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烏克蘭如期在2025年的第一天,關閉管道,停止了俄羅斯天然氣過境輸送服務。
隨後俄方也發表聲明,表示由於烏克蘭拒絕續簽協議,在法律和技術層面,已經不能通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
對此,北約國家斯洛伐克的領導人菲佐表示,過境協議的終止,將對所有歐盟成員國產生巨大影響,但不會對俄羅斯產生影響。
這句話,傷害性很大,侮辱性更強。
菲佐的意思是,烏克蘭把歐洲給坑了,讓歐洲在能源危機的背景下,陷入了更加艱難的處境,而烏克蘭和歐洲一直在針對的俄羅斯,卻不會因為烏克蘭的做法而受到什麼影響。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
烏克蘭的管道是歐洲經濟命脈
烏克蘭作為連接俄羅斯和歐洲的天然氣運輸橋樑,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烏克蘭境內的管道,是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主要過境通道。
即便後來俄羅斯和歐洲之間建立了多條管道,可以繞過烏克蘭向歐洲輸送天然氣,但俄歐烏各方,依然沒有暫停烏克蘭管道的使用。
甚至在俄烏開戰之後的將近三年時間裡,這條管道也在各方的默契之下,日夜不停地運轉,而且也沒有發生過什麼破壞性的事件,一直非常穩定。
對於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家來說,烏克蘭的這一決定幾乎是一場能源災難。尤其是中東歐地區的國家,如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
過去兩三年,歐洲一直推進所謂的“擺脫依賴”戰略,但目前來看,反倒是俄羅斯擺脫了對歐洲市場的依賴,而歐洲依然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供應。
天然氣管道
歐洲自我懲罰
歐盟在持續加碼制裁的過程中,似乎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歐洲的經濟結構已經與俄羅斯的能源供應緊密相連。
制裁俄羅斯,無論是經濟制裁還是能源制裁,都極大地損害了歐洲自身的利益,本質上是在自己制裁自己。
制裁本應是對俄羅斯的懲罰,但結果卻演變成了對歐洲經濟、社會甚至政治的傷害。儘管在一些高層次的外交場合中,制裁俄羅斯的立場得到強調,但實際操作中,歐盟的經濟基礎正在不斷被削弱。
隨着能源價格飆升和供應鏈緊張,許多歐洲企業面臨著巨大的運營壓力。民眾生活成本增加,購買力下降,使得制裁措施的初衷變得極為諷刺。
北溪管道
俄羅斯更有韌性
與西方的預期不同,俄羅斯不僅未出現嚴重的經濟崩潰,反而通過調整其經濟結構,逐漸適應了制裁帶來的壓力。
俄羅斯加強了與東方的經濟合作,成功繞開了西方制裁,甚至在能源領域,通過增加對非西方市場的供應,彌補了因失去歐洲市場而造成的部分損失。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制裁無非是一次痛苦的調整過程,而這種調整並沒有導致俄羅斯出現所謂的“崩潰性”後果。
經濟數據、匯率、就業等方面的恢復程度表明,制裁未能從根本上削弱俄羅斯的國力,反而在某些方面促使俄羅斯增強了自主性。
事實證明,通過經濟制裁壓垮俄羅斯的做法是不現實的。
在短期內或許能夠製造一些經濟波動,但從長期來看,俄羅斯的適應能力和戰略靈活性,讓制裁政策幾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反倒是發起制裁的國家,正在承受制裁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