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黨領袖阿米爾·魏特曼在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公開發出了威脅:
他說:“俄羅斯正在支持那些想對我們實施種族滅絕的納粹分子,俄羅斯將為此付出代價。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做了什麼,我們將確保烏克蘭獲勝,我們將確保你們為所作的付出代價。”
這自然不是他個人的想法,而是代表以色列社會的一種意見。
但是以色列人似乎忘記了一件事,如果不是蘇聯的幫助,他們的國家最多只能活到1948年,會踏入世界上最短命的國家行列。
電視畫面
蘇聯到底給了以色列多大的幫助呢?
以色列建國有兩個很關鍵的時間節點:
一是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獲得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這是法理基礎,沒有這個前提,以色列建國很難成功。
二是以色列的建國之戰,以色列裝備和兵力都處於絕對劣勢。前期被打得差點亡國,但竟然神奇逆轉。
在這兩個關鍵時間節點,給予以色列幫助最大的並不是美國而是蘇聯
以色列總理拉賓曾在回憶錄中說,如果沒有蘇聯的大力幫助,以色列能否存活,將是一個未知數。
關於聯合國投票這件事,在此前的內容中筆者已經詳細描述過,這裡就簡單概括一下。
二戰結束後,英國把巴勒斯坦問題交給聯合國處理。從那時候起蘇聯就支持猶太人建國。
當年分治方案的投票結果是,33票支持、13票反對、10票棄權。按照聯合國規定,分治方案必須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贊同才能通過。
聯合國大會
蘇聯及其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羅斯、波蘭、烏克蘭都投了贊成票。計算一下,假設沒有蘇聯的這5票,分治方案是無法通過的。
當然在投票過程中,美國也幫了很大忙。這一階段,美蘇的功勞可謂不分伯仲。
但到了第二階段,蘇聯發揮的作用,將直接影響以色列的命運。
猶太人宣布建國後,阿拉伯聯盟立即組織部隊進入巴勒斯坦作戰。為避免擴大衝突,聯合國出台了武器禁運決議。
此後美國官方就沒有給以色列提供過武器,不過美國有大量猶太商人,他們以走私的方式偷偷向以色列運輸武器。也有部分美國猶太人偷渡去以色列參戰。
但沒有官方許可,這種偷偷摸摸的方式,數量肯定不會很大。
阿拉伯聯盟中的埃及、約旦、伊拉克都是英國的保護國,英國在當地有駐軍,他們可以直接從英國的武器庫中獲取武器。所以戰爭初期阿拉伯國家在軍事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阿拉伯聯軍裝備了大量飛機、坦克和大炮,總兵力4.2萬人。
以色列最初只有不到3萬人的民兵。飛機和坦克幾乎沒有,就連步槍都無法做到人手一支。
戰爭初期阿拉伯聯軍勢如破竹:
埃及從南線推進到距離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30多公里的阿什杜德,外約旦從東部推進到距離特拉維夫僅有10多公里的盧德和拉姆拉,還圍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軍隊一直推到圖勒卡爾姆,距離地中海只有11英里,幾乎將以色列攔腰切斷。
只要再打下去,以色列會毫無懸念地亡國。
第一次中東戰爭
關鍵時刻,美國和蘇聯站出來,通過聯合國要求雙方停戰4周。這關鍵4周讓以色列起死回生。
以色列向猶太富豪募集了5000萬美元資金,前往捷克斯洛伐克購買武器。只不過他們晚了一步,開戰前捷克斯洛伐克已經向阿拉伯國家出售武器了。
蘇聯解密的外交檔案顯示,他們出面向捷克斯洛伐克施壓,要求把武器賣給以色列。最終捷克斯洛伐克與以色列達成了合作。
雙方的第一份合同就包括1萬支步槍、4500挺重機槍、300萬發子彈。這些彈藥先經匈牙利運送到南斯拉夫的一個港口,再海運到以色列。
後來以色列又高價租用了外國飛機直接從捷克斯洛伐克空運武器,這項行動代號為“巴拉克”,整個戰爭期間執行了95次。
其中第3次有明確的物品清單,包含:10000支步槍,3400挺輕機槍,3000萬發子彈。
以色列還向捷克斯洛伐克訂購了大批飛機和坦克。
截至1948年5月,以色列共向捷克斯洛伐克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這是什麼概念呢?檔案顯示當時斯皮特費爾噴火式戰鬥機的成交價僅23000美元。
以色列國父本·古里安在一份電報中表示,在第一次停戰結束前以色列已經儲備了5000萬發子彈,輕武器處於飽和狀態,而且以後也一直保持這個水平。
捷克斯洛伐克是內陸國家,這些武器都要經過匈牙利或者南斯拉夫轉運。當時聯合國實行禁運,沒有蘇聯的支持,這些國家不可能頂着制裁的壓力放行。
以色列建國場景(劇照)
蘇聯提供的幫助遠遠無法用金錢衡量。
在蘇聯表態同意後,捷克斯洛伐克不僅幫助以色列訓練飛行員、傘兵。還訓練了一個“捷克旅”到以色列參戰。
組織者是獲得過“蘇聯英雄”稱號的捷克軍官安東尼·索霍爾,成員大多為猶太人。
蘇聯控制的東歐國家還為以色列輸送了大量移民。從1948年到1951年,東歐國家向以色列輸出了近30萬猶太移民。
這些移民當中不乏作戰經驗豐富的二戰退伍老兵。
到1948年10月,以軍人數接近10萬人,而且建立了海陸空三軍。而阿拉伯人數只補充到7萬人。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
停戰結束後,以色列進行10天的反攻,解除了首都東面的威脅。接着美國和蘇聯第二次要求停戰,這次停戰持續了3個月,讓以色列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
當然,阿拉伯聯盟內部的分裂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停戰期間,他們沒花多少時間在軍事準備上,而是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吵鬧。
其實阿拉伯兄弟們並沒有真的打算幫巴勒斯坦人建國,只是想多佔他們的地盤。
尤其是外約旦,想佔領耶路撒冷以及南部內格夫區一些要地後就單獨與以色列媾和。戰後,他們便立即吞併了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的地盤。
內部矛盾,給了以色列各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埃及軍隊被趕回西奈半島,被迫簽訂停戰協議。其他國家也陸續簽訂了停戰協議。
戰後格局,變成埃及佔據加沙,外約旦佔據約旦河西岸,除耶路撒冷舊城以外的土地被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完全被瓜分。
這種情況下聯合國分治決議無法實施。巴勒斯坦人想奪回失地,不斷採取極端手段攻擊以色列。
以色列只能採取更狠的手段報復。因為他們已經跟埃及、外約旦、敘利亞等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不可能輕易歸還國土。
巴以衝突
所以第一次中東戰爭成了中東局勢的轉折點,此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再也沒有停止過。
毫無疑問,蘇聯是這個轉折點中最為關鍵的因素。蘇聯給人給武器,如果沒有蘇聯的幫助,以色列最多能活到1948年。
俄烏戰爭期間,澤連斯基曾多次向以色列索要武器援助,正是基於與俄羅斯的關係,以色列始終沒有鬆口。
但如今,以色列把俄羅斯看作哈馬斯的幕後操縱者,戰後他們的關係會發生轉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