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一開始,特朗普就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政府精簡運動”,除了凍結所有聯邦機構招聘外,還向200萬文職全職聯邦工作人員提供了一項“買斷式”的離職提議。總的來說,“炒魷魚”這件事,特朗普是認真的。
出人意料的是,特朗普的“大裁員”還波及到了台當局。
在拜登任內獲任命的“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被特朗普解僱了,官網已將其頭銜改為“前主席”,ait主席的官方賬號也已移除她的頭像及名稱。羅森伯格也因此成為“史上最短命”的ait主席。
需要指出的是,羅森伯格自擔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以來,與民進黨方面關係密切,去年5月還曾出席賴清德的就職典禮,在賴清德外出竄訪過境美國夏威夷時,羅森伯格還公開表示歡迎。
可以說,作為台當局與美勾連的傳話人,羅森伯格是民進黨最大的“依仗”。然而特朗普卻大手一揮將其解僱,這件事背後至少能說明幾個重要的信號。
首先,特朗普政府清理拜登時代官員的力度很大。
前面已經說過,特朗普一上任,就解除了1000多名尚未辭職的拜登政府官員的職務,包括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等多名高級官員,並宣布將繼續這一行動。羅森伯格作為拜登任命的官員,其被解僱自然也不例外。
其次,ait主席的作用並不只是“儀式性”的。
“美國在台協會”只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民間機構,主要負責處理美台之間包括經貿與文化在內的非官方關係。該協會過去的8位主席,不是退休的外事官員就是政治酬庸性質。
但拜登政府打破慣例,由曾任美國國務院及國安會擔任多項職務的羅森伯格接任。羅森伯格在任期間,至少6度竄台,在台灣問題上大玩“兩面手法”,這些說明在拜登政府時期,美台關係更加緊密,甚至有讓ait扮演准官方外交機構的趨勢。
再次,特朗普的對台政策可能會調整。
回顧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在台灣問題上表現激進,美台交往層級不斷提升,“美台關係” 頻頻突破底線紅線。但他重回白宮後,是否會延續相同的政策還不確定。
而羅森伯格的去職可能是個信號——特朗普政府有可能重新評估對台政策,甚至可能調整美台關係的優先級。畢竟,特朗普更關注“交易”和“利益”。
目前,特朗普政府尚未明確新任ait主席人選,也未就解僱羅森伯格的原因發表聲明。若未來任命更傾向“美國優先”或對華強硬派人士,可能進一步影響台海局勢。如果特朗普政府放緩ait主席的任命,可能意味着美台關係的熱,度會有所降溫。
總的來看,羅森伯格被解僱更多是特朗普政府人事清洗的縮影,對台政策方面,短期內可能呈現“低調化”或“去拜登化”傾向,但長期方向需結合新任官員任命及中美互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