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5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第33次部長級會議,決定自今年11月起大幅減產,在8月產量的基礎上將月度產量日均下調200萬桶。此次減產規模相當於全球日均石油需求的2%。
消息一出,全球能源價格繼續飛漲。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從國慶前的84美元,再次上升到94美元左右,3個交易日上漲近10%,市場對全球能源危機再次感到悲觀。
基於需求下降預期減產是站不住腳的
目前的情況是這樣的:
※ 一邊是由供給端導致的通脹,即使歐美持續加息,但短期效果還不顯著;歐美不得不繼續加息以抑制通脹,經濟預期趨向悲觀;
※ 另一邊,作為俄羅斯供給端的替代者,OPEC+掌握着全球原油的大部分供給,卻在這時候宣布減產,不得不令人深思。
雖然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表示,由於不少產油國的實際產量低於配額水平,此次宣布的日均減產200萬桶帶來的實際產量降幅預計為日均100萬至110萬桶。
但,重要的不是減產多少的問題,重要的是減產這個動作本身。
在談到減產的原因時,沙特能源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Abdulaziz bin Salman)表示,減產是對加息潮和全球經濟疲軟的回應。
但實際上,在對俄能源制裁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需求依然是不足的。
第一,OPEC+的能源供給仍處低位。當前OPEC+並不是滿產的狀態,OPEC每天的產量低於120萬桶,以俄羅斯為首的產油國每天的產量則低於240萬桶。
第二,地緣政治導致能源結構性短缺。俄羅斯是全球最為重要的天然氣、原油出口國,對全球能源供給產生重大影響,但歐美對俄的制裁長期存在,致使俄羅斯未來的能源出口量將大幅下降。最新的制裁措施,禁止超過價格上限的俄羅斯石油通過海路運輸至第三國。
其中,天然氣的打擊最為明顯,短期很難通過新建管道來轉移銷售通道,因為管道建設需要較長時間,陸路運輸成本過高。所以,這種短期的結構性矛盾是無法調和的。
第三,衰退對原油需求的影響沒有想象中的大。從歷史數據來看,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原油需求也僅有200萬桶的縮減,因為經濟的發展使得全球能源需求出現結構性上漲。另外,國際能源機構對2023-2026年的原油需求預測也是上漲的。
因此,OPEC+基於需求縮減預期而進行減產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麼,我們就很好奇了,為什麼OPEC+要抱團對抗歐美?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道,就在本次OPEC+會議召開之時,拜登政府仍在試圖通過各種官方渠道說服海灣國家不要減產,並警告稱此舉將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白宮甚至將減產的前景描述為“徹底的災難”,並警告稱,這可能被視為一種“敵對行為”。
白宮甚至還試圖請求企業公開喊話反對減產,但此舉也未能成功。減產消息公布後,美國白宮痛斥OPEC+短視。媒體分析稱,美國隨後可能會出台更多反制措施,如部分產品的出口禁令。
OPEC+為何要違逆歐美的意願,強行薅上一把“羊毛”呢?
OPEC+成為利益共同體
如果我們站在OPEC+的角度來看,或許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他們的心理。
對俄能源制裁不僅僅是對俄羅斯一個國家,而是對所有的產油國都形成了一種震懾。今天能制裁俄羅斯的石油,那麼明天是不是也可以無限制地制裁其他的產油國?
產油國之間是一種比較隱晦的利益共同體,他們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這一次OPEC不挺俄羅斯,那麼下一次如果歐美對中東大國實施制裁,俄羅斯作為影響力非凡的能源供給大國,可能也會踩上一腳。
眾所周知,產油國雖然相對富裕,但產油國通常產業比較單一,在軍事方面的實力也比較弱。在很多國家的眼中,他們就是一隻只“大肥羊”,幾千萬人口的以色列把數億人的阿拉伯聯盟打得鼻青臉腫,這種痛苦的經歷想必阿拉伯人不會忘記。
而長期以來,俄羅斯都擔任了“保護者”的角色。一方面是為OPEC國家提供一定的武器,另一方面為OPEC國家提供國際掣肘。這也使得,歐美在中東有所收斂,無法形成一個聲音。
因此,這種關係就導致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保護的關係,至少在表面上,也要做出支持油價的動作。
最後一把“羊毛”,要薅就狠點!
在這次的OPEC+減產的過程中,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全球能源革命對產油國的衝擊。
目前全球原油消費中,近1半的消費來自於公路運輸,基本上都是汽車運輸帶來的,但是如今全球能源革命如火如荼,新能源汽車正在替代傳統燃油車,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力。
如果新能源汽車的電力僅僅來自於煤炭也就罷了,因為煤炭也屬於傳統化石能源,存量是有限的,電力需求的上漲會帶動煤炭的上漲,進而也會帶動原油價格的上漲。但是,如今的新能源是來自於核電、風電、光伏。
這類能源的特點,是對產業的依賴程度不高。每一個國家都有太陽能和風能,決定一個國家光伏和風電產能的不再是資源稟賦,而更多的是國土面積大小。
而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法案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提升至終端能源佔比45%,美國總統也宣布要在2030年末,將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提高到50%以上,這一舉動直接將歐美放到了OPEC+國家的對立面。
當然,這也不僅僅是歐美這樣做,全球新能源革命已經形成趨勢,產油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話語權降低已經是一種大趨勢。
有人說OPEC的減產是殺雞取卵,但新能源革命讓這隻雞正在“生病”,既然如此,先“殺”還有點肉吃,不“殺”後面可能就有點“味道”了。
所以,趁着這一輪結構性能源危機,OPEC+國家有動機,通過抬高原油價格,最後再狠狠地薅一把羊毛!