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在一塊大陸上,生活着許多生物,是動物的天堂和家園,那非洲一定得排在前面。非洲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非洲擁有太多不可思議的故事和傳聞,兇殘的鬣狗,充滿力量的獅子,奔涌的角馬,悠閑的長頸鹿以及迷人的火烈鳥;甚至還有一些原始部落的存在,豐富的文化組成了非洲這個大家庭。在非洲動物界還有着相當多的傳聞,其中令人驚訝咋舌的傳聞可能要屬一種小型動物。
非洲蜜獾
這種動物體型不大,通常只有幾十斤,比起在非洲的獅群、鬣狗、毒蛇、鱷魚來說,這種毫不起眼的小傢伙卻令不少動物都感到頭疼,這便是非洲的蜜獾。如同它的名字一般,蜂蜜對蜜獾來說是絕對的吸引,能夠美美地來上一口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值得。
平頭哥蜜獾
蜜獾名字帶有獾字,卻是實實在在的鼬科動物,這類動物體型普遍不大,和許多鼬科動物一樣,蜜獾也有自己的臭腺。粗糙的皮毛能夠抵禦許多攻擊,即便面對蜂群,蜜蜂也對蜜獾束手無策。
對於蜜獾來說,草原是主要的棲息地,也有一些生活在雨林甚至沙漠等較為乾燥的地方,在整個非洲地區都有分布。除了蜂蜜和蜂蛹是蜜獾的主要食物來源外,一些小型的昆蟲也是它們的食物來源,蜜獾對能吃的食物幾乎來者不拒,包括腐肉、漿果、堅果也會食用,即使像毒蛇這樣的硬菜也是蜜獾們的美味佳肴。
平頭哥吃蛇
蜜獾通常是穴居,鋒利堅硬的爪子除了能夠捕食以外,還能夠幫助蜜獾在厚實的土地上打洞,扁平的身型能夠在進行洞穴很好的活動。蜜獾活動範圍較廣,而且種族之間的活動範圍也並不是完全劃分在區域,而是會相互重疊。
這主要是由於蜜獾的生存方式有關,一般來講,一隻蜜獾家族會有多隻雌性,雄性蜜獾會與多隻雌性蜜獾進行交配,一隻雌性也只帶領一隻幼崽,幼年發育蜜獾需要依靠成年雌性的餵養,幼年期的蜜獾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才能夠獨立,這使得雌性需要經常外出捕獵來餵養幼年蜜獾。
蜜獾幼崽被雌獅捕獲
還有比較有趣的一點是,蜜獾雖然自己能夠靠着強大的防禦能力獲取蜂蜜,但在蜜獾的生活之中,和其他動物也存在一種類似“合作”的關係。在尋找蜂蜜這種食物來源時,蜜獾比不上部分鳥類的感官,而黑喉響蜜鳥能夠準確地尋找到蜜蜂的巢穴,這時它便會發出叫聲吸引蜜獾的注意,蜜獾在發現蜂巢後便會破壞掉蜂巢和黑喉響蜜鳥共同食用蜂蜜。
黑喉響蜜鳥
蜜獾背部呈現出灰白色的毛髮,頭部較扁平,身形瘦長,耳朵也緊貼於頭部兩側,整個面部看起來較為扁平,而“平頭哥”這一稱號便由此得來。
蜜獾的天敵
在非洲生存的動物都面臨來自許多地方的威脅,對於動物來說,自然是捕獵與被捕獵。獅子、獵豹、鬣狗、鱷魚作為非洲草原上的惡霸,牢牢地穩固着整個食物鏈的平衡。
大型貓科動物在非洲通常都佔據着食物鏈的頂端,像蜜獾這樣的小型對手,甚至都談不上小型,只能用嬌小來形容。大型貓科動物的如獅子這種,咬合力通常能夠達到400公斤,尖長的犬牙能夠輕鬆地穿破獵物的頭顱和頸動脈,對於這些頂級捕食者,吃一隻蜜獾自然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可以說,在非洲草原上,蜜罐的天敵可真是太多了。
牙口好
除了獅子外,還有獵豹,獵豹大多數情況在人們的認知里都是捕捉羚羊、斑馬等這些動物。蜜獾這種看起來沒二兩肉的小型動物,實際上也是獵豹的菜單選擇之一,只不過獵豹捕獵消耗的能量非常大,蜜獾身體大部分都是毛髮,扁長的身形能夠比較輕易的從獵豹嘴邊溜走跑回到洞穴里。
還有鬣狗這種“卑鄙”的捕食者,鬣狗捕食通常是群體出動,在發現獵物後會把獵物圍住,一個接着一個對獵物發起攻擊,同時還會想辦法分散獵物的注意力。
鬣狗對比起獅子這樣的大型貓科動物來說可能會顯得小一些,但是鬣狗咬合力遠遠超出你的想象,超過500公斤的咬合力在撕咬上能夠輕鬆在獵物上扯下大塊的肉。落單的蜜獾一旦被飢腸轆轆的鬣狗群盯上自然是逃不過被捕食的命運。
最強下巴擁有者鬣狗
除了成年蜜獾會被面對被捕食的命運外,幼年蜜獾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遭受來自其他動物的威脅。每當雌性蜜獾外出尋找食物時,像胡狼這種肉食動物便會找上門來,趁着雌性不在進入內穴捕殺幼崽。令人意外的是,雌性成年蜜獾也會出現殘殺幼崽的行為,這可能是跟蜜獾暴躁的脾氣有關。
無所畏懼的蜜獾
蜜獾體型較小有着被捕食的風險,非洲草原也處處充滿危險,遍布殺機,蜜獾的族群數量卻一直保持着穩定。蜜獾被叫做“平頭哥”可不僅僅是是它的頭看着扁平,外號裡面帶的“哥”字從另一個方面說明,這種生物並不好惹。即使蜜獾的天敵眾多,但沒有一種能對它們造成嚴重危害。
冷漠狂拽酷
在面對捕食者的危險時,一般動物往往都會選擇逃跑,但蜜獾不一樣。對比起羚羊、角馬這些有着比較優秀的逃脫能力的動物,蜜獾奔跑速度每小時只有13千米左右,跑不過的結局往往就是正面衝突。
在發生衝突時,蜜獾會直接選擇進攻。蜜獾也不完全是弱小的動物,足部有着5公分左右長的堅硬長爪;雖沒有獅子獵豹那樣的獠牙,但蜜獾的牙齒也依舊鋒利。厚實的皮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來自捕食者的撕咬,蜜獾的皮膚最厚的地方也能夠達到5厘米,而皮毛並沒有完全和肌膚相連,這讓蜜獾整個感覺顯得鬆軟不少;扁平的身形能夠輕鬆躲開攻擊,即便被咬住,靈活的姿態也能夠使蜜獾扭過身子對捕食者反咬一口。
蜜獾的利爪
蜜獾沒有龐大的身軀,自然在進攻選擇上也不會對着攻擊者頭部或者身子撕咬。得益於小型的身軀,蜜獾會選擇進攻動物的生殖器、嘴巴、鼻子這些脆弱的部位。
不要小看它小小的身板,蜜獾也有着鋒利的牙齒和有力的下頜,即便是陸龜這種厚實的帶殼生物,蜜獾也能夠咬碎龜殼獲取食物;在當地土著的描述中,即使用弓箭、長矛也很難刺穿蜜獾的身體,這使得捕獵蜜獾成為了難度非常高的活動。
蜜獾:烏龜也逃不掉
蜜獾自己作為捕食者在對蛇這一類動物捕獵時也毫不畏懼,在面對毒蛇時,它的辦法也很簡單,直接上去咬就行了。由於本身的皮毛厚實,毒蛇很難咬住蜜獾注射毒液。毒蛇的毒液幾乎對任何動物都是致命的,但蜜獾不怕,即便被咬中中毒,蜜獾也不會死去,而是會昏睡過去,醒來後仍舊會繼續進食。
對於蛇毒的抵抗,研究者們發現了在蜜獾體內的毒液抗性,蛇的神經毒素和生物鹼不會在蜜獾血液發生反應,這相當於人自身的免疫系統,從根本上就抵禦了蛇毒的侵害。
血液自帶抗毒buff
蜜獾不大不小的身材,捕食者如果選擇了它,必定會與其搏鬥糾纏許久才能夠吃上。有確切的記錄表明捕食這類動物的難度並不低。動物學家在對蜜獾的觀察中就曾有過發現,獅子在對蜜獾的捕獵中,連夜鬥爭長達6個小時,仍舊沒把蜜獾制服,最後平頭哥脫離獅子口中逃之夭夭。
蜜獾與獵豹
急性暴躁脾氣差
蜜獾暴躁的脾氣也是它兇殘的原因之一,蜜獾的也有着一定的領地意識,但凡走進蜜獾領地的動物都會驚動它。仗着自己厚實的皮膚和豐厚的皮毛,蜜獾便會馬上出擊,對冒犯者發起進攻。
蜜獾身體的新陳代謝也很快,這導致它對能量的需求非常大,常常為了食物奔波在狩獵的路上,雜食的蜜獾幾乎也對任何能吃的都不抗拒。如果碰見有動物來爭奪食物,那蜜獾也一定會勇猛地上去搶奪。
蜜獾把任何可能的動物都視作威脅,神經質也是它的一個特性。要想在非洲草原上生存,就必須時刻提防着任何潛在的危險。在非洲的一家動物收養所就有過蜜獾攻擊獅子的記錄,而原因僅僅就是獅子多看了蜜獾一眼,這讓暴躁的蜜獾變得充滿了攻擊性,連夜刨開了隔離護欄下方的土跟獅子打了起來,這也給蜜獾貼上了記仇的標籤。基本上任何動物和蜜獾對視太久都會成為其攻擊的對象。
刨土我是專業的
蜜獾在喜歡爭鬥以外,其實有着許多機靈勁。南非的一家康復中心曾經就收養過蜜獾,清潔人員在清理完蜜獾的蝸居點後遺留下來了一根掃帚在裡面,機靈的蜜獾就利用這根掃帚搭着牆壁逃了出去,隨後馬上尋找食物,最後飼養人員在廚房發現了這隻“越獄“的小傢伙。還有一個蜜獾好鬥的原因在於它眼睛的特殊構造,眼睛內部是凹鏡結構,這使得蜜獾看見的物體要比實際小很多,在它眼中幾乎沒有體型對等這個概念。
跑路技術一流
在大多數的報道中都把蜜獾描繪成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兇狠戰士,實際上對於蜜獾來說,身型較小容易成為許多大型肉食動物捕捉的對象,為了生存大多數時候蜜獾都不會刻意的尋求主動干架。只有當它們感覺到有危險時才會主動發起進攻,正是因為脾氣暴躁,新陳代謝旺盛,對食物的充滿着強烈的需求,蜜獾才會顯得如此好鬥。
而蜜獾雖然兇猛異常,但也不是無敵的,面對大型食肉動物還是不一定能逃過淪為吃掉的下場。對蛇毒的優越抗性也是作為在長期進化中得來異於其他動物不同的代謝機制,蛇毒如果積累太多,蜜獾還是會因為中毒而死。對於這種又臭又硬的傢伙,獅子獵豹們花上九牛二虎之力就為了吃這一點肉,實屬不划算,更不如充滿肉質的草食動物。
獅子捕食蜜獾
結語
為了在非洲大陸上生存下來,這個身型不大的小動物用盡了自己的全力去對抗這個遍布危險的世界。與其說沒有動物能對蜜獾造成實質的嚴重危害,不如說這是它自己爭取來的,在任何時候都絕對不妥協不認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它沒有選擇,只有主動出擊才不會讓自己處於下風,即便拼上性命也讓對手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狠勁給非洲草原上又增添了一份力量感。
生死看淡,不服就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