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刀客,我們很多人首先會聯想到武俠世界裡的那些刀客,或者在雙旗鎮,漫天黃沙中解決了一刀仙的孩哥,再或者獨臂斷刀大戰飛龍,拯救煉鋒號的定安等等。
在昆蟲的世界裡,也有着一種刀客,它們手持雙刀,安靜地隱藏着自己,時刻保持着戰鬥的姿態,一旦發現獵物,在電光火石之間,便雙刀齊出,將獵物斬獲。
沒錯,今天要說的主角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螳螂。雖說體型不大,但它在昆蟲界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不管是體型大或者小的昆蟲,甚至於一些爬行動物,在它們的眼裡只是食物而已。
螳螂是一名出色的獵手,它們就是為了戰鬥而生的。
從外形上看,螳螂是非常善於偽裝自己的,不同的螳螂有着不同的顏色甚至外形,但它們的外形顏色都是和它們經常出沒的環境相融合的,這也就是它們的保護色,不過它們的保護色不是為了保護自己,更多的功能是為了不讓獵物發現。
螳螂之所以在昆蟲界能夠所向披靡,是因為它們有着三件武器,除了我們很明顯的兩把大刀以外,還有它的眼睛和嘴巴,這些都是它們克敵制勝的法寶。
螳螂又被稱為刀螂,它身上的三件武器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數它的兩把大刀了,這裡我們就需要來一個特寫了,可以看出,這把刀是沒有刀刃的,但卻密布尖銳的刺,在前端還有一個倒鉤,這樣的刀合起來任由什麼樣的獵物,想要逃脫也是很難的。
除了標誌性的兩把大刀,眼睛和嘴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對於螳螂來說,這兩件武器卻是和它的大刀同樣重要的。它的眼睛是複眼,也就是由很多的小眼睛組成,視覺非常敏銳,能夠準確判斷出獵物的動態。
而螳螂的牙齒,則是有着非常強悍的咬合力,不管是多麼皮糙肉厚的甲蟲,都能輕而易舉的撕開,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條蜥蜴的厚皮在螳螂的嘴下也是毫無招架之力,輕而易舉就能撕開。
螳螂的食物遠不止昆蟲,甚至於自己的配偶
有了這三件武器,螳螂幾乎就可以橫行整個昆蟲界了,甚至還敢於挑戰一些體型比較小的蜥蜴、蛇之類的爬行動物。對於同類,螳螂同樣也不會放過,尤其是在交配之後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的事,那是很常見的。
交配之後吃掉同類的現象,被稱為“性食同類”,不僅僅是螳螂,在一些蜘蛛身上也會有這種現象。這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有很多人在研究這個問題,目前來說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公螳螂為了愛情獻身,這個說法有點不靠譜,別說螳螂沒有思想,就算是我們有思想的人,有幾個能真正為了愛情獻身呢?
第二種說法很簡單,就是母螳螂餓了,在母螳螂的眼裡公螳螂只是一種食物,還有人做過試驗,發現吃飽了的母螳螂基本不會吃掉公螳螂;
再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繁衍後代的需要,母螳螂吃掉公螳螂可以更好的補充營養啥的。
不管真實的原因是怎樣的,在螳螂身上,交配後吃掉同類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可以這麼說,螳螂的生活里只有殺戮,再厲害的角色在它們的眼裡也只是食物,但在它們的食物裡面,有一大部分是害蟲,所以對於我們來說,螳螂是一種益蟲。
現在的螳螂蹤跡難尋,再厲害的刀客也難敵人類的貪婪
但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現在在農村螳螂的數量卻是越來越少了,不會像以前那樣去山裡經常能看到了, 最起碼在我們膠東這裡是這個樣子的。
造成螳螂數量減少的原因在哪裡呢?有的人說是現在過量使用農藥造成的,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我們農民種地,基本上是離不開農藥化肥的,一些殺蟲劑不僅僅會消滅害蟲,對於螳螂之類的益蟲,也是有一定傷害的,所以螳螂數量的減少和大量使用農藥有一定的關係。
但我認為,這還不是關鍵的,在我們這裡,螳螂數量的減少,和我們採集螳螂的卵有着很大的關係。
螳螂的卵又叫螵蛸,以前在農村野外經常能看到,尤其是到了冬天樹葉落完了以後,更是容易找到。
這個螵蛸是可以入葯的,在前些年我們這裡農村就有收購的,後來價格逐漸上漲,我記得一斤從開始的幾十塊錢漲到了後來的將近二百塊錢。
有了這樣的價格,一些人就受不住金錢的誘惑了,在冬天閑着沒事的時候就滿山遍野尋找這些螵蛸,別看一個螳螂卵塊沒有多重,但要是一整天都干這事的話,那時候也是能采不少的,我們村曾經就有人一年采螵蛸賺個幾千塊錢。
雖然賺的不是特別多,但看到有人能采這個賺錢,就有越來越多的人在冬天沒事的時候干起這個營生,或者專門抽時間,也或者順手而為,反正被發現了的螵蛸基本是留不下來的。
這樣幾年下來,我們這裡野外的螵蛸越來越少,螳螂自然也就越來越少了。雖然現在專門采螵蛸的人已經很少,但要想讓螳螂的數量再增加到以前的樣子,卻是很難了。
在一些蠅頭小利的誘惑下,在昆蟲界刻意橫行的刀客,卻沒能逃脫一些人的魔爪。
有的人說,現在螳螂不是偶爾還能看到嘛,有你說的這麼嚴重嗎?我們常說不要竭澤而漁,螳螂數量的減少,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了!
如果我們還是只顧眼前的一點小小的利益,不顧後果,那麼在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後代會不會只能在書本或者視頻中看到螳螂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會不會逐漸的都要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