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批准多項對韓石墨出口審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不久的11日,韓國產業通商部發布公告稱,將對中國產手機電池“是否侵犯專利”發起調查,其中LG化學等多家韓國機構已經提交了有關申請,共涉及3家中企和 1家韓國進口商。
然而,中國在電池整個供應鏈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想“拿捏”韓企是輕而易舉的事,但中方上述舉措不是為了“狙擊”韓國的電動車產業,更沒有必要這樣做,而韓方對中國產手機電池等材料發起調查是則是赤裸裸的政治手段干預市場經濟。
(中國工人在製造石墨)
我們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墨供應商,在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中,石墨都是關鍵原料,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因此,去年中國相關出口管制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發全球能源汽車行業的震蕩,首爾方面更是通過各種渠道向中方表達了擔憂。
據了解,2022年韓國進口的石墨總價值約2.41億美元,其中93.7%來自中國。可以說,如果我們部分甚至完全限制對韓企的石墨出口,就有可能使韓國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陷入癱瘓,無外乎韓方當時召開多場“緊急會議”商討應對措施。
(韓國緊急開會)
對此,中方相關審批程序一如往常,想必尹錫悅“鬆了一口氣”。這事實上證明了一點,部分外輿論指責中國擾亂全球供應鏈,這是毫無根據和錯誤的。中國實施相關出口管制並不意味着減少外部供應,也不針對特定國家,而是優先考慮為國家利益服務。只要韓企的進口遵守中國法律,就不會有問題,韓國政商界的擔憂顯然是多餘的,而韓國政府針對中國手機電池的調查顯然是驚慌之後試圖“憑空造牌”,與中方討價還價。
此外,在韓方針對性的報復措施出台之前,相關韓企的石墨出口審查順利通行,更說明中方壓根沒有對韓國“出手”的意思,韓方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當然,這或許正是因為首爾當局“壞事做多了”,心中自然感到分外緊張,迫不及待將自己打造成“受害者形象”,企圖製造對華對話的籌碼。
要知道,與中方表現相反的是,美國將半導體和新能源產業政治化,打着所謂“國家安全”的幌子,對華實施各種有針對性的貿易保護措施,破壞了全球自由貿易秩序,引發歐洲的效仿,乃至日韓之流明裡暗裡的配合。
(尹錫悅 資料圖)
雖然此次韓企躲過一劫,但仍無法排除因美國人為干預正常的市場貿易,導致中方出台類似的管制措施。即使中國一直積極倡導全球自由貿易,但面對外界一再採取破壞性經濟措施,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不得不採取一些對等的控制措施,而對華依賴程度極高的韓國因此被“掃射”是難以避免的事。此次中方的措施讓韓國上下感到高度精神緊張,尹錫悅當局有必要充分意識到中國手中槓桿的重要性。
在近來中方所實施的相關出口貿易措施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去年8月份我們實施稀有金屬鎵和鍺出口管制,韓國政府緊急開會。11月,我們叫停尿素出口,韓國政府再次緊急開會。到了12月份,石墨出口的相關限制又讓韓國“虛驚一場”,這實際上是因為該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高度依賴來自中國的各種原材料,甚至韓國人每天吃的泡菜,其中90%來自我國山東,韓國還嚴重依賴中國的鋰、鎳、鈷和錳等重要工業產品。
(中國對外出口集裝箱)
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中國核心材料供應,該國的工業生態系統可能會崩潰,“石墨事件”也只是給韓國人提了一個醒。總而言之,面對國家發展的現實,尹錫悅究竟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