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俄烏衝突陷於膠着狀態,西方輿論所謂“俄羅斯戰敗論”更是甚囂塵上,有關俄羅斯“扛不住了”的各種猜測,在西方輿論場上鋪天蓋地。俄烏衝突已經接近3個月,俄羅斯從一開始的全面突擊,到現在戰線被壓縮到僅限於烏東部、南部和東北部地區,這也就難怪西方輿論對烏克蘭戰局充斥着“樂觀情緒”。
這幾天,烏克蘭戰局的最新變化讓西方媒體欣喜若狂。據《環球時報》報道,俄羅斯軍隊日前開始撤出烏克蘭東部城市哈爾科夫周邊地區。對此,多家外媒立即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因為烏克蘭軍隊的反攻“贏得重大勝利”。
根據烏軍方傳出的消息顯示,俄軍日前已開始從哈爾科夫周邊地區撤軍,並將軍事行動的重點放在保護補給線方面。另外,烏軍方還表示,俄軍同時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斯克發動猛烈的炮擊和空襲,目的就是消耗和摧毀仍在那裡作戰的烏軍及其防禦設施。對此,美聯社在其報道中歡呼:這是烏軍反攻行動在發揮作用,並因此“贏得了對俄軍的勝利”。
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距離俄西南邊境城市別爾哥羅德僅有80公里,該地區約18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居民都說俄語,也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的一個重要戰場方向。俄軍突然放棄對該城市的進攻,難怪西方媒體歡呼“取得重大勝利”了。
需要提及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戰局變化的信息,主要來自基輔當局的通報。也就是說,任何“勝利的捷報”皆有可能是一種忽悠的手段。所以說,西方媒體和智庫這時候歡呼烏軍“贏得對俄反攻的勝利”,實際上為時尚早。
西方國家之所以會對烏克蘭的每一場“勝利”都欣喜若狂,是因為他們迫切需要基輔的一些勝利消息,來向本國納稅人證明值得為這場戰爭繼續投入,同時鼓舞烏克蘭人繼續進行殊死抵抗。當然,美國更需要基輔當局更多的勝利消息團結西方盟友,堅定他們冒着國家經濟被高通脹率摧毀的風險,繼續為基輔當局提供物質和外交上的支持。
烏克蘭不斷傳出的“勝利消息”,經過西方媒體這麼一“包裝”,就成為了美歐國家堅持對俄施壓的“動力”。我們看到,德國總理朔爾茨日前在談及烏克蘭問題時,口氣變得罕見的強硬:即便歐洲正承受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但仍在堅持對俄施加壓力,迫使普京“承受不起巨大代價”從烏克蘭撤軍。
現在烏克蘭真實戰況怎麼樣,外界都只是一知半解。但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烏克蘭雖然獲得西方世界的全力支持,但即便是西方政客和媒體也都承認“前景不容樂觀”。英國首相約翰遜在訪印時承認,俄羅斯可能將取得勝利。而美聯社則在報道中承認,俄軍仍然在轟炸哈爾科夫北部的烏軍目標,頓巴斯地區的局勢仍然十分困難。
就目前俄烏衝突形勢而言,俄軍已經控制了烏克蘭東部、南部地區,控制面積約佔烏克蘭全國領土的25%。而隨着烏南部馬里烏波爾和赫爾松等城市落入俄軍手裡,烏克蘭在黑海和亞速海的出海口基本已經被封鎖,導致烏克蘭的商品進出口都得走陸路通道,通過波蘭的出海口進行對外貿易。
不管西方政客和媒體如何為基輔搖旗吶喊,但很多事情其實已經無法改變,其中就包括烏克蘭因為失去更多的土地而被進一步肢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基輔繼續與俄羅斯死扛下去,等到某一天西方覺得無利可圖放手時,擺在這個世界面前的將會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