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琵鷺以飛翔姿態優美、捕食動作靈活被昵稱為“白衣美人”“飛鳥美人”。(資料圖)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中新網南京10月28日電(記者 申冉) 時值深秋,正是冬候鳥遷徙季。28日,中新網記者從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獲悉,隨着濕地內的生態日趨優質,吸引了大批越冬“住客”的青睞。自本月26日起,今年的首批“白衣美人”白琵鷺(二級保護動物)已陸續抵達,預示着新濟洲濕地即將迎來候鳥遷徙高峰。
去年以飛翔姿態優美、捕食動作靈活在南京長江新濟洲濕地大紅大紫的明星物種白琵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被昵稱為“白衣美人”“飛鳥美人”。據管理中心統計數據,僅去冬今春,在南京新濟洲濕地越冬的白琵鷺共891隻,佔東亞-澳大利西亞區域種群總量的5.77%。

工作人員在濕地保育區的日常監控中,驚喜地發現了今年“打前站”的首批白琵鷺。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供圖
今年的10月26日,工作人員在濕地保育區的日常監控中,驚喜地發現了今年“打前站”的首批白琵鷺。在監控鏡頭中,百餘只白琵鷺自在地於濕地、沼澤間游弋、覓食,顯得非常“熟門熟路”。
據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全文介紹,隨着生態的日趨優質,新濟洲濕地內洪泛平原濕地、沼澤地等區域不僅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60餘種越冬候鳥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地和越冬地,還為水雉、棉鳧等共112種夏候鳥和留鳥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而由沙洲和沙灘逐漸生成的洲灘濕地則為眾多遷徙水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棲息場所。“目前新濟洲濕地有花臉鴨、白琵鷺、普通鸕鶿、羅紋鴨、斑背潛鴨共有5種水禽數量均超過東亞-澳大利西亞區域種群的1%,可以說已經成為珍稀水禽類的‘度假勝地’。”
“根據我們往年觀測,約在12月初花臉鴨(二級保護動物)會大量遷徙到子母洲、子匯洲。在去年最高峰時,花臉鴨在以上兩洲共觀測到23962隻,花臉鴨體型較白琵鷺小得多,但如此大規模的花臉鴨來此過冬,白琵鷺也得乖乖‘避其鋒芒’,全部‘搬家’到面積更大的新生洲,和東方白鸛(一級保護動物)、普通鸕鶿等做鄰居。”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描繪了濕地“住客”們的日常狀態:全身黑色的鸕鶿除了捕魚之外,大多時刻都是晾曬翅膀,我行我素;東方白鸛一副高冷的樣子,擺出“生人勿近”的架勢;白琵鷺一般都是自成團體,除了排隊掃蕩式捕食之外,也只能頭埋進翅膀,“金雞獨立”式睡覺。“各種鳥類互不干擾,各自都很悠閑自得。”
不過,李全文告訴記者,由於今年長江流域水位較往年降低幅度很大,新濟洲濕地各洲水面位置也有所變化,管理中心也正在密切關注白琵鷺越冬棲息地的變化情況,以及花臉鴨、東方白鸛等其餘候鳥的遷徙狀況。“大約在12月中旬後,新濟洲濕地候鳥遷徙將達到每年的高峰,屆時可以看到更為壯觀的群鳥圖。”(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