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
“後疫情時代”正在緩緩開啟。以色列是目前全球新冠疫苗接種速度最快的國家。據以色列衛生部數據,截至當地時間2月18日,以色列有400萬國民已經注射了至少一劑新冠疫苗,超過260萬居民已完整接種了兩劑。
本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政府投票通過一項決議,將在繼續推行社交隔離和強制口罩佩戴令的情況下,逐步重啟商業和公共場所。從本周日(21日)起,只有完整接種兩劑新冠疫苗或感染過新冠已康復的居民將被允許進入休閑場所,且必須攜帶疫苗接種證明二維碼才可進入。

(圖說:以色列一名正統猶太教徒在接種新冠疫苗。圖/EPA)
多家外媒報道稱,這項名為“綠色護照”的舉措是以色列政府“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中的重要一環,目的是為呼籲更多民眾儘快接種疫苗。
以色列衛生部長尤里·艾德斯坦曾公開表示,以色列政府將不會強制民眾接種新冠疫苗,但他近期的話語還是透露出了“軟硬皆施”的意味:“接種疫苗是一種道德義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誰不接種新冠疫苗,就會被(社會)拋棄。”
隨着各國展開轟轟烈烈的新冠疫苗接種工程,與“疫苗護照”、富國囤積疫苗等備受爭議的現象一樣,這項新舉措也在以色列國內外引發了有關隱私權、防疫法律和歧視的討論。
據《紐約時報》報道,儘管該國人口接種新冠疫苗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有200萬餘名年滿16歲的以色列居民不願意接種疫苗。
34歲的耶路撒冷居民、旅行社經營者奧菲克·哈科恩就是其中之一。哈科恩崇尚自然療法,認為新冠是“大號流感”,表示不相信新冠疫苗的安全性。
哈科恩對《紐約時報》表示,如果不接種疫苗就不能去劇院、不去看球賽、不能去餐廳吃飯,那他就不去,“我很討厭這樣,但能怎麼辦呢?無論如何我也不會接種疫苗,我相信我不是一個人。”
如果看演出、去餐廳吃飯屬於休閑活動,普通人想放棄便可以放棄,但對於勞動者來說,接種疫苗與否或威脅到他們的工作。
20歲的特拉維夫居民海法·澤伊納布,則是因為自己的阿姨兩次接種新冠疫苗後都出現了不良反應,而選擇不去接種。她表示,如果她工作的家居店要求她接種疫苗,或是每兩天接受一次新冠病毒檢測才能來上班,“那我就不來了。”
據報道,以色列超過四分之一的教師尚未接種新冠疫苗。另據《以色列時報》報道,在該國最大的醫院舍巴醫學中心,仍有10%-30%的醫護人員拒絕接種疫苗,其中護士拒絕接種的比例比醫生高。批評者稱,這些拒絕接種疫苗的人可能會威脅到不滿16歲的青少年以及醫院患者的健康。
據悉,以色列一些地方已禁止未接種新冠疫苗的教師進入教室,而民權組織也已接到大量相關投訴。對此以色列司法部副部長澄清道,在沒有立法的情況下,不允許政府和學校這樣做。
以色列民權協會的吉爾·甘-摩爾說,首要問題出在政府沒有統一政策,導致地方政府和僱主們各種舉措橫行。

(圖說:今年2月,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海邊。圖/EPA/Shutterstock)
《紐約時報》指出,為了儘快結束第三次“封國”,一些地方政府和商家的做法比以色列中央政府更加超前和激進,客觀上是他們把中央政府“推着走”:
特拉維夫市郊巴特亞姆(Bat Yam)的一座購物中心上周起率先實施了“綠色徽章”政策,重新開放商場,並只允許能證明自己已接種疫苗,或感染新冠並康復的顧客進入。
卡梅爾(Karmiel)市長也通過了一項舉措,只有當所有僱員都接種了兩劑疫苗,或感染後康復的企業才被允許開工。
而為了吸引公眾接種疫苗,一些地方政府和防疫志願者還在疫苗接種中心提供免費披薩、甜點或宗教食品等。
與此同時,以色列衛生部還推進了一項打擊反疫苗虛假信息的網絡行動,意在阻斷假消息傳播的源頭。除此之外,以色列衛生部還有意推行兩項法案,包括要求未接種疫苗但需要與公眾接觸的僱員每兩天接受一次新冠病毒檢測,以及允許衛生部向各地政府通報沒有接種疫苗的人群。
《紐約時報》稱,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眼裡,新冠疫苗接種工程順利與否與他下一次大選的成績掛鈎。本周他再次提醒,該國有超過50萬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沒有接種疫苗,而該國因感染新冠死亡的人群中,有97%的死亡病例和93%的重症病例都發生在這個年齡群體中。

(圖說:以色列薩菲德市的齊夫醫學中心重症監護室。圖/AP)
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信息中心數據,截至19日,該國累計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74萬例,累計病亡超5500例。隨着疫苗接種工程的持續開展,該國單日新增病例已從1月中旬的近萬例,近期下降到3000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