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大興調查研究是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寶山區正掀起大興調查研究的熱潮,各級黨員幹部深入一線,傾聽“真民意”;直插一線,掌握“真情況”;對症下藥,拿出“真對策”,助力寶山“北轉型”和建設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
實幹張廟 創先爭優
全力以赴建設新時代人民滿意社區
文 | 寶山區張廟街道黨工委書記
孫晉
張廟街道位於寶山區中南部,面積5.19平方公里,現有33個居民區、40個居委會,戶籍人口約12萬人,受歷史各類因素影響,具有老舊小區多、基礎設施陳舊、老年人口密集等特點。今年來,我結合調查研究,聚焦打造實幹張廟,堅持黨建引領,努力創先爭優,積極推動解決“住好房”“上下樓”“助養老”等老百姓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全力以赴建設新時代人民滿意社區。
凝聚合力,努力實現“住好房”願望

始建於1958年的泗塘一村,是滬上最早的一批工人新村,不成套住房多、居住人口密集。今年新一輪舊改正式啟動後,在區房管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立了成套改造工作領導小組,配置6個簽約專項工作組,發揮臨時黨支部的引領作用,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加強調研排摸、優化激勵機制等各項措施,全方面提供組織保障。截至目前,泗塘一村原地改造已開工7棟,總體簽約完成率97.69%。
舊改工作中,我提出要對接、溝通、協調“三主動”,與區房管局、城建房產、寶征所等單位協同作戰,不斷形成工作合力,妥善化解遇到的矛盾和問題。我們結合小區實際情況、房屋狀況和居民意願,採用“一樓一方案”,因地制宜制訂改造計劃,對每戶得益面積、廚衛布局等反覆推敲,儘可能做到改造方案最優化。
我和相關負責同志帶着問題、帶着感情、帶着責任,深入居民一線,傾聽居民心聲,爭取居民的支持配合,努力成為“改造圖、協議書、知心人”簽約三件套中的“貼心人”。為幫助85歲的孫老伯順利完成房屋改造過渡,舊改工作組人員主動聯繫房屋中介,利用休息時間騎着電動車到處看房,最終為其就近找到了合適房源,並在徵得其同意後,進行殘疾人坡道改造、衛生間加裝扶手等適老設施優化。
我們着力強化法治保障,幫助居民處理、解決疑難問題,提供專業解答與破局思路。比如,舊改戶中有一再婚家庭,承租人死亡後,兩個女兒與繼母之間產生家庭矛盾,街道邀請律師參與調解,最終達成一致簽署家庭協議,順利變更承租人,完成簽約。

花壇整修中

花壇整修後
此外,為進一步推動“美麗家園”建設,我們梳理排摸老舊小區居民需求,制定綜合改造計劃,在泗塘四村三居民區等小區穩步推進平改坡、建築維修粉刷、道路車位規劃、綠化景觀提升等工作。為不斷加強“美麗街區”建設,我們積極打造沿街綠化小品,持續推進薀藻浜、西泗塘河岸線貫通。
共治共享,積極破解“上下樓”難題
加裝電梯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對於完善老舊小區住宅使用功能、適應老齡化社會需求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加梯過程中,採光問題、噪聲問題、樓道意見徵詢等問題一直較為突出,我多次牽頭協調各相關部門,發揮多方議事協商機制,積極運用“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社區共治”的加裝電梯模式,主動化解各類矛盾和難點問題,尋找居民訴求的“同心圓”。今年計劃完成新增78台,完工37台,目前已完成新增加梯53台,完工15台,在建中25台。

我們堅持打造“全覆蓋”,通河六村和田小區建造於20世紀90年代,該小區共有50個門棟,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佔40%以上,且大多數都有腰腿疾患,上下樓梯十分不便,故小區居民對電梯的需求極為迫切。今年以來,我們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居民區黨組織、居委會充分發揮“老娘舅”“粘合劑”作用,牽頭建管中心、加梯辦、派出所、代建公司、業主代表各方搭建協商平台,全力推動加梯工作提速增效。截至目前,該小區50個門棟有46個已完成加梯,2個門棟即將完工,剩餘2個積極推進中,力爭年內完成和田小區加梯全覆蓋。


我們加速推進“零突破”,以點帶面通過樹立加梯典型案例,激發居民加梯熱情。黨政領導班子每周走訪調研加強統籌協調,實幹區包保幹部紮根基層共克難題,推動各居民區加梯工作提質增效。今年以來,通河九村、泗塘七村、呼瑪五村等居民區已實現加梯“零”突破,街道33個居民區中已有26個啟動加梯工程。
我們加大力度“規模化”,在呼瑪四村推動規模化加梯工作,在徵求居民意見建議、開展可行性評估基礎上,制定規模化加梯行動計劃表,按照“統一代建、統一設計、統一實施、統一管理”要求,推行“一站式”服務,從“人等梯”到“梯等人”。目前,已完成全小區加梯設計,並送市安監所進行規模化安全性論證。
健全體系,不斷提升“助養老”效能
為老服務是服務老齡化社會、為群眾辦實事的重點工程,事關發展全局和社會穩定。據數據統計,張廟街道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5.48萬人,占戶籍人數的43%,70歲以上老人2.05萬人、占老年人口的37%,獨居老人2954人、百歲老人39人。為有效滿足老年人需求、切實解決老年人問題,我始終將為老服務作為重點工作來抓,通過定期開展調研走訪、專題會研討,積極探索破解結局思路,努力實現為老服務效能再提升。


我們以長江西路為橫軸、愛輝路為縱軸,劃分四個網格片區,通過改擴建、租賃、社會合作等方式,着力提速“15分鐘社區為老服務生活圈”。截至目前,我們打造完成共江路和呼蘭路一南一北2個綜合為老服務中心、10個日間照料中心、22個標準化老年活動室及一批養老服務設施和項目,服務輻射張廟全域,老年人在步行15分鐘內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務。

我們推行“嵌入式”養老服務,通過上門服務,切實把養老問題解決在家庭、化解在基層。在有條件的居民區建立助餐點,鼓勵有行動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門,就近到社區的助餐點就餐,還專門成立了一支送餐隊伍,每天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400餘份送餐服務。同時,根據社區老人的年齡結構、身體狀況、經濟收入、養老意願等,提供多樣化、標準化、規範化服務,滿足老年人相應需求。比如,依託“銀齡居家寶”“銀齡e生活”等服務項目,14000餘名70周歲以上的老人直接受益。
我們堅持智慧化創建、互助式養老、專業化運維,鞏固推廣“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成果與經驗,梳理盤活區域內閑置資產資源,加快推動長者照護之家升級改造等實事項目,不斷提升社區為老服務能力水平。今年來,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探索數字化手段實現全方位全天候精準為老服務,與上海大學合作開發“智慧養老管理系統”,在各居民區推廣運用,努力打造循環互助、立體多層、可持續發展的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面對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需求,我們應第一時間向基層報到、向一線報到、向群眾報到。我們將持續深入打造“實幹張廟”,進一步轉作風、聚民心、抓落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新期盼、新需求,為建設新時代人民滿意社區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