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前“監察院長”、島內知名統派王建煊發文表示,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剩下僅有一種方式,即大陸使用武力手段實現統一。
他得出這一結論的關鍵點在於,民進黨通過幾次執政,已經推動台灣朝着“事實獨立”的方向不斷發展,儘管現在迫於大陸的軍事壓力下,民進黨當局一直不敢宣布“獨立”,維持一種“不統不獨”的現狀。
即便是民進黨當局認為“不統不獨”是保持台海不會出現兵凶戰危的關鍵所在,但對我們而言,“不統不獨”本身就是“事實獨立”的一種具體體現。
王建煊
再加上民進黨當局如今再度在地區選舉中獲勝,島內不少人依舊支持“台獨”政策,這意味着和平統一正在朝着越來越不可能的方向發展。
因此王建煊就認為,大陸在反對“台獨”的同時,不斷強調不放棄“武力手段解決問題”,就是明確地警告包括美日在內的域外勢力,武力解決問題已經勢在必行。在過去島內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大陸並不擁有武力統一的能力,但隨着兩岸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差距越來越大,這種觀點已經逐漸消失。並且在島內“綠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武力手段可能會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選擇。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島內現在3個政黨,國民黨、民進黨和民眾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政治論述上雖各有差異,但沒有任何一個主流政黨提出要和平統一。事實上這三個黨派在兩岸問題上的立場已經開始同流,不管他們關於兩岸問題的政治論述如何變化,總結下來其實就只有6個字:“不統不獨不武”。
事實上這種政治論述具有很強的延續性,或者說這本身就是島內主流民意所催生出來的政治論述。
在過去,島內主流觀點在對待兩岸統一的問題上是存在投機主義的。曾有民調數據顯示,如果大陸承諾在台灣問題上不使用武力,島內民意將以壓倒性優勢支持“獨立”。但如果大陸使用武力,而美國又不敢介入的情況下,島內民意又會以壓倒性優勢不支持“台獨”,如果大陸和美國同時介入台灣問題,雙方的支持者就變成了一半對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民調都顯示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即便是在大陸進行武力統一的情況下,島內民意也僅僅是不支持台灣“獨立”,而不是希望推動和平統一。這說明島內已經形成一種共識,只要台灣不宣布“獨立”,大陸就不會進行動武,最終演變下來,就成了“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
這一社會背景給了民進黨巨大的可操作空間。因為只要名義上不宣布“獨立”,島內民眾就認為大陸不會動武。所以民進黨也藉此作為政治操縱的手段,在不宣布“獨立”的大框架下,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隨意修改課綱培養年輕一代的中國認同感,甚至是提出所謂的“兩岸互不隸屬”的論調。這種論調背後的含義,就是推動台灣的“事實獨立”。
換句話來說,現在的島內已經缺少了支持和平統一的共識,之所以民進黨當局還有所顧慮不敢宣布“獨立”,只是因為解放軍強大的實力威懾,且擔憂島內民眾在武力震懾下倒戈。
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印證了王建煊的兩岸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的論調。
目前,我們在做動武的準備之外,同時仍在堅持和平統一,並為此持續努力。比如島內當前的共識是只要台灣“不統不獨”,大陸就不會動武。那麼我們就可以重新培養一種島內新共識,“不統不獨”就是“台獨”,就是在將兩岸推向兵凶戰危。讓島內相信,兩岸必須統一,統一的方式就只有2種,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如果繼續維持“不統不獨”,就意味着未來必然是武力統一,只有和平統一,兩岸才不會兵凶戰危。當在島內重新塑造出這樣一種共識,和平統一就有了繼續推進的可能性。
但這種可能性有2個前提條件,一是確保讓島內政治勢力相信,大陸對台灣的軍事優勢,是可以壓倒性優勢拿下台灣,另一個是要確保讓島內民眾相信,只要大陸決定動武,美國不可能也沒能力介入。只有做到這2點,島內才會重新反思究竟要和平統一還是武力統一。
總而言之,以現在島內共識來看,通過和平談判、一國兩制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已經缺乏基礎,“打獨促統”、“以武促統”反而更具可能性,而武力手段既是統一的最強後盾,同時也是最後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