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壽命只有百年之久,那麼人的記憶也就能停留百年,就算告知下一代也難免會遺漏,所以史學家的重要就突顯出來了。史學家用書籍(竹簡)記載已經發生的事情,讓後代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能了解到他們的故事。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那麼我們很難了解到那個事情的事情,所以史學家的重要性是不可缺少的。當然現在中外交往密切,只有我們知道還是不行,所以就需要有一些人把史書翻譯成外文版,讓全世界都看到。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了解一個弱女子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把南京大屠殺這件事告訴外國人的,看看她的結局又是什麼。
晚清末期和民國時期太亂了,所以很多華人都移民到了國外,而張純如就是出生在新澤西的美國華裔。她從伊利諾大學畢業之後就從事記者行業,後來得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寫作學位,之後開始了全職寫作。震驚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一個將軍開始大規模屠殺可以震驚世界,一個政客發布重大計劃可以震驚世界,一個商人牟取暴利可以震驚世界,但是張純如只寫了一本書就震驚世界。
1994年,張純如看見了南京大屠殺的照片。照片里記載的暴行已經觸動人心,但是真正讓人心酸的是這樣一場大悲劇竟然被世界選擇性忽略。二戰時期,德國屠殺猶太人廣為人知,為什麼同時期日本屠殺中國人就被遺忘?幾乎所有英文書籍中都沒有記載這一段歷史,而這場浩劫也成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西方只知道奧斯維辛集中營裡面的森森白骨堆積成山,卻不知道南京城邊的長江水被鮮血染紅。為了讓世人記住這一暴行,張純如開始撰寫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書籍。
在一個物質橫流的社會,一個年輕人用寶貴的事件去寫一本歷史著作,顯然是划不來的。當時的年輕人都以賺錢為目標,很少又像張純如這樣為發泄心中不滿而著作的(當時的她才25歲)。但是張純如還是做了這件事,為了寫書張純如每天工作都要超過十小時,而且還要去聯繫一些日本的二戰老兵以及一些經歷過南京暴行的倖存者,只為高度還原當時的日本暴行。張純如在寫書的時候參考了《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並且翻閱大量有關書籍以及尋訪倖存者,最終寫出一本書《南京暴行》,也被稱為《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自二戰結束以後,有關日本侵華的報道越來越少,西方主要國際輿論都在譴責納粹德國在二戰時期的暴行,由於當時中國話語權不強,所以很少有主流媒體抨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暴行。張純如的書只用了一個月就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並且成為年度最受讀者喜好的歷史著作。之後這一段歷史也被重視起來,有關書籍和報道越來越多,南京大屠殺也不再是被遺忘的浩劫了。
由於這段歷史太過沉重了,張純如寫完就得了抑鬱症,而且當時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的騷擾和威脅她。最後張純如因為精神崩潰而住院,但是沒多久醫院就發現張純如不見了,而再發現的時候就張純如已經在自己的轎車裡自盡了。一個精神崩潰的病人出現在自己的轎車裡,然後用手槍自盡,這就有點古怪了。而張純如的遺書裡面提及到她被什麼組織盯上了,而且還被人跟蹤。中情局還不至於這樣做,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日本特務。這個為南京三十萬冤魂伸冤的女子就這樣離開了人世,而也慢慢的走出我們的視線中,也許再過一段時間她就會被我們徹底遺忘。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