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美國擊落中國飛艇,事件持續發酵,中美關係也降到冰點,雙方言語交鋒十分激烈,但令人沒想到的是,在這種時刻,白宮卻放出消息,稱布林肯又想訪華,而中國外交部直接回應稱,中美雙方沒有宣布過什麼訪問,美方發布消息是單方行為,那麼,擊落中國氣球後,美國為何又重新安排布林肯訪華?外交部沒給美國台階下,中美下一步將如何博弈?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為何一邊對抗一邊尋求對話?關於以上三個問題,我將從飛艇事件說起,來為您深入分析。
當地時間2月2日,美國國防部發布通報,稱有所謂的“中國間諜飛艇”闖入美國上空,而中國外交部明確說明,該飛艇屬於民用性質,主要用於氣象科研,由於受到西風帶影響,再加之其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因此才會偏離航線,但美方卻不認可這一解釋,執意稱該飛艇為“危險設備”,在美軍派出f22戰機進行擊落後,其還大規模打撈殘骸,並拒絕交還給中國,同時,美國務卿布林肯也以此為由,推遲了原定於2月5日進行的訪華計劃。
第一個問題:擊落中國氣球後,美國為何又重新安排布林肯訪華?
在擊落中國氣球後,中美關係已陷入緊張,美國為何要在這種時刻,又重新安排布林肯訪華?
從現實角度來說,布林肯訪華對美國而言有重要作用。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在美方積極籌備訪華行程時,其除了發文稱會討論俄烏衝突問題外,還派遣了美財長耶倫的團隊一同到訪,並且耶倫還定下了年底訪華的行程,這顯然與美債有關,畢竟,美國的國債危機已經到了急需解決的地步,就連堅持竄台的麥卡錫也在2月2日有所鬆口,可見布林肯此行的主要目的還是完成與中國的債務談判,基於這一目的,美方不會輕易取消這一行程。
並且美國也為此留了後手。一方面,美方只是聲稱由於氣球事件,會“推遲”訪華,其隻字未提“取消”,這就讓中美之間的溝通依舊存有餘地,另一方面,極限施壓後再進行外交斡旋也是美國的一貫方式,因此美方放任氣球穿越了大半個美本土,在徹底掀起美國國內輿論後,才進行擊落,顯然這本身就是在為談判增加籌碼,從這一點來說,與其說氣球事件會影響布林肯訪華行程,倒不如說美國就是想藉助這件事來讓布林肯訪華談判取得更多成果。
最關鍵的是,當前美國正處在“囚徒困境”之中。日本外相林芳正在2月3日公開表示,他已經收到了中國邀請,計劃訪問中國,而荷蘭此前也進行了與中方的通話,這就牽扯到此前美日荷意圖對中國半導體行業進行打壓,如果美國不及時與中國溝通,確定彼此意圖,那麼美國極有可能再度被盟友“擺一道”,類似情況也並非沒有發生過,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後,美國還沒有確定好對華態度,日本就在幾個月後迅速訪華並完成建交,於是在建立對華關係上,美國就此落後一步,顯然,美方不希望此類情形再次出現。
第二個問題:外交部沒給美國台階下,中美下一步將如何博弈?
對於布林肯又想來華的聲明,外交部完全沒給美國台階下,直接戳破實情,那麼中美下一步將如何博弈?
從回應來看,中方的態度已非常清晰。對於美國希望重新安排布林肯訪華,中國外交部直接表態稱“沒有可發布的信息”,這意味着外交的主動權已經掌握在了中方手中,布林肯究竟是否來華,完全不取決於美國的“一廂情願”,此外,對於拜登在國情咨文中多次提到中國的行為,中方回應是“中美關係不應該是零和博弈”,可以預見,未來我們依舊會堅持這一準則,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處理與美關係。
不過,對美國而言,其就可能有2種不同態度。第一種是,美國在了解中國想法後,開始對華軟化,在行為上有所收斂,然而從當前局勢來說,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確實不大,畢竟在美國社會,排華已經成為各階層共識,尤其是在美國政壇,對華軟弱已經被視為一種“異端”,拜登政府也正因如此才做出了擊落中國氣球的決定,更何況當下美國大選在即,各黨派勢必要做出一定舉措來拉攏選民,如此一來,涉華問題難免就成為各方表現的重點領域。
美國的第二種態度則是進一步加劇鬥爭,這也是當下美國最可能選擇的道路。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會宣讀國情咨文時表示,美國尋求的是競爭,而不是衝突,但他隨後話頭一轉,稱“如果中國威脅到主權”,美國將採取行動保護國家,顯然,因為氣球事件,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已進一步升級,雙方在很多問題上的分歧更加難以調和,未來兩國的博弈舉動恐怕會落在更現實的層面,比如科技封鎖和台海問題上,美國大概率會用實際行動來持續對華施壓。
第三個問題: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為何一邊對抗一邊尋求對話?
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美國總是施壓與和解並行,為何其要一邊對抗一邊尋求對話?
首先就是展示其領導地位。可以看到,美方總是會提前釋放對話信息,而在釋放後又在行動上施加壓力,這無疑是想給國際社會一個印象,即美國可以主導任何雙邊、多邊關係,這樣就能很好地體現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這無論是對執政政府,還是對美國的影響力而言都是一舉多得的措施。
其次,美國需要通過對話檢驗對抗效果。畢竟對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就拿中美近來的舉措來說,美國持續在台海、南海挑事,還試圖把日韓拖入俄烏衝突,這顯然是在逼中國進行表態,起碼應調整中方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但很多態度並非能公開表達或者通過第三方傳遞,因此美國就需要在對抗中與中國進行溝通,來確認施壓是否達成預期,同時也保障中美關係不會徹底走向失控。
最後,對話實際上也是對抗和施壓的一部分。美方有在對話前的種種遏制和打壓做底漆,在對話時勢必會擁有更多“籌碼”,因此,美國難免會在對話時逼迫中國讓步,甚至通過事實上的“進兩步退一步”來獲得實在利益,並且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幾乎在每次中美對話後,美國都會進一步升級對中國的打壓,由此來看,對話如今已成了美國推動對抗力度的依據之一。
綜合來說,此次對於布林肯希望重新訪華一事,中方直接將話說透,這並非“不給美國台階”,而是美國長期的陰陽作態已經消耗其太多的信任度,再加之其在對華問題上使用有色眼鏡,惡意曲解抹黑中方的各種行為,完全不具備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感,如果美方再這樣濫用霸權手段,其勢必給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作者:小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