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判斷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造成烏龜冬眠死的原因,冬眠與死亡的辨別方法

烏龜屬於變溫動物(冷血動物),無法自主調節體溫,其活動完全受外界環境控制。當環境溫度低於10-15℃時,烏龜就要逐漸進入冬眠狀態。這是烏龜為適應冬季嚴寒氣候而進化出的一種生存手段。冬眠時的烏龜,身體絕大部分組織器官幾乎關閉,新陳代謝水平極低,進入低能耗狀態。在自然界,冬眠對烏龜而言,是一個極大的生存考驗。很多體弱或生病的烏龜,很可能度不過漫長的寒冬,直接在冬眠中死去。只有足夠健康和強壯的烏龜,才能生存下來,這就是大自然殘酷的優勝劣汰。

家養龜的生存環境,雖然沒有野生烏龜那麼殘酷,但在冬眠中死亡也是常有的事情。烏龜作為寵物,大家基本都是將其視為家庭一員,自然不希望在冬眠中死去。因此,如何避免烏龜在冬眠中死亡,成為每年冬季各位寵主十分關注的問題。同時,冬眠時的烏龜處於“假死”狀態,頭尾和四肢都緊縮在龜殼內,幾乎一動不動,就如同死了一般。很多不明就裡的寵主分不清狀況,不時有人詢問“如何區分烏龜冬眠和死亡”之類的問題。因為區分不出冬眠和死亡,錯將烏龜冬眠“假死”當成了真死,直接扔了或埋了的,也不在少數。

對於烏龜冬眠和死亡的區別判斷,目前網絡上的說法多而亂。其中有些判斷方法,令人啼笑皆非。例如,提出利用扯龜腿、掐龜肉、竹籤或針刺等方法,看烏龜是否會動;將烏龜放入水中,看是否有呼吸動作;或者將烏龜泡入溫水中,看能否蘇醒等。實際上判斷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並不需要採取這些極端的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造成烏龜冬眠死亡的原因,以及如何區分烏龜冬眠和死亡問題,供感興趣的朋友們在養龜中參考。文中所說的烏龜,是指需要冬眠的水龜或半水龜,不含熱帶龜與陸龜。

一、烏龜冬眠期死亡的常見原因

總的說來,烏龜自身體質好壞、冬眠環境是否適宜、各位寵主冬眠養護是否得當等因素,都會對烏龜冬眠的安全產生影響。烏龜體質差、冬眠環境不適宜、冬眠期間養護不當,都容易造成烏龜冬眠死亡。

1、烏龜自身體質差,冬眠容易死亡

從能量收支角度看,處於冬眠期的烏龜不吃不喝,是一種營養物質和能量的純消耗過程,期間並沒有補充,也就是典型的只出不進(就如人失業一樣,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到底能生活多久取決於既往的儲蓄)。這種特點決定了冬眠對烏龜是有選擇性的,只有身強體壯、有足夠多營養物質和能量積累的烏龜,才能應對持續的冬眠消耗,安然度過冬眠期。而那些體質弱、儲存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少的烏龜,冬眠風險就比較大;一旦積累的營養物質和能量不足以滿足冬眠期間的消耗,在冬眠中死亡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要減少烏龜冬眠期的死亡率,首要的條件就是要保證冬眠前烏龜身體健康無病,並且積累了足夠的營養物質和能量。這與夏秋季各位寵主飼養水平高低直接相關,冬眠其實只是對前期飼養成績的一個考核。只有那些經過了合理飼餵、充分鍛煉的烏龜,才能體質健康、強壯,順利通過冬眠考核;而那些飼餵不合理、缺乏鍛煉,體質偏弱甚至生病的烏龜,則有很大幾率被淘汰。要想減少烏龜冬眠期的損耗,就要在平常飼養上多下功夫,確保養出體質好、健康無病的烏龜。

2、冬眠環境不穩定、不適宜

烏龜能否安全冬眠,除了和自身體質有關,也取決於冬眠環境是否適宜。保持一個良好的冬眠環境,是烏龜不在冬眠中死亡的必要條件,主要包括溫度和濕度兩個方面。

從溫度來看,絕大多數烏龜在15℃以下開始進入冬眠。其中10-15℃屬於淺度冬眠,處於時睡時醒狀態,冬眠效果不好;長期處於這種狀態,會造成營養物質和能量消耗過快,進而帶來死亡。5-10℃屬於深度冬眠,這是最為適宜的溫度,能量消耗低,冬眠效果好。而溫度低於5℃,烏龜有可能受凍;長期低於0℃,烏龜有可能凍死。因此,要想避免烏龜在冬眠中死亡,溫度應保持穩定,以維持在5-10℃範圍內為宜;過高會因營養物質和能量過度消耗而死,過低會因受凍而死。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溫度,是指烏龜冬眠環境的溫度,並不是指氣溫或室溫。例如在淺水中冬眠,這個溫度就是指水溫,在河沙中冬眠則是指沙子的溫度。

從濕度來看,以冬眠環境濕潤而不幹燥為宜。這主要是因為,烏龜冬眠時雖然身體器官接近關閉,但新陳代謝並未完全停止,還需要一定的水分參與,來維持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缺水,烏龜會因為失水而逐漸乾癟,直至死亡。除了淺水和泥水冬眠外,採用其他固體介質冬眠的,如泥土、沙子、椰土、苔蘚、濕毛巾等,都存在缺水的可能。冬眠時因為疏於檢查補水,每年因此而乾死的烏龜非常多。去年春節期間,鶇龜先生養的三隻小龜,就因為缺水而直接乾死,教訓非常深刻。冬眠期間,建議每周檢查一次介質,發現缺水時及時補水,以保持濕度穩定,防止長時間缺水乾死。

3、寵主養護處理失當,冬眠頻繁被打擾

烏龜在冬眠中出現死亡,很多時候並非單純冬眠問題,而是和冬眠前各位寵主飼養不當帶來烏龜生病、冬眠過程中頻繁打擾有直接關係。

(1)冬眠前飼餵不當,致使烏龜帶病冬眠

烏龜冬眠時,免疫系統接近關閉,對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如果帶病冬眠,病情通常會逐漸惡化,很容易在冬眠中死亡。而造成烏龜帶病冬眠的原因,主要有盲目“貼秋膘”和加溫清腸等冬眠前情況。

在烏龜冬眠前的一兩個月貼秋膘,是流傳已久的做法。通過大量、頻繁餵食,希望將烏龜快速催肥、喂胖,以便安全冬眠。貼秋膘的想法是好的,但並不是一個科學的做法。烏龜是變溫動物,其消化能力和溫度高低直接相關。總體特點是溫度高,新陳代謝快,烏龜消化能力好;反之溫度低,消化能力弱。而冬眠前的秋季,氣溫是逐漸下降的,烏龜消化能力也是隨之變弱的。此時貼秋膘,就會產生一個無法避免的矛盾。一方面是氣溫降低,烏龜消化能力變弱;一方面是大量、頻繁餵食。這兩者疊加在一起,烏龜輕則消化不良,重則產生慢性腸炎等疾病,緊接着就進入冬眠,很容易因病死去。

清腸也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做法。所謂清腸,就是在冬眠前幾天,用溫水浸泡烏龜,刺激其排便,使其空着腸道冬眠,以防在冬眠期間產生腸道病變。和貼秋膘一樣,這種加溫清腸的做法同樣存在不科學問題。刻意用溫水浸泡,容易帶來溫差過大問題,也容易造成烏龜消化系統紊亂,這些都有可能帶來烏龜生病。

(2)冬眠過程中頻繁打擾烏龜

烏龜冬眠時各器官接近關閉,屬於低能耗模式,而非冬眠時各器官全開,是高能耗模式。很多寵主擔心烏龜在冬眠中生病,有定期檢查的習慣。但檢查過於頻繁,或方法不合理,會造成烏龜在冬眠中驚醒,經常時睡時醒,會造成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冬眠前積累的營養物質和能量是有限度的,應對低能耗的冬眠並沒有問題,但無法應對蘇醒狀態下的高能耗,很有可能因營養物質耗盡而死亡。因此,冬眠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少打擾烏龜,讓其安靜的睡眠,以免造成死亡。

綜上所述,烏龜體質弱或生病、冬眠環境不適宜、冬眠前飼餵不當造成帶病冬眠,以及在冬眠中被頻繁打擾,都容易造成烏龜冬眠死亡。只有避免以上情況的出現,才可減少烏龜冬眠中死亡幾率。儘管如此,在冬眠過程中,偶爾出現烏龜死亡的情形,還是難免的。那麼要如何判斷烏龜是在冬眠,還是死亡呢?

二、如何判斷烏龜是在冬眠還是死亡?

烏龜冬眠時不吃、不喝、不動,進入“假死”狀態。有些寵主分不清狀況,把冬眠中的烏龜當成了死亡,直接扔掉或埋了。而網絡上不少文章提供的辨別方法,並不是那麼靠譜,有些甚至是錯誤的,例如下面這些方法:

(1)扯腿、掐肉、針刺等方法,看烏龜是否會動,會動說明活着,不動說明死了。這些方法確實可以辨別出烏龜的死活,例如扯龜腿會有回縮動作,但由於刺激性過強,會導致冬眠中的烏龜驚醒,反而可能造成死亡。

(2)用手探烏龜鼻息,感受是否有氣流,沒有則為死;或者將烏龜放入水中,觀察是否會伸頭呼吸,不伸頭為死。其實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混淆了烏龜正常睡眠和冬眠的區別。烏龜正常睡眠時用肺部呼吸,探鼻孔確實能感受到呼吸氣流;放在水中,每隔一段時間確實會伸頭呼吸。但烏龜冬眠時並不是這樣,肺部呼吸關閉,靠皮膚和肛門呼吸,用手感覺不到呼吸氣流;放入水中,也不可能伸頭呼吸。

(3)用溫水浸泡烏龜,看是否會蘇醒。烏龜是變溫動物,泡入溫水後,體溫升高,確實會蘇醒,不蘇醒的則可能死了。但泡溫水,容易因為溫差過大而感冒生病,過早蘇醒也可能帶來死亡。

其實判斷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是很簡單的事情,並不需要這麼複雜。冬眠時烏龜頭尾和四肢緊縮入龜殼中,雖然處於“假死”狀態,但並不是真的死了。除了閉着眼睛、幾乎一動不動,其他情況和平常的縮頭烏龜並無兩樣。身體濕潤,皮膚緊湊、有彈性,眼睛雖閉着但圓鼓不幹癟,具有活體特徵。

而冬眠中死亡的烏龜則明顯不同。在不缺水的情況下,剛死亡不久的烏龜,頭尾和四肢肌肉鬆弛、軟綿無力,耷拉在龜殼外面;死亡時間久了,隨着內部器官的腐爛,肢體僵硬腫脹,同時有腐臭的氣味。在冬眠缺水乾死的情況下,雖然頭尾和四肢仍縮在龜殼內,但由於失水,肌肉萎縮、乾癟、僵硬,眼窩深陷,一副標準的乾屍狀烏龜。

綜上所述,烏龜冬眠雖然是“假死”狀態,但仍具有活體特徵,只是頭尾和四肢縮着在睡覺。而冬眠中死亡的烏龜,是真的死了,不缺水的情況下,頭尾和四肢都伸出龜殼外;缺水的情況下,肌肉萎縮、乾癟,眼睛深陷。

三、結語

冬眠是烏龜應對冬季嚴寒氣候的一種生存手段,在冬眠期間,烏龜身體各組織器官幾乎關閉,新陳代謝水平低,營養物質和能量消耗低。因此,健康無病的烏龜,只要冬眠環境適宜,並不容易在冬眠中出現死亡。

烏龜在冬眠中出現死亡損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烏龜體質弱不健康、冬眠溫度和濕度不適宜、冬眠前不當飼餵導致帶病冬眠,以及冬眠期間頻繁被打擾等,都有可能造成烏龜在冬眠中死亡。辨別烏龜是冬眠還是死亡,並不複雜。冬眠只是一種“假死”狀態,具有活體特徵,肌肉緊湊有彈性,眼睛圓鼓飽滿,烏龜只是在低能耗狀態下一動不動縮在龜殼裡的睡眠。而死亡的烏龜,不缺水時頭尾和四肢伸出龜殼,缺水時烏龜肌肉因失水而乾癟,眼眶凹陷。

【特別說明】:鶇龜先生,堅持分享有價值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實操飼養經驗與心得體會,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