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近日,美國2艘巡洋艦“安提坦”號巡洋艦(CG-54)和“錢瑟洛斯維爾”號(CG-62)穿航台灣海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舷號,以及艦種代號CA、CL和CG都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本號原來關聯公眾號“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凍,現已開新公眾號“老周深度君事28”,敬請繼續關注支持】
近日,美國2艘巡洋艦“安提坦”號巡洋艦(CG-54)和“錢瑟洛斯維爾”號(CG-62)穿航台灣海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舷號,以及艦種代號CA、CL和CG都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先來說說舷號,所謂舷號,顧名思義就是寫在船舷上,基本上都是寫在艦首船舷的號碼。在很多新聞照片里都可以看到,軍艦的艦首船舷刷着醒目的數字,這就是舷號。在美軍航母上,舷號還寫在艦島上層建築和飛行甲板上,這是為了便于飛行員在空中辨識。當然,到了戰爭期間,這些舷號數字都會被抹去,以避免被對方識別。
有的國家海軍的舷號,只有阿拉伯數字,例如中國、日本都是這樣,以中國海軍為例,055級驅逐艦的首艦“南昌”號的舷號是101。至於艦艇類型,則是以不同的數字規律來加以區別,驅逐艦舷號都是1XX,1開頭的三位數;護衛艦的舷號是5XX,5開頭的三位數;登陸艦的舷號是9XX,9開頭的三位數……
而美國海軍艦艇的舷號,則是英文字母加數字編號組合而成,英文字母就表示軍艦的種類,就以這兩艘巡洋艦為例,“安提坦”號的舷號是CG-54,LG就表示導彈巡洋艦。不過在船舷上只有數字,不標出英文字母。
在1920年之前,美國海軍的字母軍艦代稱主要分為六大類,分別是:
B(戰列艦,英文戰列艦“Battleship”的首字母);
C(巡洋艦,英文巡洋艦“Cruiser”的首字母);
D(驅逐艦,英文驅逐艦“Destroyer ”的首字母);
S(潛艇,英文潛艇“Submarine”的首字母);
M(淺水重炮艦,英文淺水重炮艦“Monitors”的首字母;
ACR(裝甲巡洋艦,英文裝甲巡洋艦“Armored Cruiser”的縮寫)。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很多新的艦種,這六大類的分類顯然是不夠了,所以美國海軍從1920年以後開始實行雙字母縮寫來表示艦種代號,之前單字母艦種代號就簡單來個字母重複,如戰列艦的代稱就從B變成了BB,驅逐艦的代稱從D變成了DD,潛艇的代稱從S變成了SS。
但是,巡洋艦的字母代稱並沒有簡單地從C變成CC,因為巡洋艦本身就是一個大類別,下面還可以細分為不少子類別。這就說到了巡洋艦,巡洋艦最早起源於風帆時代的“快帆船”,在遠洋艦隊中負責執行巡邏、偵察、警戒、護衛等作戰任務。當時還沒有巡洋艦這個艦種名稱,而是按照軍艦上火炮的數量多少來區分。十六世紀英國皇家海軍規定快帆船的標準是裝備38至50門火炮,排水量約在1000噸左右的軍艦。
巡洋艦的英文“Cruisers”最早出現於十七世紀,當時這個單詞與其說是一種軍艦的類型,還不如說是一種軍艦擔負的作戰任務,“Cruisers”就是指遠海的巡邏和護航。
到了十八世紀,“Cruisers”才逐漸成為一種軍艦類型的稱謂,巡洋艦這個名詞才名至實歸,用來定義一種輕便快速能夠進行遠距離巡航的輕武裝(只有單層炮甲板)的戰艦,這種軍艦主要擔負偵察、護航和破交等作戰任務。
進入十九世紀,蒸汽動力開始逐漸應用于軍艦。從1840年代開始出現採用蒸汽動力的巡防艦,最初是探索性實驗性,1850年代以後就逐漸實用化,出現了採用蒸汽動力,裝備大口徑艦炮,艦體也相應大型化的巡洋艦。接着又出現了裝甲防護,這樣現代巡洋艦基本上就算出現了。擁有裝甲的巡洋艦被統稱為“防護巡洋艦”,最早的裝甲防護只是在機艙、彈藥艙等要害部位鋪設一層水平裝甲,稱為“平甲巡洋艦”。由於一層平面裝甲防護性能不理想,因此改進為一層中間高兩側有弧度的“穹頂”裝甲,採用這種裝甲的巡洋艦則被稱為“穹甲巡洋艦。
現代意義的巡洋艦橫空出世,彌補了輕型艦艇如魚雷艇與大型艦艇戰列艦之間的空白。巡洋艦足以應付輕型艦艇的進攻,成為大型艦艇最得力的貼身護衛,這個角色一直延續到今天的航母編隊。同時由於戰列艦這樣的大型艦艇航速相對較慢,而且燃料消耗大,所以通常不大進入遠海活動,如果要執行遠洋作戰,就必須要依賴補給船隊,這就給戰列艦的實戰應用帶來了不少限制。而巡洋艦由於航速相對較快,燃料消耗也不大,所以很適合遠洋作戰,加上蒸汽動力的應用,大口徑艦炮和裝甲防護,使得巡洋艦的戰鬥力有了大幅提升。到二十世紀,巡洋艦已經成為僅次於戰列艦的第二等主力戰艦,在各國海軍中都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再回到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艦種代稱上,採用雙字母艦種代稱後,還真有CC的代稱,但並不是巡洋艦,而是戰列巡洋艦的代稱。儘管戰列巡洋艦的英文是“Battlecruiser”,首字母並不是C,按理艦種代稱應該是BC,但美國海軍卻採用了CC,因為美國海軍堅持認為,戰列巡洋艦所擔負的作戰任務和角色,才應該是真正的巡洋艦,所以就用CC這個理應是巡洋艦的代稱來表示戰列巡洋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上將巡洋艦分為重巡洋艦和輕巡洋艦兩種,主炮口徑在203毫米以上,排水量在1萬噸以上的稱為重巡洋艦,主炮口徑在152毫米以上,203毫米以下,排水量小於1萬噸的則是輕巡洋艦。由於這一時代,巡洋艦已經成為僅次於戰列艦的主力戰艦,所以在1920年代的幾次海軍條約里,對各海軍列強的巡洋艦數量和噸位都進行了限制。
美國海軍將CA作為重巡洋艦的艦種代稱,其實CA在1931年之前是裝甲巡洋艦(英文為“Armored Cruiser”)的代稱,隨着時代的發展,裝甲巡洋艦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所以美國海軍就將CA這個代稱用到了重巡洋艦上,儘管重巡洋艦的英文是“Heavy Cruiser”,中間並沒有字母A,但還是沿用了CA,好歹重巡洋艦也是有裝甲的。
輕巡洋艦的英文是“Light Cruiser”,所以艦種代稱自然就是CL了。
到了1960年代,導彈逐漸取代火炮成為軍艦最重要的武裝,以裝備導彈為主的巡洋艦也應運而生,導彈巡洋艦的英文是“Guided Missile Cruiser”,艦種代稱就是CG。這次穿航台灣海峽的“安提坦”號和“錢瑟洛斯維爾”號的舷號都是CG加數字編號,所以說嘛這兩艘都是導彈巡洋艦。
核動力應用到軍艦上之後,也出現了核動力巡洋艦。1960年代到1990年代,美國總共建造了9艘核動力巡洋艦。這些核動力巡洋艦都是以導彈為主要武器,所以正式的艦種名稱是核動力導彈巡洋艦,英文是“Guided Missile Cruiser Nuclear”,艦種字母代稱是CGN,相比導彈巡洋艦的CG多了一個核動力縮寫的後綴N。
此外,當艦載直升機出現後,噸位比較大的巡洋艦自然成了理想的搭載平台,所以很快又出現了直升機巡洋艦,英文是“Cruiser with an assigned Helicopter”,艦種代稱是CH。不過,後來艦載直升機大量應用在水面艦艇上,不單是巡洋艦,很快驅逐艦、護衛艦都可以搭載直升機,所以直升機巡洋艦的名稱只是曇花一現,存在的時間很短,現在基本上已經不太有人知道了。
所以,美國海軍巡洋艦的艦種代稱有CA、CL、CG、CGN和CH這五種,還是有點複雜的。
最後來聊聊美國海軍巡洋艦的命名,按照美國海軍軍艦的命名規則,戰列艦是用州名,驅逐艦護衛艦是用人名,潛艇則是用海洋生物,主要是各種魚的名字。而巡洋艦用的是地名,但級別比戰列艦的州名要低一級,都是城市的名字,例如“芝加哥”號(CA-29)、“休斯頓”號(CA-30)重巡洋艦,“海倫娜”號(CL-50)、“亞特蘭大”號(CL-51)輕巡洋艦,“長灘”號(CGN-9)、“班布里奇”號(CN-25)核動力巡洋艦,不分重巡洋艦、輕巡洋艦還是核動力巡洋艦都是用城市來命名。
1980年代開始建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雖然還是用地名,但不是城市名字,而是用美國歷史上著名戰役的發生地來命名。提康德羅加就是就是獨立戰爭期間,大陸軍奇襲提康德羅加炮台的一次經典戰役。這次穿航台灣海峽的“安提坦”號和“錢瑟洛斯維爾”號的名字同樣是兩場著名的戰役,安提坦出自南北戰爭中的安提坦戰役,這場戰役一天之內,南軍傷亡約1萬人,北軍傷亡約1.2萬人,合計高達2.2萬人,被譽為南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天。錢瑟洛斯維爾同樣出自南北戰爭,南軍名將“石牆”傑克遜就是在這次戰役中傷重而亡。
不過,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建造於1980到1990年代,如今已經是艦齡三四十年的老艦了,性能也已經明顯落伍於時代,27艘同級艦中,已經有5艘在2005年前退役,今年8月又退役了1艘,餘下21艘也將在今後五年陸續退役。而在提康德羅加級之後,美國就沒再建造新的巡洋艦,也就是說當提康德羅加級全部退役後,美國海軍就將沒有現役的巡洋艦了。
放眼當今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也就是俄羅斯還保留着蘇聯時代建造的5艘巡洋艦——其中“莫斯科”號在今年4月俄烏戰爭中被烏軍擊沉,現在還有4艘。而且俄羅斯也沒有後續再建造新一代巡洋艦的計劃。
當這些巡洋艦全部退役後,巡洋艦這個曾經馳騁大洋的艦種,也將黯然謝幕退出歷史舞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網名光亭,長期從事軍事戰史研究,曾多次在鳳凰衛視、上海電視台擔任軍事欄目嘉賓。出版過二十多本軍事書籍,可在微店“知兵堂書店”、某寶網店“知兵堂書店”上諮詢購買。現在喜馬拉雅上有個人專欄“老周軍事”,製作軍事類音頻節目。在各大視頻平台都開設“老周新觀察”視頻號,解讀軍事熱點,敬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