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寫道:“ 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一。”錢乃生活必需品,生活如果沒有錢幾乎寸步難行。不過,錢也並不是憑空誕生的,而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人們的需求慢慢產生演化的。從一開始的以物易物到之後的銀錢、金子、紙幣,也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在古代,因為交通不夠發達,所以世界各國幾乎就沒有交流,這也是各個國家貨幣種類不一樣的原因。其實不僅是世界各國的貨幣有差異,連當時中國境內南北各地的貨幣都不一樣,而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便將將貨幣進行了統一。直到清朝,貨幣已然演化成為真金白銀,而清朝滅亡,新中國建立之後,中國的通用貨幣便成了人民幣,發行銀行就是中國人民銀行。
第一套人民幣
對於我們自己國家的貨幣我們將之稱為人民幣,而像美國、日本、歐洲的貨幣則被我們稱為是美元、日元、歐元。那麼外國人又是怎麼稱呼人民幣的呢?聽後一定要忍住別笑。
決定在發行人民幣的時候已經是東北、華北被解放。全國被解放的希望已經近在眼前,因此中國人民銀行也在1948年印發了第一套人民幣。而如今,人民幣也已經印到了第五套。
第二套人民幣
人民幣雖然在不斷的更新,但隨着移動支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出門只帶手機,不會帶現金,人們的交易只需要掃一掃便可以實現。這種移動支付的發達,甚至讓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機構只用線上支付,那些老人想用現金支付也不肯收。
針對於這種對人民幣的歧視,相關部門也做出了相應的處理,相信以後不會再有什麼機構反對收現金。
第三套人民幣
對於我國的人民幣,我們平常叫的就是人民幣或者是鈔票,對別國的錢也只是加上國名和元字。除了日元之外,美國的貨幣通常都被叫做美元或者美金;泰國的貨幣則被稱為泰銖,這些對其他國家貨幣的種種稱呼,都是國人口中再平常不過的常識。
那麼,人民幣在外國人的口中被叫什麼呢?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認為,不管是美國、日本還是泰國的貨幣,在國人嘴裡的稱呼,通常都是國家的首字母,加上一個“金”,或者是“元”,那我們中國的人民幣,在外國人的口中是不是被叫作“中金”或“中元”呢?其實有兩種表達方式。
第四套人民幣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中金”和“中元”這一類的名字,光是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拗口。況且,人民幣在外國人的嘴裡,也確實不叫“中金”或“中元”,根據相關資料顯示,人民幣在國外,有着另外的兩種主要稱呼。
首先第一種:RMB。
關於RMB,就是人民幣的拼音縮寫。我國一看這種叫法就知道是人民幣,但外國人卻不知道這其中的深意,畢竟人民幣只是我們中國所使用的通行貨幣,RMB,其實就是人民幣的首字母縮寫,國外的人用的比較少,不了解也十分正常。
第二種:CNY。
CNY:這是ISO所賦予我們國家貨幣的一種稱呼,是在國際貿易中,表示人民幣元的唯一標準符號。
而CNY看起來就比較有深意了,這三個字母擺在我們面前,如果沒人解釋,想必理解其中涵義的人不多。所謂CN,其實就是Chinese的英文縮寫,而Y則是人民幣的單位”元”的拼音首字母。這個稱呼是國際上通用的中國人民幣的稱呼,和RMB相比,CNY更加正式和國際化,由於這一叫法,在國內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普及,因此很多國人都不是很熟悉,中國人還是最喜歡稱之為鈔票。
別看現金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很少用到現金,但國外的人很少使用移動支付,所以外國人出門還是需要攜帶現金,同樣,去到這些國家的中國人也需要攜帶現金。很多年前,人們出國還需要兌換相應國家的貨幣,但現在的人民幣在國際上的通用程度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清朝末年的人難以想象的生活。
人民幣的國際化所改變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更是代表着中國的國際地位上升。中國再也不像剛剛成立時那樣脆弱不堪,更是脫離了落後國家的行列,中國正在向國際化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進發。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人因為生活在國內移動支付太過於方便。所以很自動的也認為國外也有這麼方便,導致出國的時候也不帶現金,在購買東西的時候發生誤會和麻煩。所以出去旅遊,帶上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人們出國旅遊,必須得牢牢記住別人對中國貨幣的稱呼。如果因為稱呼的差異帶來什麼不必要的誤會,影響了旅遊的心情,再對這個國家產生不好的印象,這對雙方都是得不償失的。
今天帶大家了解到,外國人對人民幣的叫法,也算是給大家普及了一下,人民幣的國際常識了。希望在以後,大家除了在看到RMB時,會一眼認出是人民幣之外,在看到CNY時,也不至於鬧出笑話。
結語
飛速發展的科技和社會,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現代化建設不僅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更是讓中國在世界的舞台更加的耀眼。我們用着最耀眼的成績向世界抒寫最精彩的歷史。中國如今的樣子,雖然在很多國家的意料之內但他們萬萬沒想到,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中國就能超英趕美,再次成為世界各國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