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周辰 王天舒
發自 | 加拿大溫哥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地廣人稀的加拿大,這裡的華人們無法親身體會國內春節的熱鬧,但仍在小圈子裡儘力把春節過出一些儀式感。
作為一個崇尚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加拿大的華人比例已經達到5%以上,很多移民和留學生都自發形成了屬於華人自己的小圈子。在幾個主要的大城市,政府服務都包含中文提示,也有品類豐富的華人超市和中餐館,在這裡生活的華人甚至忘了自己在異國他鄉,是否需要融入的問題。
新冠疫情的到來似乎攪亂了他們的平靜生活,一時間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和仇恨犯罪數量飆升,亞裔走在街上就會突然被陌生人謾罵、吐口水,一些文化建築上被畫上代表憎恨的塗鴉,此類新聞頻現報端,不由得讓人擔心,今年在加拿大的華人還能過個好年嗎?
老移民逐漸淡忘春節
近日,溫哥華一處社區因為家家戶戶貼福字、掛燈籠、貼春聯,上了新聞。帶動整個社區一起過年的是居住在那裡的華裔女教師蘇依泠,她給鄰居寫了150多封倡議信,建議大家一起過年,得到了大多數人的熱情回應。
社區鄰居的積極回應讓蘇依泠的父母感到驚訝,他們認為邀請別的族裔的人一起過華裔傳統節日是一件“不受歡迎的事情”。尤其現在正是新冠疫情期間,反亞裔種族主義愈演愈烈的情況下。
蘇依泠表示,社區的支持給她帶來了鼓舞。“你所在的社區滿足了你的願望,一起大張旗鼓自豪地慶祝你的文化,這不是一個小小的勝利,這是一個漂亮的壯舉。”
蘇出生於中國上海,很小的時候就搬到了加拿大。她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家人是如何慶祝春節的:他們回到中國與祖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團聚;他們會提前幾天或幾周準備好傳統食物,享用豐盛的晚餐;他們聽着爆竹聲,看着整個城市被煙花照亮。
圖片:作者提供
“我認為,慶祝活動是散居海外的移民和移民的子女與他們的文化聯繫在一起的一種方式,讓他們開始重拾傳統。” 蘇依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加拿大也能體會到更多的年味。
“每年聖誕節的時候,這個社區都是燈火通明,有很多裝飾,蘇希望孩子們看到,這個社區對慶祝春節也是支持的,這是一個參與度很高的社區。”一位鄰居Chris Hanford說。
這並不是唯一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慶祝華人傳統節日的案例。在溫哥華另一社區居住的Chloe介紹說,在過年這件事上,她兩個孩子的伊朗裔幼兒園老師比一些華人家長更積極。
為了迎接春節,兩個孩子所在的幼兒園,自發組織了一個“農曆新年周”,鼓勵孩子們穿上傳統服飾,Chloe也給女兒們專門準備了漢服。孩子們的老師是伊朗裔,也特地穿上了紅色的旗袍。幼兒園教室牆上掛上了春聯和年畫,老師教小朋友們用紙紮燈籠,聽中國兒歌,孩子的課間點心也換成了幸運餅乾和炒飯。
華裔家庭門上貼的福字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住的社區亞裔移民大概佔30%,是一個文化很多元的社區,除了華裔,還有韓裔、越南裔、新加坡裔也過農曆新年。” Chloe說,在其他族裔的傳統節日期間,這位老師也會布置一些相應的元素,對孩子們寓教於樂。
多文化融合的氛圍讓人們變得更加包容,但另一種後果,是一些老移民逐漸淡忘了過年的意義。他們與主流社會越融入,對過年的概念就越模糊。
“春節在加拿大並不是法定假日,不放假的話時間久了,連華人都會把它忘掉。”溫哥華的華人移民 Chloe說。她來加拿大七年多了,漸漸對過年已經沒有了感覺,甚至提不起興緻準備一桌中餐年夜飯。
“亞洲各地的農曆新年傳統正在淡去,就連我自己的家庭也面臨這種情況。在搬到加拿大後,我更加失去了與中國文化的接觸。”最先報道蘇依泠故事的The Globe And Mail記者Xiao Xu說,蘇女士的故事讓她的童年回憶從腦海里浮現出來。“我想起了那些慶祝活動是多麼的有趣,花時間去回顧那些珍貴的時刻是多麼的值得。也許是時候我要像她一樣,重新過春節了。”
新移民的春節聚會被疫情打斷
三年前移民加拿大,現居多倫多的Yinan還是與身邊的華人朋友更談得來。每年她的過春節方式,都是與朋友聚餐。
今年因為受到多倫多最嚴居家令的限制無法串門,她和丈夫只能在家吃火鍋。
由於加拿大的新冠疫情依舊得不到控制,政府對人們的社交限制也越來越嚴格。目前多個省份的衛生官已經發布指令,所有聚集和活動都要暫停,無論人數多少,都不能與同住家人以外的人進行社交聚集。
與華人個個對防疫措施門清,並且嚴格遵守相比,Yinan對身邊一些西人同事的隨意態度非常不理解,一些人至今沒有戴口罩的習慣,還對隔離政策非常不了解。“每次看到那位戴個破口罩,還忍不住摸鼻子揉眼睛的同事,我就想躲得遠遠的。”
2021年2月6日,加拿大溫哥華,唐人街路邊的商店外售賣新年用品。圖片:視覺中國
下班後能與同樣來自中國的朋友們一起搓麻將,是Yinan的最愛,但是最近也不得不因為疫情而暫停。
對正在工作的加拿大移民來說,時間少是他們過年遇到的另一個問題。中國的春節在加拿大並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僅有少數華人公司會放一天假,有些華人公司甚至不放假,最多下班早一個小時。
今年,Yinan決定在有限的時間裡,給年夜飯增添一點年味,她專門仔細研究自製了家鄉口味的四川香腸。
這是一道她從小過年必吃的家鄉菜。在加拿大能買到的香腸都是廣式的,味道太甜,她懷念老家辣味的香腸,於是自己購買原材料自己做。“原料很簡單,花椒、辣椒、肉在這邊超市都能買到,主要是腸衣我不確定買哪種,查了好多在北美地區做香腸的人po出來的帖子,在亞馬遜買了他們推薦的。”
Yinan覺得,過年的儀式感就是擺一桌子菜,其他的事情因為時差的緣故都趕不上趟,“我們晚上吃飯的時候他們已經初一了,年已經過完了,春晚都只能看重播,也就遠程給家裡人拜個年,微信上搶個紅包。”
“去年我在朋友家,大家可以一起做菜,看春晚,集體吐槽,喝喝酒,打打牌,吃個餃子,基本到晚上一點差不多該散了。” Yinan說,第二天大家回歸工作崗位,春節也就結束了。
留學生過節也免不了鄉愁
在加拿大,春節對廣大留學生來說是一個學期中最忙碌的時刻,不是準備考試就是有要寫的作業。
正在滑鐵盧大學學生Tina非常憧憬春節的到來,可以讓自己暫時脫離焦頭爛額的狀態。
她14歲就來到加拿大求學。“來了以後她才發現加拿大有些地方真的很村。”一個人在一個偏遠的地方上學,除了住家奶奶的一家人,Tina並沒有認識一個新朋友。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Tina在國內的時候習慣了身邊圍繞的親朋好友,到國外發現自己倍感孤獨,才更體會到有家人陪伴的珍貴。
她回憶自己在異國他鄉過的第一個年,她特意算好時差,在除夕夜給國內的家人打了視頻電話,跟遠道而來的七大姑八大姨拜年問好。
看着那邊晚上的家裡燈光開的亮堂堂的,外面傳來放鞭炮的聲音,那種由衷的高興讓她開心地合不攏嘴。彷彿又回到了國內。
“直到我爺爺拿過手機,皺着眉頭努力看清大洋那頭我的樣子。他沒有像其他親戚似的問我‘適不適應環境,國外好不好’,就說了一句‘吃的好不好,怎麼看你瘦了’。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我眼淚止不住地流出來了。我努力不讓他發現,別過頭去看外面。卻餘光里看到爺爺同時也悄悄地用手摸了淚。”
在那之後每一年的過年Tina都沒辦法回國,也在每一年過年跟爺爺視頻電話的時候會哭。
現在她上大學了,已經五年沒回家過年了,甚至未來好幾年也沒有辦法回家。每年春節就自己在國外和朋友包包餃子,來幾個硬菜,吃頓好的。給家裡打個電話。給爺爺奶奶“炫耀”一下她的美食,問問他們年夜飯吃什麼。
“讓老人們,父母都知道自己很好。這就是我的年啦。” Tina說。
“在國外,不僅是過年,一切都得靠自己找樂子的水平。” Tina的同學 Skylar對自己背井離鄉的處境更加樂觀。
她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古箏,書法,下棋,畫畫都涉獵一二。而出國的時候也不顧超重的風險,帶了各種旗袍和書法用具。
顯然,這並沒有打擊到她過年的積極。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高中時她還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年買來紅紙毛筆,寫春聯和福字送給身邊的朋友和住家。那時候,在國外的他們為了那一口年味,甚至一邊放着商場過年歌單,一邊假扮主持人給各個地方的人拜年。看着重播的春晚,倒數着倒數過的十秒。
圖片:作者提供
雖然現在當時一起寫書法的人為了學業前程各自天涯一方,但她依然會提前準備好紙筆,過年的時候寫寫春聯,寫寫福字。“畢竟儀式感還是非常重要的!”
“不過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沒有辦法把寫好的作品送給太遠的朋友。很多沒有辦法面對面見到的老朋友,新朋友都沒有辦法去問好聚會,只能通過手機把自己的祝福送去。當然還要做一大鍋酸菜魚饞饞他們!” 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