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正經歷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未出現過的通脹局面。
美國的9月通脹數據顯示,在扣除波動較大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後,美國核心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在9月同比上升6.6%,從絕對值看,美國已經有40年沒有出現過如此嚴重的通脹,這一數值創下1982年石油危機以來的最大增幅。
11月8日,美國即將舉行中期選舉。民主黨能否在參眾兩院中保持優勢,似乎也因嚴重通脹而變得難以預計。哈佛大學美國政治研究中心10月發布的一份民調顯示,在美國人認為最為重要的通貨膨脹問題上,58%的人對拜登政府控制通脹的能力沒有信心。

△
美國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CPI指數圖。
通脹高溫不退
“在經濟學領域談及通脹的可怕,第一在於通脹本身,物價水平持續上漲,貨幣不斷貶值,影響社會穩定;第二在於通脹預期,當人們認為未來物價會持續上升時,民眾會更多購買產品囤積,企業會縮減供給或轉嫁成本,供求矛盾加劇將推動價格實質上漲。這也是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發達國家決策者最擔心的事——現在通脹預期正在慢慢實現,通脹可能進入惡性循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馬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美國把2%的PCE(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值作為通脹調控目標。馬偉表示,PCE與CPI近似,但調整頻率比CPI高一點。“該指數如果穩定在2%—3%,局面基本可控,如果升至5%—6%乃至更高,基本屬於失控狀態”。
從去年第二季度開始,美國PCE指標一路上揚,今年數值持續穩定在5%以上的高位。“美國經濟確已陷入通脹泥沼。”馬偉說。
美國諸多城市的居民正飽受高物價的困擾。生活在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的朱朱(化名)今年6月逛超市時發現,所有商品的價格標籤都被重寫了,價格提高了10%左右。“以前四五美元的雞蛋漲價到7美元。”朱朱說。而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州的齊月(化名)每月的油價支出,較前兩年多出二三十美元:“2020年時我在田納西州加過最便宜的油是1.49美元/加侖,現在賓州這邊漲到3.99美元/加侖。前段時間更離譜,4.59美元/加侖,直接翻番。”

△
1月12日,顧客在美國紐約一家加油站加油。
馬偉介紹,觀察此輪美國通脹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總體通脹,一個是核心通脹。總體通脹,主要包含商品和服務價格兩類,多從CPI、PCE等消費端數據觀察價格變化。核心通脹即剔除掉食品、能源等價格波動較大的項目後的指數,可以更準確捕捉價格變化趨勢。
“分析近幾個月的數據發現,食品和能源價格已基本穩定,真正上漲的是核心通脹,也就是機票酒店餐飲等服務業價格開始上升。相當於美國此輪通脹實現了從商品價格驅動到服務價格驅動的接力。”馬偉說。
一位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經營餐廳的華人表示,餐飲業漲價實屬無奈:“真的快堅持不下去了,海鮮進價是疫情之前的3倍,我們只漲了15%的價錢,已經快把原來的利潤擠沒了。我們漲價不是為了掙錢,是為了生存。”
美國擰緊水龍頭
為應對國內嚴重的通脹局面,美聯儲3月緊急開啟加息,提高借貸利率基點,遏制本國市場上的資金流動。3月和5月,美聯儲分別加息25、50基點(一個基點等於0.01%)。
“還是晚了”,受訪專家均表示。“美聯儲開啟加息進程太晚,哪怕稍微早一個季度,現在的情況都不會這麼糟糕。”東方證券財富管理業務總部首席經濟學家陳達飛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6月,美國CPI數值達全年高點9.1%,美聯儲加大加息力度,6月、7月、9月連續三次分別加息75個基點,為1994年來的最大幅度加息。目前美聯儲利率維持在3.00%—3.25%。

△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曾在6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聯儲將堅定致力於讓通脹回落,加息步伐取決於未來經濟數據,希望到2022年年底可以加息至3.0%—3.5%這樣具有限制性的水平。
但多位美聯儲官員近期釋出鷹派信號,美聯儲加息不會停止,2022年將至少還有一次75基點的加息。美國通脹已遠超當初預期。受訪專家均表示,美聯儲加息可能要抬至4.5%,甚至5%以上才會停止。
“美聯儲加息對全球影響才是最大的。”馬偉認為。陳達飛也指出,美聯儲的地位相當於全球的中央銀行,它的加息進度對全球大部分國家及利率敏感部門的宏觀流動,都起到收縮作用。
在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意在通過減少財政赤字、增加對大企業徵稅等措施來遏制通脹。不過該法案名不副實,與通脹並不直接相關,對美國通脹和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有限,可能還將加大清潔能源領域的全球競爭。
9月,日元兌美元跌破150日元關口,創32年新低;英鎊兌美元貶值達20%。美聯儲加息已引發多國貨幣匯率震蕩。
“發達國家尚且如此,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情況更糟。他們的經濟還未到減速時候,但美國單方面擰緊水龍頭後,一方面本幣貶值,國內資本為尋求保值加速外流。另一方面,像斯里蘭卡這樣的國家,外債高築,且都是以美元計算的,本幣貶值後債務壓力驟然增加,外匯儲備瀕臨枯竭。”馬偉說。
三重驅動接力
美國其實自去年第二季度就已浮現通脹勢頭,2021年4月的核心PCE從3月的1.8%漲到3.1%,但美國當時堅稱通脹是暫時的,認為很快就可以控制下來。事實證明,此次通脹與上世紀80年代地緣政治主導的石油危機相比,情況更為複雜,驅動因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馬偉認為,從表現來看,美國從去年開始的通脹經歷了三輪驅動因素的變化。
最開始通脹主要受供應鏈中斷影響。2021年初全球疫情不確定性高,美國尚未解封,國際和國內運輸都面臨較大困難,供應鏈危機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比如美國很多卡車司機擔心感染新冠,便選擇自動退出勞動力市場。”馬偉說。
發展至2022年初俄烏衝突爆發,糧食和能源價格上漲帶動第二輪通脹。馬偉分析,美國與歐盟通脹不同,歐盟主要就是能源和食品價格高,但美國可以實現能源自給,並且是糧食出口國,在6月份拜登宣布釋放石油儲備後,食品和能源價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
8月10日,顧客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米爾布雷一家超市購物。美國勞工部當日公布數據顯示,7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環比持平,同比上漲8.5%。
所以6月份及至現在,俄烏衝突已不是影響美國通脹的主要因素。在剔除掉食品和能源價格後,美國的核心CPI指數持續上漲,通脹由商品價格轉由服務業價格驅動。
“現階段服務業價格上漲,主要指向美國過熱的勞動力市場。”馬偉說。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9月失業率從8月的3.7%降至3.5%,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9月新增就業崗位26.3萬個,勞動力持續短缺。
陳達飛分析,美國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還是遠遠不足,整體供小於求。朗普時代強硬的驅逐移民、新冠大流行帶來約200—400萬人喪失勞動能力等因素,共同導向現在美國勞動力供給的削減。
“目前美國就業市場約有300餘萬個供給缺口,彌合這個缺口,至少要到明年。”陳達飛說。同時,馬偉介紹,服務業價格不同於商品價格,服務業價格粘性很大,不太容易短時間內降下來,比如房租、工資等,都是以月、季度或年度計算,價格調整速度慢,此輪通脹降溫面臨更大考驗。
通脹拐點將至,軟着陸難度較大

△7月4日,在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的美國駐津使館門前,津巴布韋“廣泛反對制裁聯盟”組織成員舉行抗議活動,反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對津巴布韋的長期經濟制裁。
通脹過境後,一場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似乎不可避免。
馬偉認為,美國現在抑制通脹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大幅加息。“因為美聯儲之前開啟加息太慢,導致它現在不得不矯枉過正。只有讓市場相信美聯儲不把通脹打下來不罷休,才能把企業的投資熱情、工人的信心、民眾對自己消費能力的判斷全面控制下來。”馬偉說。
空前加息力度下,陳達飛認為核心通脹的拐點應該在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出現。馬偉則認為時間可能更長,“到明年年中,通脹或許才能有所緩解。”
與此同時,加息的副作用正在顯現,二級市場持續下挫。“金融市場目前的狀況反映的大概是4%左右的水平,許多上市公司的估值下來了,但盈利還未見底。如果年內美聯儲與預測一致,加息到4.75%,股市還會再跌一波。”陳達飛說。
此外,美國經濟的降溫也將伴隨失業率的提升。“美聯儲當然希望就業缺口的下降是通過失業人口補上。但未來經濟如果降下來,企業可能不得不解聘現有的工人來縮減用工需求。據測算,屆時美國的失業率將達5%以上,消費投資指標會降下來,美國經濟可能會進入實質性衰退。”馬偉說。
世界銀行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已有2/3以上的國家執行緊縮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各國央行紛紛加息,高度同步的緊縮政策可能導致2023年全球性經濟衰退,並引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危機。
美國通脹壓力下,全球經濟能否實現“軟着陸”?陳達飛預計,明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即使不是負增長,也是非常低的。馬偉也認為,美聯儲想要在經濟溫和增長的狀態下控制通脹是比較困難的。
陳達飛進一步預測,明年全球所有經濟體從上到下都將從收縮滑向衰退。美國和歐洲今年已經開始這個過程,印度、越南等國家現在看起來經濟增長數據較好,主要歸因於他們的復蘇周期最落後,明年這些新興經濟體國家將進入收縮到衰退的早期階段。
反觀中國,在全球通脹壓力下,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增速低於預期,復蘇動能較弱,與美國經濟高溫並不一致。
馬偉指出,中國經濟政策有相當高的獨立性,人民幣貶值總體可控,中國整體的通脹壓力不大,沒有必要跟進加息。“甚至我們還有通縮的壓力,整體消費不足。”陳達飛也認為,中國有較為系統的製造業,產能尚可,現階段主要還是聚焦於需求不足問題。

撰文:《中國報道》見習記者 李士萌
圖片來源:新華網
責編: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