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義社兄弟們,是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宋朝的基本力量之一,以他為首的“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他們十人結拜成為異姓兄弟。
趙匡胤義社兄弟們,在建立宋朝後,趙匡胤對他們如何?他們是怎麼死的?他們的兒子如何?我們分別聊一聊。
第一位:石守信
趙匡胤的義社兄弟石守信,是所有兄弟中最為信任的,也是最為親密的,也是幫助趙匡胤最大的!他們有兄弟情,又幫助趙匡胤兵變坐上江山。
石守信,河南開封人,在後漢時隸屬於郭威帳下,後周建立後,升任禁軍親衛都虞候,高平之戰,因功升親衛左第一軍指揮使,不久又升任殿前司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以後一路升遷,到了顯德六年,石守信接替趙匡胤的殿前都指揮使,而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用一快小木板上的讖言擠走他,這也是趙匡胤的轉折點,到了此時也是趙匡胤和石守信感情升溫的時候,柴榮死後,石守信仍然兼職殿前都指揮使,因為石守信一直是趙匡胤的副手,所以他們兩兄弟業是最為親密的,也為陳橋兵變打下了基礎。
顯德七年,石守信作為留守京師的殿前司最高長官,趙匡胤陳橋兵變前,派人告知了石守信,他作為內應,立即部署及策應趙匡胤,趙匡胤能進京師,石守信應為第一功勞。
趙匡胤建立大宋後,石守信也確實被列為功臣之首,此後隨趙匡胤平定李重進之亂,在建隆三年,石守信知道趙匡胤的心思,自己上表解除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石守信升為中書令,一直任天平節度使,十七年沒有出過遠門,一直斂財,家財巨萬,太平興國九年逝世,終年五十七歲。
石守信的長子石保興,隨太宗征戰北漢,宋真宗時在與西夏之戰中有功勞,歷任知州。
石守信的次子石保吉,娶了太祖之女延慶公主,999年屯兵大名府防禦遼國,1004年以武寧軍節度使兼同平章事為使相。次年,改鎮安軍節度使以使相就鎮。1009年,妻子病逝,1010年石保吉逝世。
第二位:楊光義
他是五代後周將領之一,事迹不詳,只知道,他在北宋最後官銜為保靜軍節度使。
第三位:王審琦
趙匡胤的義社兄弟之一,陳橋兵變的內應之一,顯德五年到陳橋兵變,一直是石守信的屬下,所以和石守信一同作為內應。宋朝開國元勛排第四。
他是河南洛陽人,字仲寶,後漢末期投奔郭威,後周時任殿前鐵騎指揮使,和其它兄弟一樣都是禁軍中的頭領,955年也是高平之戰,因功升鐵騎都虞侯,改鐵騎右廂第二軍都指揮使。從此幾年時間和趙匡胤分開了,在顯德三年柴榮攻南唐時,立了大功,攻佔舒州,改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顯德四年率軍首先攻入紫金山寨,大敗南唐軍隊,轉殿前司控鶴右廂都指揮使,顯德五年因在濠州,楚州立了功勞,改任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到陳橋兵變為止,一直在石守信手下,柴榮死後,柴宗訓繼位,王審琦任殿前都虞侯。
顯德七年,王審琦和石守信作為內應,參與陳橋兵變,大宋建立後,升任殿前都指揮使,泰寧軍節度使。
後來參與兩次平叛,一次是昭寧節度使李筠謀反,一次是李淮南節度使重進謀反。
在趙匡胤解除兵權時,王審琦的殿前都指揮使被罷免,出任忠正軍節度使,一呆就是八年。王審琦在任上,治理的思想契合趙匡胤加強皇權的目的。
969年,王審琦在趙匡胤親征北漢時,被任命為御營四面都巡檢,970年改任忠武軍節度使,只是遙領不去赴任,因為他可以說是趙匡胤的“布衣之交”,又因為她本身不善喝酒,趙匡胤宴會時都強令其飲酒,有時候還連續喝十杯,973年,史書記載“暴疾,不能語”,有可能是腦溢血了,974年去世,終年五十歲。這也算是喝死的了!趙匡胤本想和布衣之交的兄弟共富貴,沒想到喝了幾年酒,變相的被害了!
其實眾兄弟里,趙匡胤對王審琦非常不錯了,不光是對他本人,對他的兒子王承衍,還許以長女昭慶公主,大宋皇室對其後代子孫都不錯,王承衍的曾孫王師約,娶了宋英宗的長女徐國公主,王師約的兒子娶了宋神宗四女惠國公主!這也是趙匡胤兄弟後代中,在宋朝活的最好的!
第四位:劉慶義
官銜忠遠軍節度使,但是北宋初沒有忠遠軍,所以極有可能是安遠軍節度觀察留後,事迹不詳。
第五位:劉守忠
他的事迹不詳,不過他是河南安陽人,父親劉萬國,應該在後周任河中府馬步軍都指揮使。劉守忠兒子劉用,曾經是宋太宗晉王府屬官,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宋真宗時歷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職。
第六位:李繼勛
他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中,升職最快,最高的也是李繼勛,他也是第一個建節的節度使。始終壓着趙匡胤一頭。眾兄弟中的領頭羊有時也是李繼勛。因為當時處於地方,沒有參加兵變,所以不屬於大宋功臣。
李繼勛,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後漢末,李繼勛投奔郭威。後周初已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955年,參加高平之戰,因功升殿前都虞侯,不久,改任虎捷右廂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這時候趙匡胤才繼任殿前都虞侯。同年十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使。趙匡胤繼李繼勛之後的永州防禦使。
至此為止,李繼勛的官位最高,他也是兄弟中最年長的!到了顯德三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李繼勛作戰不利,官職被免,出任河陽三城節度使,而趙匡胤這時候才剛剛升職節度使。現在李繼勛在屈居趙匡胤之下,顯德六年攻打遼國時,李繼勛任戰棹左廂都部署,這時候李繼勛成為了趙匡胤的屬下。
宋朝建立時,李繼勛在外地出任節度使,沒有參與陳橋兵變。
建隆元年,李繼勛在潞州行營朝見趙匡胤,遷移昭義軍節度使鎮壓被平定地區,後來在攻打北漢時屢立功勞,967年加同平章事為使相,968年指揮大軍攻入北漢,在瀟河與北漢馬峰的先頭部隊遭遇,展開交戰,大獲全勝,斬首2000,獲馬500匹,擒北漢將張環、石斌,奪汾河橋,直抵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圍攻太原。由於遼國的救援北漢,不得已退回大宋境內。
969年二月,李繼勛又一次,作為前軍都部署隨趙匡胤進攻北漢,主要攻打太原城南,配合趙匡胤四面圍城策略,970年遷移天雄軍節度使。
太宗繼位後,李繼勛的使相銜升為侍中。977年,李繼勛回洛陽治病,以太子太師致仕,醫治無效病死,終年62歲,追封隴西郡王,謚庄武。
李繼勛作為義社兄弟中最年長的,雖然沒有參與陳橋兵變,但是趙匡胤對他也沒有埋沒,就是沒有石守信受寵而已,而太宗也沒有對他怎麼樣,能得善終,非常不錯了,無欲則剛啊!
他的兒子們,李守恩,官至如京使;李守元,官至北作坊使;李守徽,任崇儀副使。
第七位:王政忠
事迹很簡單,開寶八年(975年)五月,王政忠以解州刺史權知晉州兼兵馬鈐轄。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宋太祖命党進、潘美為帥,進攻北漢,一路大軍由郝崇信和解州刺史王政忠統領,從汾州進攻太原。此後事迹不詳!
第八位:韓重贇
作為趙匡胤的義社兄弟之一,也是陳橋兵變的參與者,在建立北宋後,由於趙匡胤的看重,擴建皇城的修建,黃河的堤壩的修築都是他,所以有人嫉妒陷害他,差點被趙匡胤給殺了!
韓重贇年少從軍,非常勇猛,跟別的兄弟一樣,也是投奔郭威,後周建立後,補任左班殿直副都知。
柴榮繼位後,韓重贇也參加了高平之戰,升任殿前司鐵騎指揮使,後來也和王審琦一樣,和別的兄弟錯開了幾年,一起在南唐的戰鬥中立了功勞,授虔州刺史。
在陳橋兵變後,“以翊戴功”,升任龍捷左廂都校、領永州防禦使。
960年五月,韓重贇在征討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時,因功把六功臣之一的張光翰擠走了,升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節度使,從這裡開始趙匡胤就一步步解除兵權了,九月征討李重進,因功任淮南行營馬步軍都虞侯。
杯酒釋兵權後,出任殿前都指揮使、義成軍節度使,成為殿前司長官。他現在的路線,和當時趙匡胤一樣,為以後埋下了隱患。
韓重贇又一次頂替了別人的職位,還是義社兄弟王審琦的職位,一躍成為殿前司正長官。
由於後來趙匡胤的兩次任命,一次是962年,皇城按洛陽宮殿擴建,就是由韓重贇督建,另一次是966年,黃河在滑州決口,又是韓重贇的主管,督軍士民夫修河堤,因為這都是油水很足的工程,別人沒辦法撈油水,所以引起別人的嫉妒,拿他的職位說事,因為他現在的職位就是趙匡胤發動政變前的職位,所以趙匡胤不由分說就想殺了韓重贇。由於趙普的勸諫才沒有被殺,但是967年二月解除了他的軍職,出為任彰德軍節度使。
因為義社兄弟情,在趙匡胤親征北漢時,韓重贇任為北面都部署,夜襲並大敗契丹援軍,獲馬數百匹,974年逝世。
長子韓崇訓,基本上都是在大宋西北任職,坐過石州,麒州知州,更是抵擋了多次李繼遷的進攻,咸平四年六月,參與抗遼戰爭。咸平六年,升為樞密都承旨。景德三年,韓崇訓升為檢校太傅、簽署樞密院事成為樞密院次長官,次年八月以患眼疾懇辭而免職。
次子韓崇業娶趙廷美之女雲陽公主,趙廷美被趙普陷害,受牽連降為涪陵縣公,同時韓崇業也被貶往房州。984年趙廷美死後,才又復出任職。
韓重贇作為義社兄弟之一,文武雙全,參與了陳橋兵變,因別人的嫉妒被陷害,由於趙普的幫忙,有驚無險安然無事,同時也是義社中得以善終的兄弟,其次子也是有驚無險。
第九位:劉廷讓
他是眾兄弟中出身最好的,不確定有沒有參加陳橋兵變,他也是死的最奇葩的!自己不想活了,因事絕食而死。
劉廷讓,本名光義,因避諱趙光義被賜名廷讓,曾祖是劉仁恭,祖父劉守文是唐末割據勢力,祖父被其弟劉守義斬殺,父親劉延進逃難,在郭威鎮守鄴都時投奔其帳下,官至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由於史料不全,到大宋建立前的事迹很少,有沒有參與陳橋兵變不知道,到了宋太宗時又有了他的記載,估計是和趙匡胤等義社兄弟分開了,到了地方一直名聲不顯。
到了960年三月,也是和其它兄弟一樣,又分開過一段時間,平叛李筠叛亂,當時任行營先鋒使。961年升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寧江軍節度使。964年四月,在潞州駐守防範北漢。964年十一月,劉廷讓和曹彬統領步騎2萬,進攻後蜀政權,一舉攻佔重鎮夔州,因軍紀嚴明,後蜀四州刺史都舉州投降,於是劉廷讓一路勢如破竹,和別路大軍一舉佔領成都,後蜀政權滅亡。因為後蜀降將全師雄叛亂,又是劉廷讓率軍平亂,因功改領鎮安軍節度使,宋太宗繼位後,一批節度使被轉為了閑職,劉廷讓也在列,節度使被罷免,改為閑職右驍衛上將軍。
986年五月,宋遼在岐溝關大戰,宋軍大敗。於是在六月,宋太宗無奈之下,又起用了很多閑職有經驗的老將,劉廷讓被任為雄州知州,後移為瀛州都部署。老將們的作用顯出來了,作為後備軍的劉廷讓,在李繼隆不救援反而逃跑的情況下,劉廷讓在君子館大戰,由於軍隊數量少被圍困,此次宋遼大戰又兵敗,宋太宗沒有治罪劉廷讓,因為導致此次兵敗的罪魁禍首李繼隆,無罪釋放引起了劉廷讓的不滿,由於劉廷讓得病,宋太宗派御醫診治,這時候劉廷讓的脾氣上來了,還沒等批准,就擅離治所南歸,因此被下御史台按問,被削奪官爵,並發配商州。其兒子劉永德、劉永和也被牽連貶官。
劉廷讓心裡還是不服氣,過不去這道坎,於是在被貶途中絕食,行至華州時餓死了,終年59歲。
劉廷讓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有點太正直了,以至於想不開,自己絕食而亡,他也是趙匡胤眾兄弟中死的最“奇葩”的!
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