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來源於《測繪通報》2022年第9期,審圖號:GS京(2022)0710號
利用InSAR技術觀測台灣花蓮地震斷層滑動與運動機理分析
梁斌1,2,3, 魏冠軍1,2,3
1. 蘭州交通大學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70;
2. 地理國情監測技術應用國家地方 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甘肅 蘭州 730070;
3. 甘肅省地理國情監測工程實驗室, 甘肅 蘭州 73007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964008);蘭州交通大學優秀平台(201806)
關鍵詞:花蓮地震, InSAR同震形變, 斷層滑動, 庫倫應力


引文格式:梁斌, 魏冠軍. 利用InSAR技術觀測台灣花蓮地震斷層滑動與運動機理分析[J]. 測繪通報, 2022(9): 68-73.doi: 10.13474/j.cnki.11-2246.2022.0266.
摘要
摘要:基於Sentinel-1衛星升降軌SAR數據,採用D-InSAR技術提取了2018年台灣花蓮縣Mw6.4地震的同震形變場。結果表明,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的最大地表形變量為38.2 cm,以隆升為主,斷層上下盤最大相對位移為50 cm。利用InSAR觀測得到的升降軌地表形變數據,分別構建2018年與2021年台灣花蓮兩次地震的斷層三維滑動分布模型。結果表明,2018年花蓮Mw6.4地震主震斷層為靠近米倫斷層的西傾隱伏斷層,斷層最大滑動量為1.8 m,以左旋走滑為主兼具少量逆沖分量,斷層破裂傳播至米倫斷層西側,影響了苓頂斷層和米倫斷層的地震活動性。2021年花蓮Mw6.0地震發生在苓頂斷層北段,斷層最大滑動量為0.38 m,斷層滑動以左旋走滑為主,兩次地震事件均具有高傾角滑動特徵。綜合兩次地震靜態庫侖應力的重新分布和M-T圖發現,2018年花蓮地震對2021年地震起觸發作用,應力沿斷層從高緯度向鄰近低緯度傳輸累積,花蓮地區及近海海域短周期內地震活動性仍強烈,主要表現為小震頻發、中強震孕育周期短等特點。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梁斌(1994—),男,碩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變形監測、數據處理。
E-mail:[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魏冠軍。E-mail:[email protected]
初審:楊瑞芳
複審:宋啟凡
終審:金 君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