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清源
編輯|t
小布什對薩達姆的憎惡早已有之,並且根深蒂固。
其父親老布什與薩達姆及伊拉克的恩恩怨怨使小布什感受到了羞辱,小布什不能忍受這種羞辱,必欲除之而後快;
隨之,“9·11”事件引發的安全焦慮使事情雪上加霜,這種安全焦慮使得小布什本人堅信:
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重威脅了美國的安全。
“9·11”之後小布什草木皆兵,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擔憂倍增:
“9·11”事件帶來的教訓是,若我們束手等待危險真正到來,它肯定來得很快。我做出了一個決策:我們要勇敢面對來自伊拉克的種種威脅。
可是,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真的是針對“伊拉克”一國嗎?其中究竟有着怎樣的內情呢?
(小布什)
從“9·11”事件到伊拉克戰爭
“9·11”事件的強烈刺激,改變了小布什對伊拉克的預期。
這一事件讓小布什意識到:
大西洋和太平洋已經無法作為保護美國的天然安全屏障而存在。
“敵人”可以輕而易舉地跨過大洋,把殺戮帶到美國本土。
這是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以後,美國本土第一次受到攻擊,而這一次的敵人跨過大洋比當年的英軍容易得多,並且毫無徵兆。
小約瑟夫·奈認為:
“小布什在剛上任時是一個有限的現實主義者,對外交政策沒什麼興趣,但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發生後,他的目標具備了變革性。”
(“9·11”事件)
顯然,“9·11”事件是小布什對伊拉克戰爭預期發生改變的標誌性事件。
米爾斯海默認為:
“如果沒有‘9·11’的攻擊,這場戰爭就可能不會發生,因為‘9·11’的攻擊迫使布什總統和切尼副總統考慮採取一種新的激進外交政策。”
小布什自己也承認:
“可是噩夢般的‘9·11’事件過後,我曾發誓要做到必需的一切來保護這個國家。允許一個美國的死敵拒絕暴露自己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帶來我無法承擔的風險。”
無疑,這段話里的“美國的死敵”指的就是伊拉克。
這段話里有兩個信息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是話里話外明顯透露出的焦慮情緒,表達出小布什對遭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的擔憂;
第二是他真的相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且藏匿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
莫須有的毒氣武器?
2002年1月,小布什在國會聯席會議上就國情咨文發表的講話中說:
“伊拉克不斷強調它對美國的仇恨並且一直在支持恐怖分子。伊拉克的政權10餘年前就陰謀發展炭疽、神經毒氣和核武器。”
(薩達姆)
儘管“9·11”事件不是薩達姆策劃的,但發生在“9·11”之後不久的炭疽事件、歐洲情報機構的懷疑以及小布什的個人推測還是把他的目光帶向了伊拉克。
小布什的焦慮與日俱增:
“我們相信還會出現更多的襲擊,但我們卻不知道會發生在何時、何地以及幕後黑手是誰。”
小布什雖然說“不知道幕後黑手是誰”,但從他懷疑炭疽桿菌來源於伊拉克來看,他願意相信下一次攻擊美國的幕後黑手是薩達姆。
縱觀小布什公開演講的記錄,“厭惡自由”、“對自己的人民使用毒氣”、“試圖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幾個的定語,所指的對象一直都是薩達姆和他的政權。
可以看出,小布什對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武器一事感到十分焦慮,對其後果做了最差的推定。
在他的推定中,美國是薩達姆最首要,也是最大的目標。
由於小布什推定的後果是他自己無法承受的,也是美國無法承受的,那麼他就要在事情發生之前盡最大的可能防止這樣的後果出現:
發動伊拉克戰爭、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推翻“暴君”薩達姆——既是最快捷,也是最徹底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小布什是否誇大對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後果,他總是相信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
伊拉克戰爭開始之後,美軍在伊拉克並未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小布什受到廣泛的指責,他在自傳中為自己辯解道:
“如果我想引導這個國家誤入戰爭,為什麼要發表一個在進攻之後很快就會被公眾證明是謊言的論斷?”
小約瑟夫·奈用“錯誤情報”代替“謊言”的批評,他認為:
“小布什看到並相信了薩達姆·侯賽因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由於他的情境智力不足,再加上存在個人動機,他誇大了那些情報。”
(約瑟夫·奈)
儘管小布什刻意撒謊的可能性並不大,但小布什及其政府確實從來沒有拿出任何有效的證據證明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小布什、鮑威爾等人只是在一系列莫須有的“線索”中,選擇相信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持續不斷的謊言
2003年2月5日,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表講話,意圖向安理會展示“證據”,坐實對伊拉克的指控,爭取安理會對美國的支持。
最終,鮑威爾在向安理會展示了一系列關於“掩體”的照片之後,得出的結論是:
“視察員到達的時候,這些掩體空無一物。他們什麼都沒找到。”
當他指控伊拉克移動彈道導彈時,卻說:
“我們不知道伊拉克究竟在移動什麼,但是視察員已經知道這些場地了,所以伊拉克知道他們將要到來。”
可見,在這次演講中,鮑威爾並沒有拿出任何明確有效的證據,證明伊拉克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鮑威爾只有一小瓶“毒劑”)
他只是在不斷地強調,薩達姆把那些不能讓武器視察員發現的武器藏起來了,但是他並沒有先證明這些武器真實存在。
他只是在向安理會傳遞焦慮:
伊拉克可以用這些翼展只有幾米的小型無人機把生物製劑送到鄰國或者其他國家,包括美國。
鮑威爾所傳遞的焦慮和小布什高度一致,那就是伊拉克將利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美國。
即便在說服聯合國對伊拉克採取措施,爭取聯合國支持美國的時候,他們也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證明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小布什一直強調的是,他希望薩達姆能夠自己證明自己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證明已經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已經銷毀了。
但是這兩件事本身都是無法證明的。
(小布什)
如果薩達姆能夠自己銷毀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那他就同時證明了自己的確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按照這一邏輯,薩達姆證明自己的無辜的方法就是證明自己有罪。
一方面,薩達姆即使有意,也無法完成小布什要求的證明;
另一方面,小布什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證據證明薩達姆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我們能夠首次確定他擁有——核武器的時候就是,上帝保佑,他使用核武器的時候。”
即使最終美國人一直沒有證實伊拉克擁有任何毒氣武器,但是自小布什之後,美國人一直堅稱:
伊拉克有毒氣武器。
這個謊言,一直持續到現在。
小布什急於強調美國的地位與實力
為什麼小布什如此心急呢?
學界認為,石油並不僅僅是主因,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有着更大的訴求。
這一戰爭不僅是為了消除小布什心中堅信的薩達姆造成的安全威脅,也是為了向全世界,尤其是向那些“對美國有敵意”的國家顯示自己的地位和決心。
(伊拉克戰爭)
“美國入侵伊拉克意在炫耀其軍事實力和政治意志,並且向中東其他國家傳達美國權力和決心的信號。”
“入侵同時警告美國的敵國伊朗和敘利亞:華盛頓能夠輕而易舉地推翻其政權並建立一個親美政府。”
對美國發動“9·11”恐怖襲擊事件的“基地”組織連國家都不是,對美國而言,這實在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對象。
“基地”組織成員只配被稱為“敵方戰鬥人員”,這是一個地位極低的挑戰者。
對小布什而言,這樣一個對手的挑戰本身就是無法接受的。
“9·11”事件就是例子,它把美國拖入了一次挑戰,而美國則被迫必須應戰。
發動伊拉克戰爭是小布什的威懾,所有這些國家將被期望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一個信號,那就是不要試圖挑戰美國,否則將受到懲罰。
實際上,就小布什自己而言,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向中東國家展示權力和實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舉動來達到內心的確信:
要讓自己相信,即使兩大洋帶來的地緣安全感已經消失殆盡,他作為美國的總統,仍然能夠使美國得到安全。
(集結的美軍)
在伊拉克戰爭上取得勝利之後,小布什在自傳中不無自豪地說:
因為我們在伊拉克的行動,美國最固執和危險的敵人之一永遠停止了對我們的威脅。
顯然小布什對自己發動這場戰爭的結果感到很滿意,他認為這場戰爭永遠地消除了薩達姆這一迫在眉睫的“現實”威脅。
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全球的敵對國家”都從這次戰爭中看到了美國的實力。
這不僅是一場針對伊拉克和薩達姆政權的“預防性戰爭”,也是一場針對“全球的敵對國家”的預防性戰爭。
參考資料:
George W. Bush, Remarks Announcing Candidacy for the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 Woolle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George W. Bush, Remarks in Austin Following the "Super Tuesday II" Primaries 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 Woolle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George W. Bush, Address Accepting the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at the Republican National Convention in Philadelphia Online by Gerhard Peters and John T. Woolley,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
[美]阿里·弗萊舍著,王翔宇 王蓓譯:白宮發言人——總統、媒體和我在白宮的日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江紅:石油、美元與霸權:小布什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歷史透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