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提到:“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場大雨來得非常突然,同行的這個人都被雨淋得像個落湯雞一樣,顯得很狼狽,但是自己卻不覺得”。大家會發現,“狼狽這”兩個字放在一起,那麼就會襯托出一個人的處境比較難看。
但是如果是“狼狽為奸”4個字放在一起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貶義詞,形容對方的行為不軌,有狡猾奸詐的嫌疑。大家都知道狼為何物,現在社會中也很推崇“狼性文化”。但是相對比狼的知名度好像“狽”被提到的概率要少得多,那麼“狽”到底為何物呢?
根據2018年百度百科“狽”這個動物時,大家會發現“狽”這個動物它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種實在性動物。而是生活與傳說中也就是大家所想象出來的一種形象,在中國古代時期“狽”出現的概率很高。
而人們一提到“狽”的時候必定要提到狼,因為在傳說中“狽”的前肢不發達並且很短,需要將前半部分身體搭載另一個同伴的身上,而這個同伴不是“狽”,而是狼。可是在百度百科中明確指出,這個幫助“狽”行動的動物並不是狼,而是犬。
因為犬比較聽話,狼的獨立自主性比較強,不需要“狽”的指揮,所以“狽”和狗搭配在一起,才能夠相得益彰。我國即便是在現代生活中也依然不缺乏“狽”的故事,相傳在1953年我國地質勘探隊,當年在長白山等地就發現了一隻長相很像“狽”的動物。
這隻“狽”出行時,身邊也會有一大批狼,並且這隻“狽”給人留下的印象,就像是整個狼群中的指揮者,所有狼群的行動和目的都由這隻“狽”來做主。無獨有偶,在1953年山西等地人們也在村莊里發現了一隻“狽”。
這隻“狽”的體型非常龐大,但是前肢卻很短小。由於當時人們開了汽車並且鳴笛嚇走了很多狼,只是身形比較龐大的“狽”,就被留在了原地。而當時人們也將這隻“狽”捕獲,並且剝了皮,拿到市場中去賣了。
所以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來看後面兩個傳聞,要麼就是人們憑空捏造,油添加醋的不實傳聞,要麼就是人們空想出來的虛構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