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工作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刊及新媒體特別邀請了見證行業十年發展的十位專家、十位社工、十位行政/行業管理者,請他們談談他們眼中的社會工作非凡十年,歡迎關注。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十位社工之一的潘星談他的社會工作經歷。
2008年的一個冬夜,一個滿臉稚氣的社工獨自漫步在香港的街頭,一邊手舞足蹈,一邊用手機在跟另一頭的人說著什麼。他就是這場夢想旅程的主人公,也就是我。2007年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工專業畢業並在社區摸爬滾打一年後,我獲得了進修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服務管理碩士的機會。在香港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我看到社工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不是被邊緣的,而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我非常興奮,好像找到了一條自己想走的路,迫不及待地要與人分享,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場景,我跟遠在北京的她,描繪社工主導下的養老生態的美麗圖景。不過這幅圖景,真的好像夢一樣,美好卻遙不可及。
▲筆者帶隊參觀學習香港養老服務體系
從做社工的人,到講社工的人
2009年,畢業後的我回到了北京,在母校和西城區民政局的支持下,創辦了北京市西城區睦友社會工作事務所(下稱睦友)。睦友以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方式,向養老機構、社區、醫院派駐專業社工,並通過社工進行網絡整合,探索建立機構、社區、醫院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網絡。
僅一年時間,睦友就發展成為西城區首屈一指的社工機構,還帶動了西城區一批社工機構成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懂實務的社工人才是優質專業服務的基礎。我開始思考,要不要換一個身份,做一名社工實務教師,培育更多願意“追夢”的社工。
2010年,我成為安徽大學社會學系的一名社工教師,並且有幸參與到全國首批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培養工作中。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自此,安徽社會工作的發展也駛入了快車道。基層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工作師考試,既有實務經驗又有高校教師身份的我成了考試培訓的“金牌講師”,跑遍了全省各地,每年培訓學員上千人。
隨着社工機構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外部督導力量的需要,我成了合肥民生社會工作服務社等多家社工機構的督導或理事,見證了他們的快速成長。但是,在督導過程中,我發現機構依然面臨社工角色不清晰、待遇低、流失率高等挑戰,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個“養老生態”的夢想。
借社工發展東風,讓夢想萌芽開花
2015年1月,承載我“養老生態”夢想的太倉市德頤善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正式成立。當年電話那頭的她,不僅成了家人,也成了夢想的合伙人。
她也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社工畢業生,做過全國老齡委的居家養老研究項目,到過汶川開展災後老人心理援助項目,還做過居家養老服務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太倉是她的家鄉,在一次回鄉探親的時候,我們偶然看到了電視上播出的社會工作專題採訪,這才發現太倉是“政社互動”的發源地,還是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範地區,簡直是夢想落地生根的絕佳地點。
就這樣,我的夢想成了我們的夢想,她的家鄉成了我們的家鄉。她負責運營與管理,我負責戰略研發培訓。通過對蘇州、太倉養老相關政策的細緻分析,我們確定了以農村日間照料中心為切入點、打造專業品牌後爭取承接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戰略。
▲德頤善黨支部活動:社工黨員攜手老年黨員一起包粽子
2015年8月,我們中標了太倉市首個公開招投標的農村日間照料中心,同時這也是我們的第一個服務項目。我們從當地民俗文化出發,以老人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為出發點,定製開發多元化的特色服務,豐富了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內容。傳說太倉是麻將的起源地,老人們都非常喜歡打麻將。我們就善用麻將的小組、社交、益智等屬性,開發了參與門檻極低的麻將小組,後面還引進了“以色列麻將”等益智桌游。通過與老人的溝通,我們發現好多老人的子女住在市區,一個月難得回來一次。我們就幫老人申請了QQ,用企業捐贈的電腦,教會老人如何看視頻、瀏覽新聞、用QQ視頻聊天等,還特別配備手寫板,以更好地解決老人不會打字的難題,更大程度地方便老人參與。
後來,我們又針對農轉非老人對於土地的情結,結合園藝治療理論,開設空中巴比倫花園,但是我們不種花、不種草,而是種大蒜、蔥、小番茄、黃瓜、青椒,種一切可以吃的東西,讓老人既能夠種,還能夠把東西帶回家。正是通過這樣一些帶有鄉土氣息和專業元素的活動,讓我們從1個日間照料中心發展到40多個。2016年和2021年,時任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兩次來太倉考察我們運營的日間照料中心,對社工主導的日間照料中心服務模式表示讚賞,這更堅定了我們繼續追夢的信心。
2016年7月,太倉市居家養老服務項目開標。同台競爭的都是物業服務公司、大型養老服務企業,社工機構僅有我們一家。最終,我們憑藉社工的系統化思維與精準化服務,成功中標太倉東片區標段。我們運用個案管理方法,建立了養老管家服務模式。“養老管家”以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評估結果為依據,制訂老年人個性化服務計劃。根據老年人服務計劃,“養老管家”安排協調機構內養老護理員、醫療照護員、護士、心理諮詢師等跨專業團隊成員,為老人提供滿足身心社靈多元服務需求的專業服務,並通過定期跟蹤回訪,動態調整服務計劃和資源匹配。
2018年,《縣域養老——太倉養老服務透視》一書出版,深度介紹了太倉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並將“德頤善”之“頤”(社區養老品牌)與頤悅園(太倉機構養老品牌)、頤居樂(太倉互聯網養老平台)並稱太倉養老頤養閉環的三“頤”。
聚焦人才培養,讓夢想揚帆起航
隨着機構的快速發展,社工人才緊缺的問題愈發凸顯。在縣城很難招到985、211高校的畢業生從事養老和社會工作服務,很多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是本鄉本鎮人,有寶媽,有個體工商戶,還有從各行各業轉型過來的。如何將這樣的一支隊伍打造成為“專業有愛”的服務隊伍,成為我們面臨的新挑戰。
我牽頭挑選精兵強將組建了培訓部,一起學習經驗萃取、課程開發、培訓技術、教練技術,建立了機構內部培訓學苑——頤善學苑,打造了基於機構自身服務經驗的課程體系。德頤善團隊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目前擁有全職從業人員800多名,包括500多名一線養老護理員、100多名社工。其中高級社工師4名,全國百名社工人物2名,江蘇省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太倉市社會工作領軍(重點)人才5名,市級以上各類專業獎項獲獎人數30餘人。
不僅是服務機構內部,我們還連續多年承接了太倉市社會工作者考試培訓、社會工作員習訓班、社會工作實務技巧培訓等多個培訓班,每年培訓數千人次。2020年,太倉市社會組織創新發展學院成立,我被聘任為首席講師,主導整個社會組織領域的師資培訓與課程建設。其中,“星火講師”培訓班培養了39名本土社工精英講師,開發了39門社工實務課程。
▲筆者為太倉市社會組織骨幹開設社會組織講師培訓班
2018年,太倉市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正式啟動,我們順勢成立了太倉頤善護理站,成為首批定點服務機構,開啟了醫養融合的探索。2019年,以培訓部為骨架的益奇培訓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開始向外部輸出培訓。2020年,蘇州德頤善金倉養老產業有限公司成立,獲得知名風投基金的數百萬元天使投資,開啟了社會企業的轉型之路。在社工的主導下,德頤善搭建了包含護士、康復師、營養師、養老護理員、醫療護理員等在內的跨專業服務團隊,構建了包含1個街道福利院、2個長期護理保險定點單位、20餘個社工站(室)、40餘個日間照料中心、50多個居家養老服務站、1個培訓學院的自營服務網絡。至此,已經形成了產業投資、培訓研發、醫養融合、社工服務多元一體的養老服務生態,並且逐漸從太倉拓展到崑山、合肥等地。
當年的豪言壯語,在黨和政府對養老和社工事業的大力支持下,在這十年間正一點點變為現實。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是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重要舉措和發展方向。社工主導的養老服務生態,正是社工在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最好載體。這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旅行,我相信,下一個十年,會有更多的社工一起築夢。
(作者系中國社會工作學會理事,安徽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高級社工師,太倉市德頤善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理事長,太倉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
來源:中國社會工作,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
責編:夏學娟
審校:閆薇
審核:許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