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幾乎作為中國人的做人基本信念印刻在腦海中,而恩報關係也成為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話題,但在這個話題的兩端也總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怨報德,恩將仇報。好在歷史的經驗在不斷告訴我們這些人往往不得善終。
一錠元寶換同床 一紙畫符恩義絕
《聊齋誌異·丑狐》正是講述一個以怨報德最後不得善終的故事,一個姓穆的書生家裡十分貧窮,以至於冬天仍着單衣。一晚,穆生獨坐家中,忽然一個衣着華麗,但卻又黑又丑的女子笑着走進來:“你不冷?”穆生詫異,問她是誰,女子答:“我是個狐仙,可憐你寒冷寂寞,想和你同床共枕。”見這女子容貌醜陋,又恐懼於她非人,只得大聲號叫。
狐女不動聲色,掏出一塊元寶放到桌上,說:“你若答應,此物便歸你!”穆生見錢眼開,於是欣然接受。床上沒有被褥,女子便將自己的外衣脫下來鋪上。天快明時,女子起床囑咐穆生用元寶去買布做被褥、棉衣,再買點酒菜,並承諾只要和她永遠相好,就不愁金錢之事。說完就離開了。
穆生把這事告訴了妻子,妻子高興地買布來縫製被褥。狐女晚上來後,見被褥一新,歡喜地說:“你家娘子太勤勞了!”臨走前又留下銀子作為酬勞。從此後,狐女每晚都來,每次離去,必定贈些錢物。一年多後,穆生居然慢慢成了富裕人家。
穆生富裕後,狐女所贈之物漸少。每日看到狐女竟覺得愈發厭惡。於是專門請來驅狐道士,畫了張符貼在門上,想斷了她的來路。狐女來後,把符咬下來扯碎,扔到地上,進屋指着穆生罵道:“忘恩負義的東西!從此我們情斷義絕,我所贈你之物,你必如數奉還!”說完,忿忿出走。
壞書生趕盡殺絕 丑狐仙以惡治惡
穆生卻因為害怕連忙告訴了道士,於是布置法壇,準備驅狐。忽然道士摔倒在地,血流滿面,耳朵已被割去一隻。眾人大驚,四散逃竄。道士倉皇逃竄。
這時,天降巨石,紛紛砸到穆生屋裡,門窗鍋盆,悉數被砸爛。穆生蜷曲着躲在床下,冷汗直流。只聽得狐女“嘻嘻!”一聲,一隻貓頭狗尾巴的怪物一口就咬住了穆生的腳,怪物咬爛他的腳趾,發出咯咯吱吱的脆響。只聽狐女說:“金銀財寶全數交出,不要隱瞞!”穆生連忙答應,狐女叫了聲:“呵呵!”怪物住口。穆生爬不起來,告訴狐女藏錢的地方。
最後只翻出了二百兩銀子。狐女叫了聲:“嘻嘻!”怪物又咬住穆生的腳,穆生哀叫求饒,狐女限他十天內還清六百兩銀子,穆生答應,她才抱着那怪物走了。
不知多久,家人才陸續回來,從床下被拖出來的穆生腳上鮮血淋漓,兩個腳趾頭已被咬掉, 財物被搜尋一空,只剩下當年的一床破被子。眾人便拿來蓋在穆生身上,讓他躺下。
穆生害怕狐女十天後再來,變賣使女、衣服,湊齊六百兩銀子。十天後,狐女果然又來了。穆生急忙將銀子交給她,孤女收下,默默地走了。此後再沒來過。穆生腳上的傷,醫治了半年才好,家裡又恢復往日之狀,一貧如洗!
無情無愛偏一對 錯付真心難回首
穆生啊穆生,真可謂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所謂“升米恩,斗米仇”也不過如此了,狐仙日日接濟,使一窮困潦倒之徒終享盡榮華富貴,但奈何人心不足蛇吞象,隨着穆生財富與日俱增,換來的竟是慘被驅逐。若是狐仙法術低微,恐怕在劫難逃。此忘恩負義之舉讓人膽寒,固然是人人得而誅之。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人們總說沒有物質的愛情是一盤散沙,那若是沒有愛情呢?我看恐怕也是情不能久矣。強扭的瓜終歸不甜,一個人費盡心思想要得到想託付之人的歡心時,或許更該想想,此人如何?此情如何?
否則,當他榮華富貴之日,便是你花謝春去之時。
不義之富不可圖 嗟來之食不可受
在老百姓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叫做:“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己永不倒。”其實狐女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後續,狐女後來又跟了鄰村一個家境貧寒的于姓農民。
三年之後,於某除了按時交納官府的糧稅外,還建起了成片的高房大屋。而他們一家人所穿的華麗衣服,多半是原來穆生家的東西。
穆生見了,也不敢問。一次,穆生偶然到野地去,在路上碰到狐女,他急忙跪在路邊。狐女默默不語,只用白手巾包上五六兩銀子,遠遠地扔給穆生,返身便走了。後來,於某去世後,狐女還不時到他家中,每來一次,家裡的財物往往隨之消失。
於的兒子再看見她來,便行禮參拜,遠遠地禱告說:“父親去世,我們都是您的孩子。即使不憐恤我們,又怎忍心坐視我們貧困呢?”狐女聽了,便走了。從此再沒到過於家。
狐女實則貌丑心善,改換人家之後,讓於家也富貴起來,直到於氏死去,她才離開。其實她三番五次到於家是為了帶走她曾贈予他們的財物,但念在於家和她的情分,只得作罷。只能說於氏善良,得了好報,或者說於氏聰明,得了前車之鑒,對待狐女如同神仙,才讓狐女最終放棄財產。
但若是狐女心狠,他們恐怕依舊會再次陷入貧窮。並且在習慣了又有狐女相助點石成金的日子中早已忘卻基本的發家致富的技能,以至於永無翻身之日,所以若是真想飛黃騰達,靠天靠地靠父母,不如靠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狐女所擁有的胸懷,即便是穆生一家曾愧對於她,但年歲日久,她雖厭惡於穆生,但卻從未靠自己的法術去謀害穆家,多年以後在田野相見,竟然依舊拿錢幫助他,實在忍不住感慨,總說妖性惡劣,可與之相比,人的心靈又能高尚到哪裡去。
參考資料《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