
畢竟誰能搶先掌控這種“工業維生素”,就等於搶下了全球新科技霸權的門票。
一、中美俄儲量的落差到底有多大?
數據顯示,中國稀土儲量高達4400萬噸,佔全球40%。
這背後不僅有內蒙古白雲鄂博礦這個全球最大單體稀土礦撐腰,還有南方離子型重稀土帶這樣的黃金地段。
儲量大、分布廣,讓中國在稀土領域的發言權近乎“天然壟斷”。
俄羅斯官方一度聲稱擁有1000萬噸稀土儲量,部分報告甚至給出了2850萬噸的說法,但實際年產量卻不足全球1%。
這是典型的“紙面實力”和“現實困境”的錯配。
一方面,西伯利亞的極寒環境讓開採成本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俄羅斯在高端分離和加工的技術上相對薄弱,根本沒法把資源優勢變現。
美國有“加州芒廷帕斯礦”這塊稀土老牌地盤,然而儲量只有180萬噸,同時環保要求尤其苛刻,導致千辛萬苦重啟後,年產量仍局限在4.3萬噸上下。
更讓美國尷尬的是,產業鏈上不少重要環節還要依賴中國加工。
曾經高呼“去中國化”的美國,如今依然離不開中國。
二、儲量大不等於掌控力大
儲量只是基礎,真正讓中國在稀土產業“一家獨大”的,是從開採、提煉到高端應用的全產業鏈優勢。
據統計,2023年,中國稀土產量達到24萬噸,佔全球67%;實現稀土分離提純技術突破,純度可達99.999%。
在全球釹鐵硼永磁材料市場,中國份額高達90%。
這意味着電動汽車、軍工裝備、風力發電機等戰略行業,都得向中國“買買買”。
為此,美國通過《國防生產法案》給本土企業補貼,試圖拉上澳大利亞Lynas公司一起搞供應鏈多元化。
這思路固然多維,但周期漫長、投入巨額,能否在短時間內見效還得打個問號。
俄總統普京曾經大力推廣稀土出口,想用合作和開放來吸引外部資金與技術。
其中,對中歐的合作尤為迫切。
然而,受限於俄境內基礎設施落後、技術研發和開採能力不足,更多還是停留在“潛力”層面。
想把西伯利亞的“冰雪財富”變成真金白銀,還需走很長一段路。
三、圍繞稀土的全球博弈
經常有人說,“中國卡脖子是逆襲的最佳武器,但用也得用得好”。
近年來,中國不斷完善稀土出口管制:2024年針對鎵、鍺等關鍵材料的出口限制,已經給全球產業鏈敲響了警鐘。
更有意義的是,中國正在抬高稀土產品層次,逐漸減少原材料出口,轉而擴張包括磁性材料在內的高附加值領域。
換言之,手裡有“王牌”,就能坐穩談判桌的主動權。
美國希望聯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組建所謂“稀土聯盟”,想靠盟友一起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俄羅斯方面,也想通過增加對美出口或加強和亞洲國家的稀土合作來補足短板。
可問題在於,產業鏈的構建與重構,哪怕投入再多資金,也需要漫長的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中國牢牢把控的市場優勢暫時難以撼動。
結尾
稀土之爭,本質就是對未來工業命脈的爭奪:誰掌控了‘工業維生素’,誰就扼住了科技霸權的咽喉。
[免責聲明]文章的時間、過程、圖片均來自於網絡,文章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請觀眾勿對號入座,並上升到人身攻擊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觀臆斷的惡意評論,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實性存在爭議、事件版權或圖片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作者,我們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