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特朗普公布了上台之後對中國加征關稅的政策,聲稱只有這樣做之後中國才能改變“認為美國不聰明”的想法。特朗普強調對中國加征60%的關稅,對全球其他地區加征10%的關稅,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手段。至於為什麼要對中國加60%,美國商業顧問表示中國對美國貿易逆差太大了,2023年6600多億美元的中美貿易額中,中國的順差就佔了4000多億美元,令人大跌眼鏡。基於現在中國和美國是競爭關係,特朗普無法容忍中企繼續從美國“拿到錢款”。
特朗普當時表示,只有等到這種關稅達到60%以上的水平,才能防止中國的商品傾銷進入美國。這可不僅是說說而已,根據美國很多媒體披露,特朗普已經提前開始準備了。他任命對中國“鷹”派政客,外加喜歡操弄關稅的盧特尼克擔任美國商務部長,全權負責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外界預計特朗普第一步不會對全部行業加稅60%,而是對中國出口的優勢領域先下手,然後慢慢擴大;因為美國當前仍然高度依賴中國製造,他們也不能一下子直接把事情“做絕”了。
21日英國《衛報》報道,如果即將上任的特朗普真地要兌現競選時許下的徵收高關稅承諾,那麼,幾乎所有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要徵收關稅;中國企業已經提前開始轉移陣地,尋求擴大海外的供應鏈,或者將工廠轉移到美國的鄰居國家。因為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有優惠政策,想取消這些優惠並不容易。所以現在很多中企開始向鄰國大量銷售產品,也有很多乾脆直接放棄了美國市場,去歐洲或日韓。總之中企沒有被特朗普“嚇倒”,現在開始未雨綢繆了。
中國企業的手段主要有三種,其一是將部分供應鏈環節向目標市場或周邊地區轉移。中企在東南亞地區建立原材料加工基地或組裝工廠,不僅可以利用當地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高關稅壁壘利用這些國家賣往美國;其二是開闢興經濟體市場,如東南亞、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這些地區經濟增長迅速,消費潛力巨大,且對各類產品存在廣泛需求。中國企業正在通過建立本地化銷售團隊、與當地經銷商合作,雖然賺錢不如美國,但不至於“餓死”。
第三種做法就是中國企業也做好了和美國“死磕”的準備,美媒曝中國企業正在計劃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通過行業協會或政府相關部門,聯合其他受影響企業,積極開展貿易救濟調查申請,如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和美國一直拖下去。美方受理成本很高,所以在很多領域拖得越久越佔便宜。一些原本以出口為主的高端製造業企業,已經將部分先進技術與產品應用於國內新興產業領域,如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特朗普和馬斯克下一步動作再決定進還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