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2022年10月09日14:25:48 熱門 1720

我17歲那年,參加國慶大遊行時,看到廣場上有大學生打出橫幅——“小平,你好”;那一年,中國拿到了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那一年,美國宇航員首次實現了人類歷史上“不系安全鎖”離開航天飛機太空行走;那一年,美國總統里根連任,蘋果推出了引人注目的個人電腦 Macintosh......

想想當時的自己,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希望,不過,那時並不知道什麼是“選擇”、什麼是“規劃”,這兩個詞在當時對於我非常陌生。

現在我的女兒也17歲了。她叫Jessica,是探月學院十一年級的學生。探月學院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創新高中,得知我們送女兒去上探月學院這件事情之後,很多朋友聯繫了我們,有些送上了祝福,有些人說“你們真勇敢”,還有不少人和我說“你們真是夠瘋狂的”。

不過,我自己並不覺得送女兒上探月這個決定是瘋狂的。真要說瘋狂,那應該是探月學院的創始人Jason吧,他在20歲時不去上大學,自己居然辦出一個叫做探月的學校。

仔細想來,有很多貌似瘋狂的想法,實際上是頭腦風暴的靈感來源。20年前,阿里巴巴的願景,讓人覺得馬雲的想法太瘋狂了,微信剛出現時,我們也想不到它的未來是現在這個樣子。


當我們的頭腦不再容納貌似瘋狂的想法,當我們聽不得“我的孩子了不起”的時候,實際上我們已經是老人。這種“老”和年齡沒有關係,如果一直拒絕“瘋狂”的想法,30歲也是老人,而如果能夠有包容接納的心態,90歲也是年輕人。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故事1:選擇就是一種權衡

講述人:Jessica爸爸


女兒Jessica的初中三年是在北大附中里校園中度過的,她對這裡非常熟悉。北大附中在學校的東樓,高中部在學校的西樓,所以初中畢業典禮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互動,叫做“乘坐2018號快車”,從東樓出發,開往西樓。

此前,我一直覺得我的女兒也會如此,坐上“2018 號快車”。但實際情況是,她沒有從西樓到東樓,而是到了南樓,也就是現在探月學院所在的地方。


“去南樓”這個決定,對於女兒和我們家庭來說,意味着她將與北大附中的畢業證書 Say Goodbye,與高考Say Goodbye,與國際部的畢業證書Say Goodbye。

這到底是是理性的選擇,還是無知者無畏呢?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Jessica 在探月


過往的人生經歷,讓我們大部分的決定都很慎重,去探月這個決策也不例外。當時,我們選擇探月,可以說是40%的理性,20%的感性,以及40%的勇敢。

說實話,對於我們家庭,做這樣一個決定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從理性角度上來講,我們很認同探月的理念,他們總是從未來出發討論教育、人的發展。時隔一年,我更是深切地感覺到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但是一年前,我們做決定時也有很多擔心,例如剛剛提到的高考,例如她三年後要去哪裡讀大學等等。不過,我們當時換了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想要從更遠的未來趨勢往回來思考。


於是,我和太太決定要看孩子更遠的未來,例如當她大學畢業、走向職場之後,那時候的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那時候需要的硬技能和軟技能是什麼,而不是僅僅把我們的目光停留在3年後高中畢業會去怎麼樣的大學。

就這樣,我們的思維打開了一些,勇氣也多了幾分。於是我們又進一步思考:在探月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能夠得到什麼,又可能會失去什麼?

跟傳統教育相比,在探月學院得到的是時間、空間及選擇上的自由,這是許多學校沒法提供的。但這種自由也同步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效率的下降,再比如對於一路接受傳統教育培養的孩子,可能無法很快適應等。


對此,女兒認為,“如果從知識學習的進度上來講,和在北大附中國際部、校本部就讀的同學比,肯定是比不過的;但若從興趣培養、個人發展及獨立自主這些方面來看,在探月學院能夠有更大的收穫。”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Jessica 在探月分享公益經歷


如果只看當前,你一定會覺得有損失,如果你看長遠,你就會感覺現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這是我們作為父母,不管選擇的是傳統教育、國際學校,還是創新教育,都繞不開的問題,因為不同選擇的長和短、優和劣不同。

接下來就是,既然選擇了,你就要接受它。

在探月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家長的權衡更加重要,需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做出選擇,通過權衡來調整步伐,儘管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卻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現實。


故事2:“我們只是找到那些尋找我們的人”

講述人:Sabrina 媽媽


第一次去探月,除了好奇,我沒有別的任何感覺。

探月學院的環境挺別緻,不像個“正常”學校。落座後才知道這是探月和家長的第一次共建會,就此拉開了我後面每次共建會必到的序幕。

在自我介紹環節,我的“自以為是”不自覺地冒了出來:隊伍這麼年輕!不僅僅是創始人,普遍都十分年輕。

輪到我介紹時,我對我的特長和目前從事的工作隻字不提,反而毫無徵兆地提到離開HR職業的原因:儘管在大公司參與制定和使用業界領先工具,多年經歷讓我覺得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長遠來看,如果“人”不行,再先進的工具作用不大。於是厭倦了……


坐我對面的Ellen老師頻頻點頭。在後來的招生說明會上,我了解到了Ellen加入探月的心路歷程,反推她的點頭不完全是出於禮貌,的確有點知音的意思。

共建會上半場介紹了探月的理念和落地方法。我的好奇變成了圍觀,有點意思,可以關注,並適當聲援。

茶歇時間我去了趟衛生間,等我回到會場時,只剩下一個座位,緊挨着Jason,“這個座位就是留給我的”,我心裡說。我很想近距離感覺一下這位高中剛畢業就辦了一所創新高中的年輕人。

後來的過程中我發現只要他開口說話,就完全忘記了他的年齡,逼迫你謙遜下來,你不僅要謙遜,還要開放、真誠,否則沒法坐在那裡。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探月學院創始人Jason


不僅是他,其他夥伴也普遍給我同樣的感覺。只有一種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們的確很年輕,就是一邊聽人說著,一邊吃着桌上的零食。


大家暢所欲言,真誠、開放。室內溫暖而流動,和室外的寒冷、凝固完全不同。我的“自以為是”不知什麼時候徹底溜走了,沒有再回來。


探月學院院長在總結時說到什麼樣的學生適合上探月,其中有幾個關鍵詞是“獨立”、“溫暖”、“敏於行動”。我一下被擊中!這怎麼能僅僅圍觀呢,怎麼能僅僅聲援呢,必須參與其中啊!


所以在接下來的Check out環節,我非常肯定地說,我本來是帶着好奇來的,不覺得和我的孩子有啥關係。幾個小時後,我感覺我的孩子極有可能成為創始屆一員,今天我回去就要和家人商量。

養育孩子,我無數次思考過對他們的期望,最後歸結到 18 歲離開家時,希望達到三點:照顧好自己;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有自己的想法,願意為之努力。

回顧我們的“創始屆”過程,都與這個目標有關。過程中的調整也正是因為這個目標的實現遇到難以跨越的阻力。我不止一次地和女兒交流過這三點。這和探月的“內在豐盈,積極行動”幾乎是無縫銜接。

第一次共建會當天,我就從當時負責招生的老師那裡要到了申請表,急於要表並不是着急報名,我是想看看內容和要求,那裡面藏着很多信息,或許能幫助我們判斷是否足夠匹配。


事後證明,這個動作非常正確,我們全家填表和準備材料足足用了2周的時間,在第一批報名即將截止時才提交。時間拉得很長,除了因為女兒臨近期末,課業繁重時間有限外,大家都很享受填表的過程——


比如需要回答“你最喜歡的電影”、“設想幾個現在沒有的職業”、“如何向外星人介紹自己”、“你印象最深的書”等。填表的過程也是我們核實和探月匹配度的過程。

女兒說她想去見見Jason,不能只是傳說。結果第二次共建會那個周末,Jason在美國出差。共建會的形式和內容也和第一次不同。這些都沒有影響我們全家作出決定,那就是“申請探月”!立即,馬上!

就在我們參加第二次共建會的同時,Jason 和王建利博士、錢志龍博士一起在美國和火遍全球的創新教育紀錄片 Most Likely to Succeed(《極有可能成功》)製片人 Ted Dintersmith 會面。


Jason 實時傳回了成果,雙方成立中美創新教育聯盟,Ted Dintersmith 先生會支持探月團隊。我因為在幾天前剛看完這個紀錄片,印象深刻。第二天,看着Jason 和幾位前輩的合影,我很感動,不由自主在共建微信群說了以下的話:

這裡表達一下我看到這張照片的感受:


第一遍看,哦,真是一個好消息,中美創新教育聯盟,泰德進入探月顧問團隊;


第二遍看照片,我突然很感動,照片上的人我認識4位,中間的兩位和兩邊的兩位(中間兩位分別是Jason 、Ted;兩邊分別是王博士、錢博士),看到年輕人儼然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我心裡冒出的詞是“希望”。


我想起 2017 年年底我有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找到一個學習組織。那一刻,我確認已經找到了。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Jason從美國傳回的“實時畫面”


“內在豐盈,積極行動”既是我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對我自己的期許。未來,我以什麼樣子呈現給周遭世界,一定是由今天的我決定的。

Jason的老師曾經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們是如何招生的?


Jason答:我們只是找到那些在尋找我們的人。


故事3:渾渾噩噩的日子終於到頭了

講述人:探月學院招生老師


在父母眼裡,Dio從小是個聰明上進的好孩子,小升初,進了天津市數一數二的重點初中,依稀看見了未來的升學坦途。但沒想到升入初二後,Dio迷上了電子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家裡也變成了沒有硝煙的戰場。

爸爸漸漸失去了耐心,消極,不管,放棄。母子之間吵架,幾乎每日一吵。媽媽嘗試各種辦法,學習各種養育知識,但收效甚微。初二、初三,甚至高一,一家人煎熬着過日子,看不到希望。

轉折點出現了。

媽媽有天下班很晚回到家,看到房間里兒子和遊戲廝殺的背影,以往的憤怒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疼。那麼痛苦,那麼無助,那麼需要父母幫助的一個孩子。

於是,媽媽的注意力從電子遊戲本身轉到了解玩遊戲背後的動機,抓住一切機會表達對兒子的欣賞和認可,也慢慢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慢慢地,孩子放鬆了,不關房間門,玩遊戲的時間逐漸變少了,有時候在窗台上沉思。

緊接着又是一個轉折點——遇到了探月學院。

Dio父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驚喜。孩子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出路,雖然內心還是很迷茫。

第一次參加探月招生說明會,孩子早早就走了,父母問他的想法,他說:探月那麼好,我怎麼去得了?

前路迷霧重重,但至少一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商量了。經過幾次磋商,孩子決定申請探月,他跟父母說,我的人生希望我自己走,哪怕摔跟頭走彎路,我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Dio父母說,孩子之前從來不說這些,即使說了父母也不信。探月讓一家人重新互相看見彼此。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為了申請探月,Dio主動拔掉自己房間的電腦網線,交到了父母手裡。媽媽形容這是一個“奇蹟”。而 Dio 說:因為遊戲玩夠了,準備過一種不同的生活。

但申請探月的時候,Dio還是遇到了一個不小的坎。

在面試過程中,Dio自我管理能力的問題還是比較明顯,我們很擔心即使來到探月,也很難適應。但如果因此就拒絕Dio,將會是一個遺憾。於是,招生錄取委員會當時的最後意見是:條件錄取。

而這一次,條件錄取不是要取得一個更好的學術成績,或者是英語能力的提高,而是一個挑戰任務: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證明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明顯提升。


除了布置任務,我們同時提供成長型思維工具。有計劃,有小結、每周 review。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Dio 自己制定的挑戰計劃


我跟Dio承諾,這是只屬於我和他之間的交流,在未取得他同意的前提下,我不會分享給他父母。

後來,我問Dio那一個月的感受是什麼。Dio的總結如下:

在一個月的自我管理中,我彷彿旁觀了一次他人的一生。一個月便是一生的縮影,說是他人是因為和我之前的生活有着顯著的不同,更貼近我理想中的自己。這一個月中我經歷了一次小小的蛻變。首先便是座右銘的力量:He who desires but acts not, breeds pestilence(渴望但不行動的人滋生瘟疫)。


這句話鞭策了我整整一個月,也將繼續陪伴我日後的時光。與之前相比,我的自我管理能力有着質的飛躍,遊戲失去了它的第一優先級。我的生活重心開始移向如何更好地使自己獲得成長,開始做一些真正滋養自己的事情。


故事4:我們不回澳洲了

講述人:Cherry媽媽


去年9月,Cherry成為探月的一名學習者,但澳洲的學位也暫時保留,畢竟發現不適合,還有機會回去。

11月,她給以前學校的校長寫了一封信,感謝了所有的老師、同學以及過去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日子,但她最終還是決定留在探月,“因為在這裡,不僅僅是在學習,而且找到了不斷成長的感覺”

我挺好奇什麼叫“成長的感覺”,後來找個機會特地問了Cherry。她說在以前的學校,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同學——有些同學數學非常棒,已經能和高兩級的同學一起上課了;或者有的同學小提琴和鋼琴都考到了十級;還有些體育特別好的,在全國比賽中拿了獎......


“但探月同學的的優秀和他們都不一樣,探月同學好像在不停地探索不同的邊界,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做得也非常出色。”在這樣的一群同學當中,Cherry覺得自己也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也敢於去做一些新的嘗試了。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Cherry在開學營

我也能看到她也在探索自己的邊界,比如主動參加了探月的體育社團斯巴達俱樂部,這是我之前想象不到的。


俱樂部每周會有2-3次訓練,訓練很辛苦,他們的目標是為了將來參加國際的越野障礙賽,還為此要學習運動營養學等專業內容,每次訓練的指標都有詳細的記錄。

而Cherry 是一個偏內向的孩子,其實到現在為止,她還是不太習慣主動和別人交流,但我能感覺到在探月的這半年,她在慢慢打開自己。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Cherry 在探月的籃球隊中(右一白色隊服)


Cherry小學一年級開始在國外讀書,在當地的一所女校上到8年級。之前沒想過讓她回國讀高中。契機是去年3月份的某一天,我無意中看到一個關於創新教育的視頻,裡面介紹了一土學校、探月學院等等,當時就被驚訝到了,沒想到國內竟然還有這樣的學校。

當天晚上我就搜索了網上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基本搞清楚了探月學院的來龍去脈和他們主要的教育理念,其中課程設計部分很打動我,能看出是在實實在在落實“內心豐盈的個體,積極行動的公民”的培養目標,其中有三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第一,探月很強調注重自我探索的“榮譽課程”。


從自我認知、系統思維以及東西方哲學這些課程出發,去引導學習者向內探尋,追問自己和世界的關係,這是目前東西方高中教育中都比較缺乏的。

這種探索倒不見得一定要找到明確的人生意義,而是在這種思考中,孩子能夠對這個世界產生更深層次的興趣和鏈接,從而找到由內生髮的、真心愿意為之努力的方向,而不僅僅是讀一個名牌大學、去500強企業工作這些外在的具象的物質化的目標。


現在,我們常聽到很多年輕人畢業後很茫然,稍微受挫就辭職的真實故事,這是因為以前的目標,往往是家長或者社會的慣性幫他們設計好的,並沒有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

第二,探月跨學科課程,都是使用 PBL(項目式學習)。


不同於大多數學校使用模擬的情景教學,在探月,學習者面對的都是非常真實的項目。比如今年的一個跨學科項目“氣候行動”,學習者需要監測整個學校的用電情況,設計相關的裝置設施讓探月校區更加綠色和低功耗(據說新校區的供電系統會採用他們正在做的太陽能電池板),還會製作系列短視頻提高大眾對於氣候變化的認知。

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僅需要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還要在團隊中真正去解決問題。他們會主動探索自己需要去學習什麼、怎樣與他人合作,甚至怎麼做預算、如何宣講去獲得更多人的支持等等。


通過這種鍛煉,他們能夠廣泛接觸到各個學科和實際生活的聯繫,探索各個角色,也很可能幫助他們從中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探月學院的學習者在進行項目設計


第三,探月的社會科學課程。


張陽老師的歷史課使用了施展老師(北大史學教授)的《中國史綱》課程,以研討的方式進行授課。我自己是施展老師的粉絲,當時非常驚訝探月會以這樣的方式來教授學習者歷史。


這個課程是以一種全局的、中西方結合的歷史觀去看待中國歷史,而不是一般的以編年體的、偏碎片化的事件角度,課堂上還使用了基辛格的《世界秩序》和貝克特的《棉花帝國》作為閱讀材料,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中國歷史。

課上張陽老師強調,學習歷史不一定要去研究歷史、當歷史學家,而是要學會歷史學的思維方式,成為能夠將知識運用起來的人。


她帶着孩子們一起,去尋找能將學科知識遷移、運用得好的人,去閱讀和研究這些人以及他們的作品,學習他們的智慧。這種注重思維方式訓練而非單純知識教授的方式,可以引導孩子進入更加深度的學習,這是當時比較打動我的地方。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張陽老師在上課


關於探月的家長們,我觀察到他們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質,比如愛學習、積極接受新生事物、努力地自我成長、熱愛生活,他們是對社會非常有責任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一群人。


其實我們選擇學校也是在選擇和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社群,我覺得孩子們在這樣一個有營養的社區中成長,結下的情誼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從名校退學,冒險選擇"探月學院", 這4個家庭經歷了怎樣的取捨? - 天天要聞

探月學院家校活動


再分享一個小插曲,探月有個家長鄭懿,是聯想的全球戰略部總監,也是資深的設計思維創意培訓導師,她給學習者們開了設計思維培訓課,後來應我們家長要求,也給家長們專門上了整整一天的設計思維課。沒想到可以蹭孩子的光,上了這麼高端的培訓。

總體來說,在探月這個社區里,我們這些家長,和學習者、老師都成為了終身學習者,在探月真的是有無數種可能。

上個月,探月的創始人 Jason 發表了他的萬字長文,在這個紛亂、不確定的世界裡,為他的團隊、也為所有的探月人指出了一個確定性——為人類的共同命運而做教育。

作為探月的家長,我看到他們正在把這個貌似空洞的敘述,在這場教育生態的變革中一步步落實。很榮幸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和這個偉大的夢想一起成長,也相信探月會感召更多有着相同願景的夥伴加入其中。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