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
- 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地球岩石圈可以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相鄰兩個板塊之間,形成了兩種邊界:
①生長邊界:兩個板塊相互遠離,距離越來越遠,常常會形成海嶺、斷層、裂谷、新的海洋(下圖中的紅色邊界)。
②消亡邊界:兩個板塊相互擠壓,距離越來越近,常常會形成山脈、海溝(下圖中的綠色邊界)。
圖1 六大板塊的分布
在生長邊界、消亡邊界,往往發育着火山地震帶。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圖2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例題
下圖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讀圖回答9~10題。
9、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點是( )
A. 自北向南,深度增大
B. 自南向北,深度增大
C. 自西向東,深度增大
D. 自東向西,深度增大
10、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東海域發生了9級地震,福島核電站遭受破壞,其泄露的污染物隨洋流擴散,擴散的主要方向是( )
A. 西南
B. 西北
C. 東南
D. 東北
答案:D、D
精講精析:(1)分析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①從圖中可以看出,由東向西,依次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即地震震源的深度逐漸增加,選項D正確;②這主要是由於太平洋板塊,由東向西,俯衝至亞歐板塊下方。因此距離板塊交界處越遠(向西),太平洋板塊俯衝的越深,即產生地震的震源越深。
(2)分析污染物擴散的方向。①福島核電站的沿岸,為日本暖流,流向大致由西南向東北;②因此核電站泄漏的污染物,隨着洋流,大致向東北方向流動,選項D正確。
總結
- 洋流的影響
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小,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圖中淺源、中源、深源地震的分布,分析地震震源深度的變化;②根據洋流的流向,分析污染物的擴散方向。
洋流按照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洋流對氣候、航行、污染和漁場分布的影響分別為:
①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②航行:a)順着洋流會節約燃料,逆着洋流會加大燃料的消耗;b)寒流與暖流相遇,會產生海霧,影響航行;c)洋流會從北極地區攜帶海冰,影響輪船的航行安全;
③污染:海洋污染會隨着洋流,四處擴散;
④漁場:寒流與暖流交匯處、離岸流,都會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為魚類提供充足的餌料,有利於漁場的形成。
圖3 世界洋流的分布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