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蔡星卓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胡女士記得那是2024年12月8日晚上,自己在北京通州“小院”(流浪動物收容所的簡稱)里的一隻狗“瘋狂地來回跑”,兩分鐘後就突然倒在地上,“腿一蹬就死了”。緊接着,每隔半小時到一小時,就有一隻狗以相同的方式死亡。加上隔日白天陸續死亡的狗,最終共有13隻狗死亡,另有一隻被寵物醫院搶救了回來。
胡女士告訴界面新聞,小院中的狗被毒死後,她報了警,“來了好幾撥警察”。在寵物醫院,她將其中7隻狗做了解剖,並應民警要求,把它們肚子的殘留食物送到公安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這些狗為化合物氟乙酸(鹽)中毒。
氟乙酸是劇毒物質,主要被用於製造農藥、殺鼠藥,它也是另外一起備受關注的寵物投毒案的罪魁禍首。2022年9月,居住在北京的penny的愛犬papi,也因聞嗅了小區里被泡有含有氟乙酸藥劑的雞脖子碎肉中毒而亡。3年間,penny自學法律,並聯合其他10位受害犬家屬,在刑事公訴的同時也一併發起民事賠償訴訟。此案成為北京首例寵物中毒刑事訴訟案,不過即便嫌疑人被鎖定,依舊未有結果。自本案2023年10月一審開庭,截至2024年12月17日,本案已第6次延期審判。
近些年,寵物投毒案件頻繁受到公眾關注。僅在2024年,公開報道的寵物投毒事件遍布全國:2024年2月25日,雲南昆明馬街春雨陽光小區業主反映,小區在1月30日有5隻寵物狗先後死亡,均是中毒;2024年5月,北京市丰台區燕保康潤家園小區共有20多隻寵物狗相繼;2024年10月,有人在武漢江漢區一小區的公共草坪上投放藏有藥片的火腿腸,導致小區里先後6條寵物狗食用後中招,其中4條;2024年11月,廣東省寵物行業協會通報,有超過40隻寵物狗疑似中毒死亡。
寵物被投毒,立案難,取證更難
近些年,寵物投毒事件不停進入人們的視野。王重是北京市盈科(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也是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簡稱它基金)的志願者,他已經為上百個動物保護事件當事人提供法律志願協助。在多年志願經驗中,根據他的總結,傷害動物事件同樣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王重總結,具體涉嫌罪名會根據投毒者的情況不同而產生變化。針對投毒流浪貓狗的情況,他舉例:若傷及寵物,導致直接損失五千元以上或(共計)傷及寵物三隻以上,則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若投放物質對人體劇毒,則涉嫌投放危險物質罪,可向公安局報案;若通過網絡等公開途徑,傳授違法犯罪手段,則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傳授犯罪方法罪或上述罪名的教唆犯,可向公安局報案。
除了寵物投毒案,我國動物保護面臨的問題還有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展示虐待動物的視頻;缺少逐只的檢疫合格證的貓/狗車;活體套圈、私自繁殖等無照經營動物;寵物盲盒;寵物醫院偷偷抽血賣血;賣狗肉、貓肉;私自撲殺流浪貓狗……等。王重還建議,舉報或報案都需要有明確線索,在提供明確線索後,可要求受案回執或書面告知,不予提供可依法提起行政複議。
少有人會選擇進行法律求助,大部分受害人卡在無法鎖定嫌疑人,或無法取得有效證據。在胡女士的案例中,狗中毒死亡後,她報了警,“來了好幾撥警察”。鄰居家有監控,但鄰居拒絕讓胡女士查看,監控後來被警方帶走。
胡女士告訴界面新聞,警方先以“損壞財物”立案。2025年1月23日,她再次去派出所詢問時收到一張“受案回執”,顯示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已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受理此案。不過,胡女士說,民警透露,他們收集到的監控中並沒有找到投毒者。“沒找到投毒的人,通過法律途徑也不好解決。”

居住在北京的劉英姿告訴界面新聞,2024年6月,她的一隻豹貓就曾因跳出自家院子,誤食有毒物質而死亡。緊接着,劉英姿與小區居民還發現了另外6隻流浪貓的屍體。“後來我跟附近的寵物醫院醫生聊天,他們在那段時間也接診了中毒的狗,懷疑是化合物異煙肼中毒。”公開資料顯示,異煙肼適用於各型結核病的治療,對狗有高毒性,誤食可致急性中毒、器官損傷、神經系統異常,且致死劑量低。
根據劉英姿和小區居民的觀察,他們開始高度懷疑在小區里閑逛的一名男子,其總是“觀察小區攝像頭的位置”,不過沒有任何實際證據可以落實他們的猜測。“報警之後,因為不忍心,也認為不會有什麼結果,我拒絕了派出所民警提出的解剖。”
王重向界面新聞介紹說,因為國內缺乏動物保護法或動物福利法,因此在法律層面,寵物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財物”。例如在一些傷害寵物的民事侵權糾紛中,法官會基於寵物與人的親密關係,在判決時支持精神損害賠償金。
從財產到個體,國際視野下的伴侶動物
“排除實驗動物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我國缺乏以動物為保護對象的法律法規。”王重認為,相較於伴侶動物,我國在動物保護方面做得最為完善的是實驗動物,其保護標準可以參考《實驗動物福利通則》(gb/t42011-2022)等相關標準。“其他領域,非常缺乏以動物為主體的保護法規。”
在國際層面,其他國家都是怎麼做的?sara platto博士(中文名海龍)是江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行為與福利教授,也是中國綠髮會生物與科學倫理委員會(base)秘書長。她告訴界面新聞,關於寵物,不同國家和大洲的規定是不同的,這些差異不僅與具體的立法有關,還涉及文化、社會經濟、人口統計學、生物學等等因素。“這些因素都強烈影響寵物如何被看待。”
“以歐洲國家為例,回顧歷史,在動物保護層面,法國是第一個有具體立法的國家。20世紀下半葉,西歐一些國家制定了動物保護立法,到1957年,大約五分之一的歐洲刑法中存在關於動物的條款,其中大部分是關於財產權的,因為動物仍然會被認為是財產。但也有忽視和虐待動物的情況。”
從被視為財產,到被視為個體,歐洲走過了幾十年歷程。sara介紹說,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成為最早捍衛動物作為有知覺生物的法律地位的國家之一,其1971年制定的法律意味着動物不再是財產,而是有感情的存在。在法國之後,瑞士在1992年成為第一個將動物保護寫入憲法的國家。2002年,德國在其憲法中專門增加了一段關於動物尊嚴的內容,承認了動物的生命權。另外,2009年生效的《里斯本條約》曾提到動物是有感情的。2014年4月,法國國民議會的法律委員會承認動物是有生命的生物,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所以動物不再被視為財產,而是被視為個體。
sara介紹,另外一個重要的公約是歐洲委員會於1987年簽署的《歐洲保護寵物公約》。該公約規定,人們有道德義務尊重生物,特別是伴侶動物,它們與人類有着特殊的關係,在社會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此公約為環境立法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方針,比如歐洲動物的環境立法。也為公共政策制定了具體的指導方針,比如禁止遺棄動物的立法。另外,公約定義了關於動物福利的兩個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原則,即動物不應該受苦,動物不應該被遺棄。
sara補充,歐盟國家關於虐待和遺棄動物的法律屬於刑法。“對於歐洲來說,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立法,關於動物福利的規定與農場動物、實驗動物有關,但還沒有比如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立法,所以每個國家都要自己決定建立對寵物的保護。”sara說。
以意大利為例,意大利米蘭律師、ichino-brugnatelli and associates律師事務所合伙人francesco brugnatelli告訴界面新聞,意大利關於動物保護的立法是以憲法原則、刑法規範、普通法律和歐洲規定為基礎的。雖然意大利憲法沒有明確提到保護動物,但第9條在其最新措詞中指出,“(意大利)共和國保護景觀、環境和生物多樣性”。francesco介紹,野生動物作為自然遺產的組成部分,屬於這一規定提供的保護範圍。因此,法官們認識到動物的內在價值,並將它們列入具有集體重要性的保護物品之列。
“在意大利,如果一個人毒死了鄰居的狗,他或她可能會被判處4個月到2年的監禁。事實上,第189/2004號法律引入的《刑法典》第544條之二規定,任何人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如出於防衛或因為動物生病)造成動物死亡,都將受到懲罰。另一方面,第544條之三禁止虐待動物,處罰包括3個月至1年的監禁或5000至3萬歐元的罰款(約合人民幣3.8萬元至2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