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期間,海外的資本市場卻並不平靜。
有媒體消息稱,一家大型跨國投資銀行“瀕臨破產”,或將成為下一個雷曼兄弟,進而引發下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市場旋即猜測,這場風波中心的機構,就是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即瑞信銀行。受此消息影響,瑞信銀行的信貸風險指標迅速升高。到當地時間10月3日,瑞信五年期CDS(信用違約掉期)指數價格已經升至2.93%,較年初高出約0.55%,已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與此同時,交易數據顯示,五年內瑞信銀行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已達到23%。
市場對瑞信銀行的猜測不無道理。過去的兩年里,瑞信銀行投資的Archegos Capital和Greensill Capital分別遭遇了爆倉和破產,使得瑞信蒙受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直接損失,更遑論與之相關的品牌名譽與潛在業務損失。也正是從Archegos Capital爆倉的三月開始,瑞信銀行的股價一路下跌,截至目前已經縮水近70%,整體市值將將超過90億瑞士法郎,較年初的300億瑞士法郎相去甚遠。
為了安撫市場情緒,瑞信銀行CEO Ulrich Korner周末在員工的備忘錄中表示,不要將瑞信目前的股價表現與資本實力、流動性危機等混為一談,公司目前尚有近1000億美院的資本緩衝,公司具備足夠的應付信用危機的能力。不過,隨後的市場表現證明,這一表態仍是徒勞無益。僅當地時間10月3日當天,瑞信銀行的瑞士股票一度暴跌達12%,最終以微跌0.93%收場。甚至有市場相關人士拿雷曼兄弟破產前的表態來與瑞信近日的表態做對比,來說明這種官方安撫背後的危機。
不過,隨着事態的發展,開始有大量市場機構為瑞信銀行“站台說話”。花旗、美銀等機構的分析師都表示了對瑞信未來發展的信心,美銀證券更是再次強調了對瑞信控股債券的“增持”評級,堅定地與瑞信站在了一起。而在晚些時候,引發這場市場波動的商業記者大衛·泰勒,已經悄悄刪除了“瀕臨破產”表述的相關文章,間接對這場危機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