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東戰爭的發生,並沒有前四次那麼的複雜,但這段歷史卻是令人悲痛的。
當以色列想要擴大第四次中東戰爭戰果,徹底解決邊境問題,其實已經預示着未來第五次中東戰爭遲早爆發。
但在這場戰爭中,爆發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數千名巴勒斯坦難民在以色列的“保護”下被槍殺,也正因如此,中東戰爭徹底陷入到了“悲傷循環”當中,令人痛心疾首。
那麼,這場戰爭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人如此痛心?而這場戰爭,又對未來的中東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巴解組織的崛起,矛盾再生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結果無疑是令阿拉伯人欣喜的,因為從過往的中東戰爭來看,阿拉伯聯軍根本不是以色列的對手。
尤其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他們更是以極其悲慘的結局收尾。而這也讓許多阿拉伯國家認為,以色列也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是個沒有辦法壓制的“龐然大物”。
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時期,阿拉伯國家做出了許多改變,這才一雪前恥。
尤其是埃及,他們獲得的勝利果實最多,直接收復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島嶼。但也正是這一舉動,直接出賣了整個阿拉伯聯盟。
從其他的視角來看,以色列周邊雖然蟄伏許多阿拉伯國家,但是約旦弱小不足為懼,那麼身邊能造成威脅的只有兩個國家,埃及和敘利亞。
然而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和埃及交好,雖然讓出了一部分土地,但保證了埃及不會背後捅刀子,那麼他就能專心對付敘利亞。
所以說,埃及出賣了整個阿拉伯聯盟並不是危言聳聽。不過,埃及的退出並不代表阿拉伯人就此屈服以色列。
尤其是,在上次戰爭結束之後,巴基斯坦解放組織開始嶄露頭角。
在戰爭期間,游擊隊協助埃及和敘利亞,給以色列造成了沉重的損失,這也讓巴解組織成為了以色列的心腹大患。此時的以色列早就想收拾掉巴解組織,但一直苦於沒有機會。
在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巴解組織的出現非常複雜。事實上,他們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
而巴解組織之所以會成立,是因為巴以分治結束後,巴勒斯坦人民根本不服聯合國的決定。
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家園不應該被外來者所瓜分,領土分割完全不平衡,所以,巴勒斯坦遲遲沒有建國。
但是到了第三次中東戰爭時期,以色列的戰術非常出色,僅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打敗了阿拉伯聯軍,並且侵佔了6.5萬平方公里土地。
其中,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聯合國之前分給巴勒斯坦的土地。
此時,巴勒斯坦既沒有建國也沒有軍隊,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以色列搶佔自己的國土。
但好在的是,巴勒斯坦在此之前建立了巴解組織,來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這個組織也逐漸被阿拉伯聯盟和不結盟運動接受,現在,這個組織在外界看來如同巴勒斯坦的一個稱號。
不過,在1988年巴勒斯坦沒有建國前,他們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所以他們的基地大部分在其他地方。
其中在黎巴嫩的原因,還是1970年介入黎巴嫩內戰,從而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成為了國中國。
那我們不難想象,以色列致力於解決周邊問題,怎麼可能放任一個定時炸彈在身邊。
再加上中東地區宗教矛盾頗深,以色列更希望通過宗教控制周邊政府,從而達到親以的目的。
所以,在黎巴嫩地區,巴解組織和親西方的基督教馬龍派早已是摩擦不斷,甚至在1975年爆發了黎巴嫩內戰。
內戰爆發後,以色列和阿拉伯軍隊都參加了戰鬥,他們打着調停的名義,實際上都是想快速解決對方。
不過,過於明目張胆的行為,勢必會引起各國的不滿,所以,雙方雖然明爭暗鬥,但都不在明面上撕破臉。
但一個契機,讓這場內戰演變成了第五次中東戰爭。
種種舉動,時機成熟
以色列對巴解組織不滿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無論巴解組織是否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對以軍造成了阻礙,這個組織在政治上已經對以色列構成了威脅。
所以,早在上次戰爭之前,以色列就考慮解除巴解組織的武裝以及敘利亞對邊境構成的威脅。
為什麼以色列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其實很簡單,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以色列已經和埃及和解,雙方已經準備保持長久的和平。
這就等於說,西奈半島的問題以色列已經完全解決了。
那麼,解決邊境威脅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義務,即使不徹底消滅對方,也要讓邊境部分地區成為親以勢力。
不過,此時以色列並沒有任何機會,即使是黎巴嫩內戰,也不足以讓以色列孤注一擲再度發起戰爭。
所以,以色列一直在蟄伏,直到國際社會在1982出現了許多動亂,例如馬島戰爭、兩伊戰爭。
這不僅讓全球關注點都在這些國家身上,同時兩伊戰爭還導致阿拉伯內部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矛盾。於是,以色列認為時機已到,是時候出手徹底解決隱患了。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發動代號加利利和平行動,巴解和敘利亞組織遭受到嚴重打擊,大軍被圍困在貝魯特西區。
同時,以色列還派遣大量戰鬥機、直升機,配合地面行動,對巴解組織進行了非常細緻的清掃活動。
與此同時,敘以雙方為了奪取制空權,展開了慘烈空戰,但敘空軍在以軍的電子干擾下,無論是空軍還是導彈都如瞎子一般。
再加上敘利亞空軍素質本就沒有以色列空軍高,極度依賴地面指揮的敘利亞空軍戰術呆板,只能在空中被動挨打。
以色列空軍宣稱,自己沒有任何損失的前提下,將敘利亞空軍的防控體系毀於一旦。
不過,這只是以色列單方面的宣布,蘇聯和敘利亞並未承認,表示當時擊落了以色列近20架飛機,其中包括了當時戰鬥力強勁的F-15。
不過,無論怎麼去渲染貝卡谷地空戰,敘利亞的失敗是鐵的事實。而在地面戰鬥中,巴解組織也十分被動,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最終,以色列僅僅用了8天,將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南部的所有基地摧毀。
隨後,以色列開始壓縮巴解組織在貝魯特西區的活動範圍,迫使巴解組織撤出原有的地方,此時,以色列已經牢牢掌控貝魯特西區。
但貝魯特西區戰鬥中,一場滅絕人性的事件,讓全世界看清了以色列的嘴臉。
滅絕人性,慘無人道
貝魯特西區戰鬥在進行過程中,阿拉伯軍隊認為戰爭已經沒有繼續打下去的必要,紛紛想要黎巴嫩。
但以色列的動作非常迅速,將敘利亞等國、巴解組織軍隊以及巴勒斯坦難民被牢牢圍困在貝魯特西區。
按照以色列高層的意見,既然已經將巴解組織徹底圍困,正是搜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好時機。
不過,此種行為在國際上並不認可,因為戰爭從現在的局面來看已經可以結束了,圍困巴解組織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軍隊沒有意義。
所以,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以色列遲遲沒能下手,這些部隊也在美國監督下不斷撤出。
此時的貝魯特包圍圈裡,幾乎只剩下了難民。黎巴嫩內戰在這個背景下,幾乎已經可以宣告結束了。
但是,以色列卻從來沒想過,戰爭就這樣草草結束。
1982年9月14日,時任黎巴嫩總統、基督教馬龍派要員貝希爾·傑馬耶勒被炸身亡,這讓基督教長槍黨將所有的怒火都牽扯到巴勒斯坦人民身上。
以色列此時站出來,再次佔領貝魯特西區,並且表示,佔領貝魯特西區是為了保護巴勒斯坦人民免受長槍黨的傷害。
但實際上,以色列並沒有對巴勒斯坦人進行保護,並且還想對難民進行“凈化”。
在以色列的“嚴密”防衛下的巴勒斯坦難民,遭受到了長槍黨和以色列軍隊慘無人道的屠殺。
以色列先用炮火對兩個難民營進行了火力覆蓋,隨後,以色列直升機投下大量照明彈,1200名長槍黨士兵衝進難民營,頓時難民營槍聲四起,槍聲的密集程度,甚至蓋過了難民的哀嚎。
直到第二天天亮,難民營的槍聲越來越弱,這場慘無人道的屠殺終於結束,到處都是屍體,甚至參與屠殺的長槍黨民兵都感到噁心。
隨後,以色列高層發出指令,秘密處理屍體,不要留下任何痕迹。
而此時受到重傷還沒有死亡的難民,眼睜睜看着推土機從身體上碾過,將一個個屍體推入到事先準備好的大坑。
當一切都完成後,以軍進入到難民營,而他們身後的記者看到這觸目驚心的一幕,感到膽寒。
後續進入到難民營的紅十字會人員在清理現場時,挖掘出了大量屍骸,巴勒斯坦人民圍在屍體面前放聲痛哭,令人痛心。
最終,這場惡行也讓全世界譴責,但以色列卻淡然的表示,這些都是長槍黨所謂,和以色列毫無關係。在國際壓力下,以色列這才撤軍,第五次中東戰爭結束。
我無法想象,在現代社會中,居然還能出現納粹行為。都說淋過雨的人,都想為受難者撐起一把傘,而以色列讓我們看到:我既然都淋過雨,那我就撕碎你的傘。
結語
巴以衝突爆發後,一位記者採訪巴勒斯坦孩童的對話讓人無比痛心,記者問巴勒斯坦孩童:“你長大了想要做什麼?”
可這位孩子卻說:“在巴勒斯坦我沒辦法長大”。這正讓人想起,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所做的惡行究竟多麼令人髮指。
所以,巴以衝突的問題不會磨滅,早已從宗教、領土等問題,演變為了仇恨,甚至我們可以預料到,未來以色列一旦弱小,這個民族或許真的會被阿拉伯人民,撕成碎片。
- 作者:七夕
- 編輯:夜雨聲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