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仕勇
所謂史實,就是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事,通過正史記載下來;而傳說則是人們通過聯想和想象虛構出一些事物以寄託自己的願望,或者在一些史實上加工,再經過人們口耳相傳所形成的故事。
毫無疑問,大多數史實都是殘酷的、冷冰冰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而那些從史實衍生出來的傳說,總能圍繞着這個史實,發散和補充一些更加動人心魄的橋段,其作用就如同魯迅“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不但增強史實的衝擊力,還能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傳說往往會比原來的史實更富魅力,進而在人們心中逐漸變成了“史實”,或者取代原來的史實。
那麼今天我們就事論事,就列舉幾則被人們當成史實的傳說,一則以正眾聽;二則我們可以從中領略以傳說來代替史實的人們的一些心態。
一,霸王別姬
相關傳說是這樣:韓信十面埋伏、兵圍垓下,西楚霸王項羽一籌莫展,計無所出,只能在營帳中喝悶酒,靜聽四面楚歌,心慌意亂之際,拔劍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心愛的姬妾虞姬悲從中來,穿戴起華貴漂亮的衣飾,拿過項羽手中寶劍,邊舞邊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畢,自刎身死。
英雄美人,凄美動容,深入人心。
就連李敖也為此讚不絕口,揮筆寫了一篇極其煽情的雞湯美文,名曰:《美人的死和英雄的死》。
文中寫:“虞美人是偉大的中華兒女,她是美人,有一個英雄的死;相對的,楚霸王,另一個偉大的中華兒女,他是英雄,卻有一個美的死。”
又說:“如今,虞美人長眠定遠荒塚,楚霸王飲恨烏江古渡,一切的楚河、一切的漢界,都在世棋起落之中,雲散煙消,只留下這兩場美人的死和英雄的死,給後人憑弔。‘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為英雄美人,我流淚。”
頗有意思的是,李大師還指責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提這個美人兒的事,他是這麼推測司馬光的——“呆板頑固的老夫子們,又從何了解這種革命黨出身的唯美氣質、狂飆性格和浪漫情懷呢?”
殊不知,所謂“虞姬殉情”原本就是一個傳說!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提這個美人兒殉情的事,《史記·項羽本紀》又何曾提這個美人兒殉情的事?
且讓我們來看看《史記·項羽本紀》里的相關文字: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這裡,根本沒有交代虞姬的結局。
虞姬真是殉情了嗎?
司馬遷的《史記》沒有記載,那麼其他可靠的史料有沒有依據可循呢?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
也就是說,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楚漢春秋》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楚漢春秋》中的確記載有項羽和虞姬喝酒唱和的事,其中“美人和之”的和歌便是上面提到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一歌,不過,這首歌,歷來被認為是後世偽作,因為秦漢沒有這樣成熟的五言詩,且《楚漢春秋》也同樣沒有交代虞姬的結局。
於是,人們就按照自己的想象,認定虞姬是飲劍殉情了。“霸王別姬”的悲情故事從此在中國文學長廊里發酵,發酵成為一曲蕩氣迴腸的愛情絕唱。
張愛玲也曾寫了一個《霸王別姬》,把虞姬寫得無限悲涼。
然而,向以治史嚴謹著稱的司馬遷為什麼不寫虞姬的結局、而留下一段空白?
這裡面有一個殘酷得讓人無法直視的推斷:虞姬,也許是霸王親手殺死的。
(史記和其他史料都沒記載過虞姬自殺的事,楚漢春秋講了虞姬,但沒有說過結局。霸王別姬更多來自民間文學。唯一確切說到虞姬結局的《太平寰宇記》則認為,虞姬是項羽親手殺死的 )
《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八“濠州鍾離縣”條的就冷冰冰地記錄著“虞姬冢在縣東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
這,很符合項羽的性格——我得不到的東西,誰也不能得到!
烹韓生,坑降卒,項羽親手殺虞姬的推斷還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項羽和呂布一樣,只是一個將才。
二,暗渡陳倉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兵仙韓信的軍事傑作。
甚至,有詞典還振振有詞地說,這個成語是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然後繪聲繪色地介紹這個成語產生的背景,即:楚漢之爭時,項羽封劉邦為漢王,自封為西楚霸王。劉邦聽從謀臣張良的計策,從關中回漢中時,燒毀棧道,表明自己不再進關中。後來,劉邦拜韓信為將軍,他命士兵修復棧道,裝作從棧道出擊進軍關中,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守將不備,佔領陳倉。進而攻入咸陽,佔領關中。
實際上呢,《史記·高祖本紀》對於漢軍兵出陳倉這一段史實,只泛泛提了一句:“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沒有虛虛實實的“明修”和“暗渡”。即使是《史記·淮陰侯韓信》里,也只是“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一語帶過。
正解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其實出自元雜劇。
其中,元·無名氏《暗渡陳倉》第二折有“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渡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的唱詞;而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也有“孤家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定三秦,動取五國”之語。
三,辯機之語
辯機是歷史上有名的高僧,幫助玄奘翻譯經文,撰成《大唐西域記》一書。與唐太宗之愛女高陽公主私通,後來高陽公主相贈之金寶神枕失竊,御史庭審之時發案上奏,發現高陽公主與辯機的私情,唐太宗怒而刑以腰斬。
《大唐西域記校注》卷十二《記贊》中是這樣描寫辯機的:“少懷高蹈之節,年方誌學。”
這《記贊》里這段文字,就是辯機本人寫的。自己這樣稱讚自己,要麼就是臉皮夠厚要麼就是這人真的有料。
平心而論,辯機還是真當得起自己這一贊語的。他自小就勤奮好學,志存高遠,以高才自許,十五歲削髮為僧,拜大總持寺高僧道岳法師為師,潛心鑽研佛學理論,佛法修為高深。
電視連續劇《大唐情史》裡面,根據傳說給受刑的辯機加了一段戲碼:
辯機從容仰卧在鍘刀下,目光平和,不經意間,看到一隻螞蟻爬動在刀刃上,他輕輕地拈起螞蟻,憐愛地放到一邊,然後緩緩閉上眼睛,等待側刀落下。
不難看出,辯機臨死前的這一細節,連傳說都算不上,不過是電視編劇臨時起意加的一段想象。但電視劇加入想象,是無可厚非的,全按照史實拍電影,那有得多無聊呢?
可是,有一本名為《追尋歷史的真相》的書,卻煞有介事地收錄了這一電視劇中這一虛構的情節。這就得較真了。
俗話說,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成真。
又或許,我們本來就不該那麼較真?
這就是這個世界,這就是歷史,我們總是在美好的虛幻和無情的較真中無限徘徊。
作者語:本文所想表達的是太多的戲劇作品被人們當成了史實,當然大多數歷史都沒有絕對意義上的百分百真實性(包括代表正史的官方史書,就如《明史》是正史,但這本書是清朝人修的。後人解讀歷史上的具體一件事情,只能結合各種正史記載的此事件,憑藉自己的分析能力、事件前後發生的背景,史料庫存去做事件上的最終結論)。但,放在檯面上正兒八經的歷史,至少是需要經過考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