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上方的“關注”。歡迎您點贊評論轉發,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前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懷着激動的心情,劉忠踏上了回家的道路,他這是去找幾十年未見一面的母親,可回到家鄉之後,劉忠看到自己的家已經是一片荒蕪的景象,他不可置信地詢問路人:
“這家人去哪兒了?”
“誰知道呢,打了幾十年的仗,或許早都出去逃命了。”
劉忠有些失落地低下頭,但他並不打算放棄,歷經千辛萬苦後,他終於找到了已經靠乞討為生的母親。
劉忠淚如雨下,他無法想象這三十年里母親都經歷了什麼,她到底是怎麼撐下來的?
參加紅軍
1906年,劉忠生於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才溪村。年少時的劉忠上過幾年私塾,認字倒是沒什麼問題,但要是再往上就有些吃力了。由於家庭條件不好,劉忠不得不輟學回家干農活,這一干就是好多年。
這些年裡,每逢看到有關國家大事的新聞,劉忠總要停下來仔細看看,雖然他只是個農民,但他的心中一直懷着一個報國夢。
可惜時運不濟,劉忠始終沒能等到合適的機會。
1927年,紅軍的一支部隊駐紮在上杭縣,這讓原本就有些想要參軍的劉忠很是興奮,但他也有些為難,畢竟劉忠也不知道母親會不會答應他去參軍。
正在劉忠為此感到心煩意亂的時候,劉忠的母親找到了他,母親對他說:
“你將來有什麼打算嗎?有沒有想過去參軍,紅軍現在到了我們這,這是一個好機會,你不該像我們一樣種一輩子的地,出去闖闖吧,興許能混個好日子。”
劉忠見母親這樣說,連忙滿口答應。其實劉忠的母親早都看透了兒子的心思,劉忠從小到大都是個不安分的主,雖然平時看上去不怎麼爭強好勝,但是作為母親的知道,兒子這都是為了這個家,所以才把這些心思藏了起來。
得到母親的支持後,劉忠便來到了紅軍的徵兵處詢問:
“同志,你們這還招人嗎?”
“招啊,當然招,你要是想來,隨時都可以來報道!”
劉忠很是開心,他在登記冊上填上名字,辦理了手續之後便回了家。母親看到劉忠滿臉歡喜地回來,知道兒子這是成功當上紅軍了,她鼓勵兒子以後要好好表現,爭取在紅軍中謀個職位。
劉忠聽完連連點頭稱是,能成為紅軍的一員他當然開心,可這意味着他要和母親告別,紅軍征途漫漫,何時能回到家鄉還是個未知數。
兒子眼中的哀愁被母親一眼看穿,她對劉忠說道:
“別怕,我一個人沒事的,你要是有空了回來看看我就好。”
就這樣,劉忠成為了紅軍的一員,因為劉忠表現良好,不久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劉忠在紅軍中的進步很快,先後擔任了上杭縣赤衛軍軍需長、紅一軍團第11師33團政委、軍團司令部偵查科科長等職位。
長征功不可沒
劉忠成為偵查科科長之後,時常需要奮戰在第一線,他和其他的偵察員們必須在大部隊到來之前摸清楚情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大部隊的安全。
偵察員是一個非常重要但也很危險的兵種,他們很容易和敵人的前鋒部隊打照面,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敵人的攻擊。
不久後,劉忠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考驗,當時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戰鬥失敗,被迫進行長征,劉忠作為偵察科長,就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為大部隊找到合適的進軍路線,同時還要警惕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
歷經萬難之後,紅軍終於走到了湘江,這裡駐紮的是白崇禧的部隊,聽聞紅軍要渡江,白崇禧命令部隊後撤,他並不打算和紅軍有直接衝突,相比於和紅軍拼個你死我活,白崇禧更樂意保存實力。
劉忠在得到這一情況之後迅速報告給了上級,並提議迅速渡江,以免夜長夢多。但等到命令下來的時候為時已晚,此時大批的國民黨軍隊已經佔領了湘江附近的全州,將紅軍渡江的道路完全堵死。
當時紅軍已經有一部分的軍隊渡過湘江,還有一部分正在渡江,正是紅軍戰鬥力被限制的時候,國民黨軍隊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鑒於此種情況,中央決定調動沒有渡江的部隊保護正在渡江的部隊,一定不能讓敵人將紅軍攔腰斬斷。
同時中央決定派劉忠帶領一部分的偵察兵出去打探敵情,儘可能地佔據有利地形,為紅軍渡江再添一份助力。
接到命令後,劉忠率領部隊從全州城郊繞道,一直走到全州西部的資源等地,然後在附近駐紮,這裡有險要的地形作依託,可以很好地抵擋全州方向的國民黨軍隊。
由於遇到了劉忠部隊的攔截,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無法越過資源對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進攻,因此他們把所有的怒火全都發泄到劉忠所在的部隊,他們將資源圍了個水泄不通,看樣子是要把劉忠圍死在資源。
劉忠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突圍,正面對抗是不可能的,就劉忠率領的這點人,還真不夠國民黨軍隊塞牙縫的,既然不能訴諸武力,那就智取。
劉忠讓幾個同志脫掉軍裝換上便衣,然後在敵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佔領了梧桐要隘口子,等到敵人反應過來的時候,劉忠已經率領部隊從梧桐要隘口子撤離,成功擺脫了敵人的包圍圈,然後和已經成功渡江的紅軍會合。
等到會合之後,劉忠才知道這一次戰役打得是多麼慘烈,渡江前紅軍總共有八萬六千多人,可等到渡江結束,紅軍就只剩下了不到四萬人,足足有一半多的同志犧牲在戰場上。尤其是負責殿後的紅三十四師在此次戰鬥中幾乎全軍覆沒。
紅三十四師的戰士大都是閩西子弟兵,因此當新中國建立後,劉忠曾萬分感慨地說道:
“如果沒有湘江之戰,解放後我們福建的將軍,不知道要多出多少!”
此後在漫長的長征途中,劉忠出色地完成了上級派出的任務,也得到了紅軍領導人的認可和讚揚。
劉伯承元帥曾公開說:
“劉忠是個好同志,長征中他功不可沒!”
智取北高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戰爭並沒有結束,雖然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開始和中共中央談判,但是他們這樣做不過是權宜之計,是為發動內戰拖延時間。
同年八月下旬,蔣介石邀請毛主席到重慶談判,看似和和氣氣,實際上暗藏殺機。
在毛主席去重慶的同時,蔣介石派軍隊對解放區發起進攻,其中蔣介石的嫡系閻錫山率領一萬七千人向太原進軍,試圖攻佔上黨地區,然後一次要挾毛主席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和妥協。
毛主席當然知道蔣介石的想法,因此在出發前,他召見了上黨地區軍隊的負責人劉伯承和鄧小平,對他離開後的具體事宜作了部署。毛主席說:
“晉冀魯豫軍區的任務,首先是消滅進攻上黨之敵,除去心腹之患。只有打得好,才能談得好,你們仗打得越好,我就回來得越快。”
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後,劉伯承和鄧小平立即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會議上決定這一次不能被動防守,而是要主動出擊,一定要將進犯上黨的閻錫山部隊消滅,給毛主席的談判桌上加一個足夠分量的籌碼,也讓蔣介石看看工農紅軍的實力。
劉忠當時正是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部下,他所帶領的386旅在會議上接到的任務是攻打長子縣城,這可不是一個好打的地方。
長子縣城是出了名的堅固,日本在此地駐紮的時候,曾對縣城的防禦工事進行過加固,等到閻錫山到了之後,他在日軍加固的基礎上又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固。除了鐵絲網,還有手雷、拒馬等防禦工事,所以386旅面臨的將是一場惡戰。
果然,當386旅的第772團向長子縣城發起進攻的時候,他們便遇到了一道難以越過的障礙:北高廟。這是一座陡峭的孤山,閻錫山的部隊在此地築造了防禦工事,由於地形險要,772團連續衝鋒了四次都未能將北高廟攻下來。
作為旅長,此時的劉忠也有些着急,要是連北高廟都打不下來,那毛主席交代給他們的任務就更不可能完成了。
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劉忠決定讓772團先停止進攻,等到天黑以後再攻打北高廟。劉忠這樣決定的原因並不複雜,772團是一支擅於夜戰的部隊,他們在多次的夜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等天黑以後,772團的戰鬥力會得到不小的提升。
當天夜裡,772團在劉忠的指揮下開始對北高廟發起最後的攻擊,為了打開一個通道,386旅將所有的山炮全部對準北高廟。
一輪轟炸之後,北高廟的城牆被炸開一個缺口,隨着衝鋒號響起,772團的戰士們前仆後繼地往前衝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了高坡,成功把敵人壓制在北高廟之內。之後772團的戰士們從各個方向登上北高廟。
敵人眼見大勢已去,要麼倉皇出逃,要麼繳械投降,772團成功拿下北高廟。這一仗772團俘虜敵官兵1500多人,其中就有閻錫山的挺近第二縱隊司令白映瞻。
戰果輝煌的大殲滅戰
在772團攻克北高廟的同時,386旅的其他部隊也完成了作戰任務,接下來的便是最後的任務:攻打北關。然而就在戰士們正在修建交通壕的時候,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地面頓時變得泥濘不堪,交通壕也變成了泥水溝。
無奈之下戰士們只能暫時停止修築工事,他們打算等雨停之後再做打算。
沒過多久,劉忠接到了來自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的電話,陳賡說:
“閻錫山向北關方向增援兩萬人,已經在第七軍團副司令員彭毓斌的率領下到達沁縣,請務必小心。”
這個情況讓劉忠陷入了兩難之地,現在大雨傾盆根本不好攻城,如果強行開戰,如果被敵人黏住,等到敵軍援兵到了,那他們就很難撤退。可要是不進攻,敵人援兵到達之後一樣不好攻城,甚至可能會浪費更多的時間。
就在此時,司令員劉伯承和鄧小平給劉忠下達了命令,根據劉鄧二人的指示,劉忠將小部分的部隊留下來佯裝攻城,其餘所有的部隊分東西兩路埋伏在敵軍援兵的必經之路,打算來一個圍點打援。
敵人援兵的速度要比他們想象中的快一些,因此等到386旅到達老爺嶺的時候,發現已經被敵軍佔領,由於地勢險要,386旅屢攻不下。強攻不行便只能智取,趁着夜色,396旅切斷佔據老爺嶺的敵軍與主力部隊的聯繫,並控制了當地的水源。
吃飯喝水可是大事,敵軍因此開始猛烈地反攻,但均被擊退。敵人眼看陣地守不下去了,因此慌忙逃竄,386旅也成功完成此次作戰任務,將敵人援兵阻截在老爺嶺之外。
不久後,劉忠發現增援的敵軍竟然開始後撤,這讓劉忠有些不敢相信,畢竟解放軍的包圍圈裡還有國民黨的部隊,援兵怎麼就開始撤退呢?經過偵查之後,劉忠不得不相信這一事實,原來是彭毓斌覺得無法攻克386旅的防線,就準備原路返回。
劉忠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決定帶領20團去截擊後撤的敵軍援兵。這可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決定,因為敵人有兩萬多人,可劉忠帶領的20團只有兩千人,敵軍的人數是我軍的十倍。
當然劉忠的目的不是用這一個團來殲滅敵軍,而是擋住敵人後撤的道路,然後等待大部隊的到來,到那時我軍就可以對敵軍完成合圍,從而將敵軍一舉殲滅。
面對敵人一次次的衝鋒,劉忠臨危不亂地指揮着20團的戰士們,將敵軍死死地堵在後撤的道路上,一天內,敵人整整發起了八次進攻,但均被20團擊退。
次日凌晨,386旅各部趕來支援,敵軍再也沒有逃跑的可能。敵人見狀徹底失去了鬥志,隨後386旅發起了最後的進攻,將上黨的敵軍全部殲滅,這是閻錫山總兵力的三分之一,是解放戰爭初期的一次大勝利。
打贏這場仗後,劉忠曾說道:
“這是一個乾淨、徹底、戰果輝煌的大殲滅戰。”
上黨戰役的勝利讓蔣介石沒有了要挾的資本,劉忠順利完成了毛主席交代的任務,讓毛主席回來的日子大大提前。
母親,我回來了
後來劉忠陸續參加了解放戰爭的多次戰役,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1955年,中共中央為開國將領們舉行授銜儀式,劉忠被授予中將軍銜。
將家事安定得差不多之後,劉忠便準備把母親接過來一起住,因為公務纏身,劉忠只能派人替他回去接母親,可等了又等,遲遲不見母親的到來。
不久後,劉忠接到了去老家接母親的人的電話,那人說:
“首長,您給的位置有問題啊,這裡已經沒有人住了,房子已經一片荒蕪,我也四處問過了,沒有人直到您母親到底去了哪裡。”
聽到這樣的結果後,劉忠再也顧不得手裡的工作了,他匆忙向下屬交代了大致的工作後,踏上了返家的路程。等到他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的時候,發現果然和電話中聽到的一樣,老房子已經荒蕪的不成樣子,村子裡也沒有一張熟悉的面孔。
此情此景,劉忠覺得有些難受,因為忙着革命事業,二十多年來他竟然一次都沒有回去看過母親,現在有時間了,可是母親到哪裡去呢?
劉忠決定先不回去,就在這個地方邊等待邊打聽母親的消息,他覺得母親如果還活着的話,就一定會回到這裡的。
劉忠回到家鄉的事情在當地迅速傳開,關於他母親不知所蹤的消息也人盡皆知,人們都忙着劉忠找他的母親,可是幾天過去了,劉忠還是沒有見到母親。
就在劉忠快要絕望的時候,他忽然看見遠處走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他覺得是母親,可他又不敢相信,眼前的這個人實在是穿的太破舊了,可等到那人走近的時候,劉忠這才相信這就是他的母親。母子二人緊緊地抱在一起,全都哭成了淚人。
劉忠邊哭邊說道:
“母親,我回來了,您受苦了。”
“回來就好,回來就好,我不苦。”
結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劉忠將軍是幸運的,他找到了二十多年未見的母親。
可在那場戰爭中,有無數的母親失去了兒女,還有無數的孩子失去了母親,他們是不幸的,他們的不幸,是對不正義戰爭無聲的控訴。
參考資料:
“一野”名將譜 北戰南征——中將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