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印度共有6次入常的申請經歷,巧的是,每一次都有一個大國否決了它。
而且每次拒絕他的申請的國家還都不同,五常輪着拒絕,似乎已經成了默契。
第一次提交五常申請時,俄羅斯反對;第二次申請,法國反對;第三次,英國反對;第四次,美國反對;第五次,中國反對;第六次,美國再次反對。
但即便這樣,印度對於申請五常的事,仍樂此不疲。
最近,印度外交部第一副部長什林格拉在記者會上稱,美國總統拜登認為,印度應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消息出來後。印度國內又是一片歡騰,大呼印度贏了,要入常了,美國總統都支持印度了。
可忍住別笑,這回我們就來深度的了解下,這個經常開掛、國家治理一塌糊塗的印度,為了入常,你知道它有多努力嗎?
別看美國人老是鼓勵印度入常,但對印度入常最大的阻礙卻是美國,美國他到底在害怕什麼?
還有每次申請每次被拒,全世界都在看印度笑話,印度總理是真的不懂嗎?還是說有意為之?
最後我們說下,印度如果真的要入常,他該做些什麼?
為何從法理上說,印度入常還是有機會的?而且機會相當的大,甚至五常早在2010年已經得到了共識。
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時,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幾個大國在舊金山重新制定世界秩序,《聯合國憲章》通過,聯合國成立。
憲章規定了“大國一致”原則:即聯合國安理會就非程序問題投票表決時,只要一個大國不同意,決議就不能通過。
而這起決定性的五個大國是中,英,美,法,蘇。
而這時候印度在哪?怎麼有沒有爭取一下?
事實上這時的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兩年之後(1947年),才獨立出來,所以每每想起此事,印度還是有點“蛋蛋的憂傷”。
不過更多的是印度人想多了,一個連殖民者都趕不走的民族,還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想參與國際秩序的制定,那真是妄想症犯了!
所以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印度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那麼,這個安理會究竟是啥?常任理事國又是啥?為何讓印度朝思暮想?
這樣的,全世界有一百九十多個主權國家,他們在聯合國都有投票權。
不過,這個投票權,是指一般事務的投票權,比如說環保、扶貧等一般事項,各國都可以投一票。
而如果涉及到戰爭與重大安全或者經濟制裁的討論,那麼聯合國就不得不拉個小群,開個小會了,可不能讓所有的國家參與投票。
這個會是聯合國的六個主要機關之一,是唯一有權採取軍事行動的聯合國機構。
只要這個會上通過的決議決定,世界上其他一百多個國家,哪怕沒在會上,也不得不遵守執行。
這個會議機構就是安理會,全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而這個安理會由誰來開?聯合國是這麼規定的。
首先是,聯合國五大國可以參與到每次的會議中,這是因為他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都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以及做出重要貢獻。
中國不用說,中國付出了巨大傷亡,軍民傷亡3,500萬人,在大路上牽制了上百萬日本法西斯軍隊。
然後就是美、英、蘇這三國,抗擊納粹德國。
最後就是法國了,法國比較特殊,在二戰開始時,就被納粹德國打投降了,最後他能入常,主要是被英國拉來作為勢力平衡用的,讓法國人撿了一個便宜。
這就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他們對於安理會擁有最重要的一票否決權。
安理會有常任理事國,自然也有非常任理事國。
聯合國為了避免這五個大國串通操控聯合國,所以也引入了非常任理事國,讓他們能夠參與到戰爭經濟制裁會議的中。
只不過,非常任理事國,只有兩年任期,更重要的是,非常任理事國沒有一票否決權。
非常任理事國一開始有6個,後來隨着世界獨立的主權國家越來越多,只擴大到10個。
一個安理會重大議案通過,需要有15名成員有9名以上成員贊成,且五常中沒人投反對票。
這就能體現到常任理事國的超凡地位。正因如此,印度才樂此不疲的要申請入常。
而印度第一次向五常的位置發起衝擊是在1994年,先把炮口對準了剛經歷蘇聯解體的俄羅斯。
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並不是馬上繼承蘇聯的所有權力,所以1991-1993年的時候,這時五常的位置就有一個空缺。
而1994年,通過“零點方案協議”後,俄羅斯必須繼承蘇聯的全部債務,但作為交換條件,俄羅斯也能擁有蘇聯在海外的所有權利,其中也包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位。
1994年這年,俄羅斯境內各地民族矛盾不斷騷動,還引爆了車臣獨立戰爭。
此時的俄羅斯內有外患,內有戰爭要打,外有一堆債務要解決。
但即便是這樣,俄羅斯終究還是克服種種困難,恢復五常席位。
所以,所以印度也迷之自信的認為,俄羅斯都行,我也行。
因此印度在1994年向聯合國申請成為常任理事國。
它申請理由有3點,基本上是槽點滿滿。
第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擁有悠久的文明,具有全球視野的世界觀;
第二,印度是世界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對國際經濟和金融秩序的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印度長期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體現了印度政府積極為維和行動做貢獻的政治意願。
然而,印度的第一次申請,卻遭到了剛回到聯合國的俄羅斯的否決。
要說印度被否決,這是屬於正常,俄羅斯能恢復常任理事國位置理所應當,印度又算老幾?
常任理事國,那都是在扛過槍,拼過命,付出巨大代價,火里滾過幾回的國家。
一個靠英國殖民者才統一的國家,一個幻想着非暴力還不合作的奴僕,還想入常當主人,簡直是痴心妄想。
被俄羅斯拒絕後,印度這個仇記下了。
所以3年後(1997年),印度狂坑了俄羅斯一把。
事情是這樣的,冷戰時期,為了拉攏印度站隊,蘇聯在幾十年間,狂借借給了印度大概140億盧布,另外還有很多物資援助。
當時的1美元大概可兌換1盧布,然而97年,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盧布匯率狂跌,直接跌到一美元兌換3000盧布。
盧布變成廢紙一張,俄羅斯也差一點再次崩潰。
趁此機會,印度要給俄羅斯還前蘇聯貸款,而且堅持用盧布還。隨後湊了貶值後的140億盧布,大概是300萬美元還給了俄羅斯,簡直就是趁火打劫。
當然直接埋下了,俄羅斯在後來的各類交易中狂坑印度的種子。
1997年還完外債後,隔年(98年)印度又整出了原子彈,本來是想着靠原子彈再次衝擊五常之位,結果巴基斯坦也整出了原子彈。印度只好作罷,五常夢碎。
在之後到了2000年,日本,德國,印度,巴西,組成四國聯盟,一同申請五常之位。
印度和巴西申請還算勉強,日本德國是怎麼回事?要知道聯合國能夠成立,就是建立在消滅日本德國法西斯的基礎上。
時至今日,印度共有6次申請‘,而且每一次申請時,都有大國支持他。
2003年,因為跟俄羅斯採購了不少軍火,普京表示對印度入常表示支持。
2004年,因為跟美國採購了軍火,小布什公開支持,但是後來又表示反對。
2008年,英國和法國一同來到印度新德里,也表示說印度應該入常。
2008年是個特殊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印度還成功加入了G20,20國集團峰會,所以他們趁熱打鐵,再次申請入常,隨後被法國否決。
2010年,奧巴馬訪問印度時也說過,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但很快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的一段說法被維基解密給爆料出來,他們嘲笑印度“自封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候選國”。
然而印度還是自信滿滿,認為已經得到4常的支持了,還差一位。
於是《今日印度》雜誌還跑來參訪我們總理,說是否會支持他們成為常任理事國。
他們這樣問的,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改革方面,中國是否會支持印度發揮更重要作用,包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我們總理回答的也很有水平,是這麼說的:
“中國高度重視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支持印度在聯合國包括安理會發揮更大作用的願望。”簡單說精神上支持你。
印度雖然經常在邊境搞事情,但我們卻不是否決印度入常最多的國家,否決最多的是美國。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要說起,美國學者是如何定義印度這個國家的。說印度是一個有野心的,但缺乏影響力的少年。
“儘管印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顯示了出色的商業頭腦和非凡的創造力,但今天的印度只是一個國際少年,一個有特大野心但缺乏影響力的國家。”
印度也知道自己缺乏影響力,所以對外要花大把錢搞關係,你知道印度有多努力嗎?
早在2003年,印度建立了印度、巴西、南非三邊對話論壇(IBSA),裡面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爭取常任理事國席位。
另外,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是聯合國提供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之一。
印度毫不諱言積极參与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入常。
截止到2013年,有7840名印度軍人和警察部署在民主剛果、科特迪瓦、利比里亞、蘇丹、南蘇丹等非洲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
在2011年舉行的印非論壇峰會聯合聲明中,印度與非洲聯盟,都表示各自爭取“入常”的要求,宣布要共同盡最大努力在聯合國大會上推動安理會改革。
2010年年,印度以高票當選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多年來的努力,印度終於入常了,不過只是沒有否決權的短暫席位。
對此,印度駐聯合國大使普里表示,希望印度在兩年之後擁有一個“永久”的安理會席位。
在2012年聯大會議期間,其外長發表聲明,決心要為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注入更大的政治動力。
主張應由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安理會擴大事宜,而不是只靠安理會內部的決議,更不是只靠五常來決定。
所以,此時印度已經敢公開叫板五常了。
在全球治理2025的報告上,印度是這麼說的,印度人認為現有的國際組織在應對挑戰方面非常不健全,抱怨全球治理面臨“領導力危機”。
印度認識到,要更好維護其國家利益,首先要從規則接受者變為規則制定者;
印度認為,聯合國現有的框架已經極大的制約了他,特別是五常的存在,特別是美國的存在。
這點從印度在聯大和安理會中的投票記錄可以看出,印度其實一直與美國保持距離,甚至在許多問題上針鋒相對。
在美國看來,具有獨立外交傳統的印度,對美國的政策抱有不信任態度,而且印度“搖擺不定”,有時是極具破壞力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在此情況下,美國認為印度對安理會席位的孜孜以求很值得懷疑。
一個擁有否決權的印度會不會對美國利益構成威脅仍很難確定。
所以啊,在印度6次入常的申請上,美國否決了兩次,數量最多。
雖然各大國都在拒絕印度入常,但硬度並非完全沒有希望。
因為五個常任理事國是真的有在考慮,是否可以擴容一下常任理事國的數量。
只不過,擴容之後,一票否決權的數量,依舊還是只有5個,這是底線,而且已經成為了共識。
2010年6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舉行改革政府間磋商會議,期間“五常”就否決權問題一致表示“不允許改變現狀”。在美國政府的正式聲明中這一點表示得非常明確。
翻譯一下就是,常任理事國席位可以擴大,但否決權還只有5個,印度即使獲得了席位,還是沒有否決權。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否決權泛濫了,其影響力就會被“稀釋”,聯合國也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五常”中更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
而如果印度還不願意當這種閹割版的常任理事國的話,那就只能等,等下一次全球格局的大洗牌。
上一次全球格局調整,是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接下來,因為戰爭而引起的全球格局調整,概率微乎其微。
未來全球格局的調整,更大概率的會是經濟格局的調整,那是一種正在發生的經濟戰爭。
隨着經濟體量更大,更有影響力,隨地掌控這個世界的話語權。
從這個層面來說,印度還是好好的搞經濟,先把普通百姓的溫飽解決了再說,不然餓着肚皮葉還天天叫囂着要大國地位,不會太打臉。
你覺得印度還有機會獲得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