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一萌(蘇州大學)
10月3日凌晨4點10分左右,山東青島“石老人”海蝕柱上半部分突然坍塌。嶗山區迅速組織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經現場勘查,認為是由於常年風化和海水侵蝕,加上近日天氣影響,導致“石老人”海蝕柱上半部分自然坍塌。目前,已對“石老人”海蝕柱採取了臨時性保護措施,具體修復方案正在抓緊論證。(10月3日 《環球時報》)
隔着碧藍海水遙望山腳下的風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以手托腮,孤獨靜坐的“石老人”。有傳說講到,它是因等待自己被搶走的“女兒”,遭到龍王化石魔法的襲擊,最終變成一塊石頭終日守候在海邊,與“女兒”隔海相望。這段凄美的傳說與海蝕柱本身動人的風景吸引了許多遊客的注意,越來越多的人前來打卡拍照,由此,“石老人”便作為青島著名的旅遊地標為人所熟知。但近日,它卻因自然因素坍塌了,嶗山區文旅局表示會對後續修復進行討論,但筆者認為,對“石老人”這個著名地標,文旅局應採取的措施是時刻維護而不是毀後修復,如今它已坍塌,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自然風光之所以被稱作自然風光,是因為它由自然現象產生,經受大自然的洗禮。同樣的,它最終也會因為時間的磨礪,自然地損毀直至消逝。“石老人”也是如此,因風浪侵蝕,泥沙堆積形成,最終也會因為日日夜夜的風化和侵蝕,逐漸損毀、消逝。這是正常的自然現象,世界上的每一個生靈都會經歷從出生到消逝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精心維護、小心打理來延長它們的生命,但不應該在它們磨損、消逝之後用人為手段對它們進行添加修補,企圖使它們看上去完整統一,像從前一樣。筆者認為,對損毀風景進行毀後修補,看上去是讓它們的生命延續下去了,但繼續存在的已經不是原原本本的它們了。若是這樣,那我們所欣賞的,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呢?
此外,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石老人”的坍塌,可能是因為它等到了自己的“女兒”,不再需要孤獨地守望在海邊了。這難道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嗎?有時候,完整不一定完美,有缺憾才是人生的美麗之處,我們見證了“石老人”的存在與消逝,何嘗不是一個美好的過程呢?
因此,對於已損毀的風景,我們要放平自己的心態,正視每一個自然風光的存在與消逝,並時常換個角度想想。一味地追求完整,想通過各種手段修復已損毀的風景,即使有合情合理的原因,也是對風景本身的不尊重。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同樣的,被強行修復的景觀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魅力。面對它們,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橫加干預只會使它們變得更加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