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夥伴大家好呀,聽小菌嗶嗶叨,生活樂逍遙!
少女漫畫在國內一直以來認知都不夠,不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國內來說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很紅的作品了。
《NANA》劇照
N多年前《NANA》那麼紅,結果又如何,它不可能紅過《火影忍者》的,這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的閱讀習慣僅是火影、死神、京阿尼等,那你極有可能嚴重的低估了少女漫畫,從整體上來講,少女漫畫比少年漫畫更有深度。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是跟所在受眾的心理特質有關,就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女性的心理某些地方要比男性成熟,戀愛心理肯定比打架心理要成熟。
《NANA》劇照
不過其實都是荷爾蒙的釋放,打架可以很中二,戀愛也可以很狗血。
關鍵就在於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可擴展性,顯然是少女漫畫(主旨心理)佔了上風(更加成熟)。
少年漫畫發展出來的表現方式是一種遊戲式的思維,少女漫畫是文學式的思維,如果把《紅樓夢》改成漫畫的話,最好是用少女漫畫的形式來表現,《金瓶梅》就要用官能劇畫的方式體現了(開玩笑)。
少女漫畫受眾的迭代速度要比少年漫畫受眾的迭代速度快了一點,這樣就造成了有意思的現象,比如我在看漫畫的時候,正是少女漫畫最成熟,少年漫畫最中二的時候。
少女漫畫在2000年後這次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少女漫畫又回歸到了原點,以輕鬆恬淡的校園生活、日常生活、純愛為主,我想這以後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了。
為什麼呢?是因為有一部分的東西從少女漫畫中切割走了,歸類到了女性漫畫那裡。
也可以理解成尺度越來越小了,監管越來越標準了,這種情況在少年漫畫那裡也是一樣的。
少年漫畫、少女漫畫、女性漫畫、青年漫畫要怎麼分呢?
主要看這部漫畫連載所屬的雜誌定位,連載所屬的雜誌是怎麼樣的定位,這部漫畫就是什麼樣的定位,這是最簡單精確的分類方法。
不過可能也有例外,只能說這樣劃分是個比較穩妥的方法。
少女漫畫就是面向小學5、6年級到高中生的女性,女性漫畫就是面向上班族的女性,甚至是更年長一點的。
少年漫畫和青年漫畫也是差不多的劃分。
上世紀很多的少女漫畫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很多都應該是女性漫畫,所以說我這篇文章談的內容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女性漫畫,比如說BL,這也類似於上世紀的很多少年漫畫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都應該是青年漫畫。
少女漫畫的起源
有一個非常教科書式的說法,就是手塚治虫的《藍寶石王子》。
不過我還聽說過一個說法,第一部少女漫畫是1951年的一部叫《BOKUCHAN》的作品,一個叫上田的人畫的,據說是維基百科上寫的,我沒考證過,我覺得不重要。
要是看《藍寶石王子》的話,你可以感覺到,那其實就是手塚治虫的一次嘗試而已,像以往一樣,就是做一場實驗。
因為他是巨頭嘛,它有一定的自由度,然後他就把寶冢歌劇團的歌劇融入到漫畫里。
說到手塚治虫,就想多說幾句。
現在我們稱手塚治虫都是漫畫之神、動畫之父,不過通過各種信息和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在當時他的社會責任好像已經超出了一個漫畫家應有的責任了。
和後來成名的宮崎駿所在的時代不一樣,那時的日本社會還是個在求索中的社會,所以應該他被賦予到的期望就是文化學者,他自己也不得不這樣做,他也覺得應該這樣做。
現在看手塚治虫的一些漫畫內容,就好像是他的個人微博一樣。
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現實中的社會正在發生着什麼,他就把這件事畫到漫畫里,然而這件事卻和他正在畫的這個作品沒有太大關係,甚至毫無關係,他完全就是為了起到像微博一樣的作用,呼應一下社會的熱點,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個被記載的女性少女漫畫家是水野英子,1955年被手塚治虫發掘並提攜,1958年加入常盤庄。
不過在那個時候畫少女漫畫的主要還是以男性為主,像石森章太郎、橫山光輝、赤冢不二夫這種漫畫家。
早期的《排球女將》就是石森章太郎的作品,最早的魔法少女系漫畫就是這批人搞出來的。
也就是實際上少女漫畫是從少年漫畫中分裂出來的,各出版社都看中了小女孩的消費能力實際上要優於小男孩,所以就相繼推出了少女漫畫周刊。
起初的少女漫畫就是和我們在字面上理解的意思一樣,描寫了一些簡單的理想化的童話式世界,一些少女漫畫的套路還沒有成型。
這個很好理解,大家想象一下,都是橫山光輝那樣的摳腳大漢畫的,他們自然是不了解小女孩真正想要什麼。
就像以前的兒童節目,其實我們可以回想下小時候看的電視上的兒童節目就能發現,其實兒童並不一定想看那些東西,兒童為什麼還要繼續看呢?是因為沒得選擇,電視播什麼兒童就得看什麼,要麼就不看。往往是大人一廂情願以為兒童喜歡這樣的節目,所以才製作這樣的節目。
其實現在也一樣,到少女漫畫里就是這樣,橫山光輝他們畫的少女漫畫,大體上描寫的都是一些淑女,或是積極奮進的少女。
大體上描寫的愛情都是王子公主式的童話般故事,在那裡騎白馬的肯定是王子,不可能是唐僧。
為什麼說少女漫畫本質上要比少年漫畫深刻?
說回到《藍寶石王子》這裡,手塚治虫可不是一般的摳腳大漢。
《藍寶石王子》這部作品不但被稱為第一部少女漫畫,而且還奠定了少女漫畫中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那就是:跨性別。
手塚治虫在《藍寶石王子》中融入了寶冢式戲劇,描寫了一個女扮男裝的女主角,這樣就啟發了有腐女潛質的讀者。
以前《藍寶石王子》的中文譯名,現在看來很有跨性別的感覺,像什麼騎士公主、公主騎士、緞帶騎士、緞帶王子、王子公主,這些非常的跨性別。
手塚治虫想要把寶冢的歌劇移植到漫畫里,就要劇情上做文章。
寶冢的歌劇有女性扮演男性角色的傳統,手塚治虫就要還原這些,於是就在漫畫里安排了公主女扮男裝。
因為劇情需要公主繼承王位,但是公主是女性不能繼承王位,所以就要讓公主假扮成王子,這樣就完成了一個跨性別。
這部作品也成了之後少女漫畫的主基調,也就是跨性別,或者說是無性別。這樣就高科技了,有哲學性(不是哲學)。
這樣的情景也類似於劉鎮偉的《天下無雙》一樣,兩人相愛與男女性別有什麼關係呢?誰是男誰是女又有什麼關係呢?
從《藍寶石王子》開始,這種跨性別的哲學一直延續到現在。
所以說後來盛行的耽美、BL形成因素的最初源頭,便可以追溯到《藍寶石王子》這裡。
這就是為何少女漫畫本質上要比少年漫畫深刻,因為他對哲學性問題的探討要比少年漫畫深入。
我已經記不得在哪聽到過一個說法了,就是人類的文明、科學、文化、宗教,概括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東西,那就是哲學。
本文由菌菌動漫社原創,歡迎關注討論,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