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國會批准數十年來力度最大政府改革計劃,大刀闊斧精簡政府機構數量以及人員規模。這是越共總書記蘇林去年上任以來實施的關鍵改革之一,目的是為提高行政效率並刺激經濟增長,他希望藉助大手筆改革在越南政治史上打造屬於自己的時代,以展現區分於前任且帶有鮮明個性的政治理念,但改革計劃將給這個東南亞國家帶來怎樣的變化仍有待觀察。
越南國會周二(2月18日)在特別會議上批准上述改革,將政府部委數量從目前的18個減少到14個,同時僅保留三個部級機構,改革後的機構將從3月1日起開始運作。除此之外,五個國家電視頻道將被撤銷,計劃與投資部將併入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和建設部合併,自然資源與環境部同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合併。這是越南1980年代實行親市場化改革以來最大力度的調整。
精簡機構是蘇林去年7月就任一把手後,提出“越南崛起新紀元”宏偉願景的關鍵改革之一。新紀元的目標是越南實現民富、國強、民主、公平、文明,並能夠與世界五大洲強國並駕齊驅;首要任務是到2030年成為中等偏高收入、工業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到2045年成為高收入社會主義發達國家。
去年11月5日,蘇林發表題為《精、簡、強、效能、效力、效果》的文章。此後,根據“精、簡、強、效能、效力、效果”的原則,蘇林主持了越共中央部門和機構的精簡,越南政府總理范明政、國會主席陳清敏分別主持了政府和國會機構的精簡工作。
除了越共中央、越南政府和國會精簡機構外,越南各省市的政府部門也在同步精簡。日前越共中央要求研究取消縣級行政單位,合併一些省級行政單位的方向。根據越南內務部前副部長、越南行政科學協會會長陳英俊的說法,這次“革命性”的精簡和以往的根本區別,是在整個政治體系、各行業、各領域、從中央到基層全面進行的革新重組。
蘇林為完成精簡機構設立的期限是越共十四大前,這次大會預計將在2026年1月召開。他在一次國會討論中坦言,歷史和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低效的政府將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後果難以預料。精簡機構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更是為了提高工作效能、效力和效果。
這位越共一把手強調,政府機構不能成為“懶人的避風港”。胡志明市人事學院一名教授在受訪時指出,精簡機構必須和人員結構合理化齊頭並進,要在改革中建立健全有效的人員篩選機制,淘汰資質、能力、信譽不夠的人,考核幹部工作“無禁區、無例外”。
有觀點分析,越南的“熔爐”打貪行動已持續數年,現在領導層有足夠政治資本來推動他們認為緊迫且必要的改革。推動越南政府做出精簡機構決策的主要原因是官僚體制效率低和職能重疊,蘇林將過於龐大臃腫的官僚體制視為限制國家發展的主要障礙。而重組官僚體制的潛在收益大,不僅能減少龐大的薪資支出,還能將資源重新投入到國家發展關鍵領域之中。
不過,儘管精簡官僚體系從長期來看可能提高效率,但短期內似乎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混亂。因為短時間內流失大量經驗豐富的公務員,留下的人員需要時間適應新的職責,這個過渡期或會導致公共服務出現中斷。
此外,大規模縮減人員可能在短期內擾亂經濟,導致高失業率,家庭消費下降,並加劇就業市場的壓力。越南本次將部委和政府機構的人員規模縮減約20%,有媒體預計10萬名公務員會受影響。為消除擔憂和幫助公務員應對失業困境,河內早前表明將支付約130萬億越南盾(約合370多億人民幣)的遣散費。但當局撥出這筆巨額遣散費的同時,又縮減政府預算,可能會對國家財政造成一定壓力。
因此,有智庫人員建議越南政府落實再培訓和援助措施,將失業的公務員引導到私人領域,同時構建一個能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政府體系。但總體而言,這次重組帶來的效率提升將遠遠超過任何短期陣痛,未來幾年越南將可能擁有一個更高效、有成效、協調性更強的政府。
就在新一輪政府精簡的同時,一場“反浪費鬥爭”也在蘇林的直接指示下迅速展開。他認為造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許多主管機構和個人做出了不正確的決定”,從而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因此“鬥爭”要強調領導責任。儘管這兩大行動的理論和政策淵源均來自越共已故前總書記阮富仲時期,但蘇林將它們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程度。
這些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被視為助力越南經濟增長的關鍵。越南國會周三(2月19日)批准提高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至8%,高於之前6.5%至7.0%的目標。國會還通過斥資211萬億越南盾(約合601億人民幣),興建連接越南北部第二大工業中心海防市與中國雲南省接壤的老街省鐵路計劃。
除此之外,越南國會還通過興建全國首個核電站項目,包括寧順1號、寧順2號核電站,預計第一座將於2031年底建成。國會也通過允許星鏈在越南提供衛星互聯網服務、批准政府資助本土企業進軍半導體行業等。
總之,蘇林出任越南一把手後迅速鞏固權力,提出“越南崛起新紀元”的宏偉願景,並配套精簡組織機構這項關鍵改革,提高當局治理效率以實現突破性經濟增長。他將藉此在越南政治史上打造屬於自己的時代,展現區別於前任且帶有個人鮮明特色的政治理念。
蘇林的大手筆改革將給越南帶來怎樣的變化,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