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過:“研究毛主席越多,越能體會到毛主席的偉大,也越能體會到自己的渺小。”
確實如此,毛主席的一生,豐功偉績數不勝數,無論在政治、軍事、戰略、理論、文學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世人無法企及的偉大成就。
美國前總統福特評價說:“毛澤東給人類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的確是我們時代的一位最傑出的人物。”
法國前總統德斯坦也高度評價說:“毛澤東是人類思想的燈塔。”
意大利社會民主黨前書記薩拉蓋特更是評價道:“毛澤東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紀,而且是所有各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人物之一。”
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毛主席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體會毛主席的不同凡響之處。
毛主席的“大仁”
什麼是仁政?在古代就是“輕賦稅”,讓農民有田種,有飯吃。
但是,在毛主席看來,這些只是“小仁政”,而不是“大仁政”。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讓中國人見識到了工業化的巨大威力,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實業救國之路。
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是世界發展的大勢,誰也改變不了,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工業能力,即使再富有,也是不安全的。
在這種背景下,“仁政”自然就有了新的含義。
毛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在政治上已經獨立,但要做到完全獨立,必須實行國家工業化。工業不發展,即使是獨立國,依然有可能變成工業國的附庸。”
因此,為了讓新中國真正強大起來,中國人不再被西方列強欺負,必須要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
毛主席深知,只有先把重工業發展起來了,才能帶動輕工業的發展,然後帶動農業的快速發展,真正實現現代化。因此,優先發展工業,讓農業暫時做出一些犧牲,就成為建國初期的重要發展方向。
這就是新時代的“大仁政”。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個發展道路,比如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梁漱溟,就在一次全國會議上公開批評說:“解放後這幾年,農村變空了,城鄉發展差距太大。城市裡的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農民則在九地之下!”
對此,毛主席特地在會議上嚴肅地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毛主席的這段話,就充分詮釋了“小仁政”與“大仁政”的區別。
“小仁政”當然有其可貴之處,不能讓農民吃虧,但是,這種“小仁政”是有局限性的,在全球工業化的大背景下,如果過度關注農業而忽視了工業,是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沒有工業的帶動,農業也會一直處在一個非常低級的發展狀態,無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而毛主席提出的“大仁政”,就是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態,優先發展工業,然後用工業的成果來帶動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的產業模式,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大仁政”思想是非常正確的,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實現中華之崛起,是離不開完備強大的工業體系的。
毛主席的“大義”
義分“小義”與“大義”,對朋友、對個人的義是小義,對國家、對民族的義是大義。
對朋友的“小義”,大多數人都能做到,但是當為了國家民族的“大義”,需要你做出選擇的時候,有很多人都做不到。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
消息傳來,紅軍將士們無不歡欣鼓舞,蔣介石這個殺害無數革命志士的劊子手,終於得到了懲罰,人人慾殺之而後快!
但是,毛主席卻說:蔣介石不能殺!
即便蔣介石有一萬個可殺的理由,但是還有一個不能殺的理由,就是民族大義。
日本人對中國垂涎已久,時刻妄想着吞下中國這塊大蛋糕,因此,多年來一直在扶植各地軍閥,妄圖將中國重新拉回軍閥混戰的時代,因為中國越亂,對日本人就越有利。
當時,蔣介石至少在名義上已經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這是日本人不願意看到的,因此,當蔣介石被扣押後,日本人的興奮程度,甚至在紅軍將士們之上。
在日本人的挑唆和支持下,何應欽的野心急劇膨脹,聲稱要派幾十萬大軍征討張學良與楊虎城,將西安炸成一片廢墟,為蔣介石報仇!
蔣介石還沒死呢,你們就喊着為他報仇,何應欽的用心可謂極其險惡,就是要置蔣介石於死地,自己取而代之。
要知道,何應欽一直都是鐵杆兒的“親日派”,如果他真的上了台,中國就徹底淪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了!
而且,如果蔣介石一死,各地軍閥必然會死灰復燃,讓中國重新陷入軍閥混戰的亂世,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因此,為了民族大義,毛主席做出了一個讓大家都很難接受的決定:派周恩來去西安,爭取和平解決西安事變。
在毛主席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安全回到了南京,粉碎了日本人的陰謀。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被迫接受了與紅軍的合作,同意國共合作抗日,最終讓中國人民贏得了這場偉大的抗日戰爭的勝利!
這就是毛主席的偉大之處,考慮的不是個人的“小義”,而是國家民族的“大義”,只要能實現國家的“大義”,暫時犧牲一些個人的“小義”,是完全值得的。
毛主席的“大智”
說起毛主席的智慧,那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說,中國革命的每一次勝利,都體現了毛主席的大智慧。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初期,一直由陳獨秀領導,這位革命先行者有着他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也有着不可忽視的缺陷,就是長期奉行右傾路線,主張與國民黨合作,共同發展。
但是,這種“書生氣”的思想,在流氓出身的蔣介石面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蔣介石瘋狂的屠刀下,中國共產黨員從原來的六萬多人,一下子只剩下了一萬多人!
在這個危急時刻,毛主席提出了著名的口號:“槍杆子里出政權。”主張共產黨要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不能依靠別人。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個口號的提出,直接挽救了共產黨的革命事業。
再後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失利,革命再次陷入低潮,又是毛主席破天荒地提出了“黨指揮軍”的建軍思想,把黨組織建立在連上,在各級都設立黨代表制度,全面實現黨的領導。
這次著名的“三灣改編”,從根本上解決了舊軍隊沒有思想、沒有主義、意志不堅定、戰鬥力不強的弱點,從此我黨才正式出現了真正的“人民軍隊”。
很多年後,羅榮桓元帥回憶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如果不是這樣,紅軍即使不被強大的敵人消滅,也只能變成流寇。”
另外,毛主席還有一個重要的智慧,就是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思想。
中國共產黨之前的發展方向,都是照搬蘇俄的革命模式,主張全力爭奪中心城市,比如李立三提出的著名的“會師武漢、飲馬長江”,還有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等等,都是這樣的思路。
但是,因中國共產黨的實力太過弱小,結果在實力強大的敵軍面前屢屢碰壁,損失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破天荒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戰略,主張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只要能解決了農民的問題,其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起初,毛主席的這個思想遭到了黨內很多人的反對,認為這是落後的“農民起義”,不是現代革命,毛主席也因此數次被降職。
但是,歷史已經證明,毛主席的智慧就是比別人高明,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就是沿着毛主席指出的道路走出來的。
後來,聶榮臻元帥感慨地說:“從白區到中央根據地,越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就越是感到王明等人推行的路線是錯誤的,逐步形成了我的堅定認識:只要毛澤東同志的主張得勢,革命就大發展,反過來,只要王明路線佔上風,革命就受挫折,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就遭殃。”
到了全面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的強悍火力,相繼慘敗於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很多戰役都是損失慘重,幾乎沒有抵抗之力,也讓全國軍民陷入了一片悲觀的狀態,認為中日雙方的實力太過懸殊,中國完全看不到希望。
連抗日名將李宗仁都感慨地說:“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以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因此,包括很多高級官員、高級將領,都被日軍打怕了,想跟日本人求和。
這時候,毛主席在延安的一座窯洞里,用了八天九夜的時間,以無與倫比的智慧寫出了一本《論持久戰》,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詳細縝密的推演論證,駁斥了“亡國論”與“速勝論”,說明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以及怎樣進行“持久戰”,最後得出結論:中國必勝、日本必敗!
“論持久戰”的提出,頓時如撥雲見日,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和決心,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也再次證明了毛主席的智慧之高。
毛主席的“大勇”
毛主席之“勇”,世人皆知,重慶談判時,大家都知道這就是蔣介石擺下的鴻門宴,但毛主席淡然一笑,慨然赴約,當面挫敗了蔣介石的陰謀,被時人譽為“彌天大勇”。
1947年,毛主席率領中央機關撤離延安,走到黃河邊時,被黃河擋住了去路,後面又有胡宗南的數萬大軍追捕,如何脫身?毛主席大手一揮,“不打敗胡宗南,絕不過黃河!”
當時,天降大雨,大家躲在一座山溝里,國民黨軍已經近在咫尺,馬蹄聲就在耳邊,但是,毛主席神情自若,渾然不懼。
事後,很多人都佩服地說:“毛主席的勇氣讓人望塵莫及,用‘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都不足以形容!”
如果說這些只是“開胃小菜”,那麼,抗美援朝就是“大餐”了。
抗美援朝,絕不只是一場簡單的戰爭,而是需要具備“彌天大勇”才能做出的決定。
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都不贊成打,畢竟剛剛建國,百廢待興,急需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而且,對面是當時的頭號強國美國,無論是在綜合國力,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堪稱天上地下,比抗日戰爭更加艱難百倍!
周總理後來說過:“對於這樣一場戰爭,在我國人民內部也不是容易解決的。有些人說,我們自己剛剛解放,朝鮮雖然是鄰邦,我們也應該先顧自己。所以,要下這個決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對付的是美國,它打的又是聯合國的旗號。”
當時,就連美國人也沒有想到中國會出兵,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說:“所有有關總統的顧問,不論文的還是武的,都知道出了毛病,但是什麼毛病,怎樣找出來,怎樣處理,大家都沒有主意。……我們的困惑集中在兩個主要問題上:中國的軍事力量在北朝鮮的實際情況究竟是怎樣的?以及他們的企圖是什麼?這是中國單方面採取的行動,還是莫斯科命令他們干涉的?”
其實,別說美國人了,就連北朝鮮人、蘇聯人,都對中國敢不敢出兵沒有奢望,畢竟這是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爭。
但是,毛主席卻以彌天大勇,力排眾議,發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可以提出幾十條、幾百條甚至幾千條顧慮,這些顧慮都是可能發生的。但是,我們應該在朝鮮爭取反美的勝利,應該給美帝國主義這個世界各帝國主義侵略陣營的頭子一個打擊,把它的氣焰打下去!”
這就是毛主席的勇氣,你美帝國主義再強大,我也要把你的氣焰打下去!
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這個決策是英明而偉大的,打完這一仗,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提升,再也沒有人敢小看中國了,國內迎來了幾十年和平建設的時間,真正實現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這就是毛主席的大仁、大義、大智、大勇,放眼人類幾千年歷史,也很少有人能跟他媲美!
(參考資料:《雄才偉略毛澤東》《歷史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與周恩來》《抗美援朝高層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