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暫的國家。從1783年建國至今,也就200多年。正因為沒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探究,所以美國將眼光放在未來,在科技上的成就反而遙遙領先。恐怕連他們當年的宗主國英國也不會想到,短短兩百年的時間,美國就取代了英國的霸主地位。那在美國獨立時,同時期的清政府又在做什麼呢?咱們接着往下看。
美國獨立運動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建的國家,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後來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來到北美,到18世紀30年代,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已經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正是美國獨立時的那13個州。而對於當時的大英帝國來講,北美殖民地就是負責為他們“造血”的地方。只要英國本土公民過得好,北美人民生活得好與壞,他們一點也不關心。
波士頓傾茶
為此,英國一方面使北美淪為他們原料的供給地,另一方面又將北美視為工業品傾銷的市場。為了實現貿易順差,英國政府對北美殖民地進行殘酷地剝削。儘管英國政府想方設法割裂北美各殖民地間的聯繫,但由於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各殖民地內部的聯繫反而愈發緊密。
美國獨立運動
隨着時間的推移,英屬北美殖民地不僅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而且還有了共同的語言和文化,並覺醒了民族意識。最終,北美各地爆發反抗英國的獨立運動。經過長達八年的戰爭,以及法國的干預,美國終於獲得獨立。從此開始走上了快車道,並一步步超越它原先的宗主國英國。那同時期的中國又是什麼樣呢?
美國獨立
清朝當時的狀況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於1783年,結束的標誌是雙方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而根據中國的記載,當時正處於乾隆四十八年,自詡為“十全皇帝”的乾隆皇帝,正在準備人生中的第六次下江南。乾隆皇帝一生最崇拜的人,便是他的爺爺康熙。所以康熙做過的事,乾隆都會進行模仿。六下江南,便是乾隆對爺爺腳步的追隨。
乾隆劇照
康熙南巡或微服私訪,目的是為了體察民情或監督河工,治理黃河。雖然乾隆表面上聲稱自己也是為了達到這些目的,但事實上,乾隆下江南更多是為了享受。他每次出巡都是前呼後擁,有大批后妃、王公親貴和文武百官跟隨。沿途修行宮,搭彩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為了照顧好他的衣食住行,需要攜帶大量的馬匹和人員物資,沿路官員也要進獻山珍海味,還要從各地運來美食。一路上勞民傷財,耗資巨大。他的每一次出行,都會造成國庫的巨大虧損。
乾隆下江南
當然,喜好遊玩的乾隆也不會白白等一年。1783年5月,他便開啟人生中的第三次東巡盛京。之所以頻繁地東巡,也是因為他爺爺康熙曾干過這事。不過康熙在東巡吉林時,發現了沙俄的野心,為後來的雅克薩之戰提前做好了準備。乾隆回東北,則完全是出於炫耀的心態。因為他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溯閣終於建成。
乾隆東巡
在乾隆東巡的過程中,一路上聲勢浩大,受到了沿途官員和蒙古王公的夾道歡迎。為了顯示自己皇帝的霸氣,他對沿途覲見的蒙古王公都進行了封賞。而他的一次次揮霍,都是在消耗大清的國力。唯一辦的好事,就是他一高興免了一些郡縣的賦稅。在到了黑龍江、吉林之地,他也只是象徵性地緬懷祖先創業的不易,根本沒有察覺到世界局勢的變化。5個月後,乾隆又回到了京城。次年開啟新的遊玩。
結語
雖然乾隆號稱他統治時期為“康乾盛世”,但這只是虛假繁榮,且他無節制地揮霍錢財,導致國庫空虛,大清由盛轉衰。最為關鍵的是,他閉關鎖國,沒有認清世界的形勢,導致中國失去了發展的契機。而同時期的美國,卻打破了英國的限制,開啟了全新的探索。所以二者的結果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