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十年來,在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綠色正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和底氣。
文朱留財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首席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本文為《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可持續發展·中國這十年”特別策劃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中國可持續發展治理取得突破性成就。其中,現代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進步,在治理理念、治理體系、治理能力、治理價值以及治理效能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現代環境治理理念顯著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大力推動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現代環境治理提供了理念引領、思想引領和根本遵循。傳統的環境治理側重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和生態系統等生態環境質量的物理屬性、化學屬性、生物屬性等的變化,具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特點,環境治理效果重保護、輕發展。十八大以來的十年,現代環境治理理念創新深入人心。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2005年,習近平親自倡導的“兩山”理念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基本原理。從安吉余村到塞罕壩綠洲、從黑龍江伊春林地到三江源“中華水塔”,兩山理念從觀念轉化為行動,從臭水荒山轉化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第二、綠色發展理念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理念突破了舊有發展思維、發展理念、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走到了盡頭,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綠色發展昭示着未來。
第三、統籌山水林田草沙系統治理理念引領美麗中國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十年來,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取得明顯進步,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取得突破性進展,沙塵暴天數顯著減少。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顯著完善
一是初步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七大體系的主要目標。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形成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安排。
二是制修訂相關法律法規30餘部,日趨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重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重塑生態環境制度體系,是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取得成效最為顯著的十年。形成了一批地方立法成果,推動出台一系列重要司法解釋和政策;發揮了標準引領和倒逼作用,推進科學治污向縱深發展,推進了黨內法規建設,築牢損害追責制度之籠,通過責任清單,推動落實普法責任(別濤,2022)。
三是生態文明制度安排密集出台。黨中央、國務院2015年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之後又出台了一系列創新性制度安排。例如,“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環保垂改、排污許可制度等。“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黃潤秋,2022)。
現代環境治理能力顯著提高
一是黨對現代環境治理的領導能力顯著加強。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治理的第一責任人,對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
二是創新性地建立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下,中央督察制度的創新和實踐是黨和國家重大的體制創新和重大的改革舉措,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大原創性成果和制度性保障,極大促進了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執行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了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探索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這是國家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完善生態文明治理體系、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並實施了《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規定(試行)》。
領導幹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通過對屬地內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情況進行監督,揭露並查處資源浪費、收益流失、環境污染等重點問題,有力推動了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是打造了一批生態環保鐵軍。十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部署,培養和歷練了一批“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現代環境治理價值顯著普及
綠色和諧價值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五位一體”“中國之治”的理論精髓,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價值。經濟社會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美麗願景。從全國來看,黨中央將“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從全球來看,綠色和諧治理價值日益成為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新價值觀。新冠疫情增進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反思,後疫情時代建設綠色地球家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共同價值願景。
十年來,面對國際國內生態環境挑戰,中國堅持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多邊主義,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氣候治理和生物多樣性治理,切實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義務,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了中國貢獻(周宏春,2022)。聯合國環境署2013年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發布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17年又發布了《中國庫布其生態財富評估報告》,塞罕壩林場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孫金龍,2022)。“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主題。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現代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十年來,中國生態環境取得了歷史性、轉折性和全局性的變化,現代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突出。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了84.9%。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達到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了很好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景生動展現(黃潤秋,2022)。
二是綠色低碳轉型成效突出。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從68.5%下降到了56%。2021年,中國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計降低26.4%,年均下降3.3%,相當於節約和少用能源約14億噸標準煤。中國能源生產結構加速轉變,清潔能源佔比持續提升。2021年國內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首次超過煤電,裝機容量達到11.2億千瓦,占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為47%。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2020年,習近平主席親自對外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上線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綠色越來越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編輯丨胡文娟
來源丨《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2年9-10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合作推廣、投稿、轉載可在後台留言,或加官方微信(ID:sdg-china)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