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山人華喦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其畫風對清代和近代的花鳥畫有一定影響。台北故宮博物院今年7月起推出的“名品聚焦——華喦寫生冊”書畫展覽中,24幅華喦幽默生動的人物、動物寫生躍然紙上。
華喦年少時曾因貧失學,廿二歲後離家赴杭尋求發展。在當地文人名士影響下,潛心研究詩文書畫,致能成為兼具文學素養的全方位藝術家。數十年間,經常往還於杭州與揚州,仰賴硯田筆耕維生,至乾隆廿一年(1756年)卒於杭州前,始終創作不輟。文學著作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傳世。華喦的畫藝,初期受惲壽平、朱耷、石濤、陳洪綬諸家影響,爾後自出新意,成功締造了個人特質。華喦的師友徐逢吉(1655-1740年)曾譽其“文質相兼而又能超出畦畛之外”。
展出的一幅《象駝》畫大象與駱駝對視,似在私語,又似欲戰,象背上有一童子,畫法有陳洪綬意,古意足,卻又有生趣;另一幅《蛙戰》中畫四五隻青蛙於水塘邊,或對峙,或跳躍支援,背景以暈染和線描簡略帶過,更加襯托出蛙戰的動感,可以看出華喦在遲暮之年,仍舊童心未泯。
華喦的花鳥畫最負盛名,他吸收明代陳淳、周之冕和清代惲壽平諸家之長,形成兼工帶寫的小寫意手法,善於捕捉自然生物中的天趣和人們真切細膩的體驗,將花鳥的動人姿態和感受中豐富而健康的情趣融為一體,創造出生動多姿的形象。在畫法上,既有細節描寫的精微性,又不失筆墨上的簡逸生動,禽鳥毛羽細緻蓬鬆的毫毛畢現。這種清新俊秀、率意疏容的花鳥畫風格,對後世產生了一定影響。此次《寫生冊》未署年款,台北故宮方面認為,綜合畫法、書風及用印等元素判斷,應屬華喦六十歲之後的晚期之作。各幅所繪,題材廣泛,囊括人物、鳥禽、草蟲、畜獸與水族等。相互間雖然並無關聯,但形象幽默生動,表情俱足,完全流露自家性情,大異於純粹追摹物象擬真。
《華喦寫生冊》是蘭千山館寄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精彩傑作,共分2冊裝裱,每冊各十二幅。華喦原名華德嵩,後改名喦,字秋岳,康熙廿一年(1682年)生在福建上杭。因上杭古為新羅之地,華喦日後雖長期寓居異地,仍自號為“新羅山”。
台北故宮博物院7月推出的“華喦寫生冊”書畫展覽中,24幅動物寫生躍然紙上。《寫生冊》未署年款,台北故宮方面認為,綜合畫法、書風及用印等元素判斷,應屬華喦六十歲之後的晚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